论中医三焦之我见
2014-01-24彭荣琛万文蓉
● 彭荣琛 万文蓉
论中医三焦之我见
● 彭荣琛1万文蓉2▲
三焦 概念 涵义 内涵
三焦之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这时已经将其归为六“腑”之一。
1 何谓“焦”?
何谓三焦?首先要弄清“焦”之涵义。过去一般解释为“火热”,是因为有医家认为三焦中运行相火,因此“焦”即指“火热”的意思。可是“火热”与“焦”不能等同,“火热”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焦”,但“火热”毕竟不是“焦”。“焦”,据《说文解字》云:“火所伤也”,无论烧伤或灼伤,“焦”均是“火热”的结果,不是“火热”本身。由此将三焦之“焦”解释为“火热”则不是生理现象,而是病理后果,作为对脏器的命名是不恰当的。
所谓“相火”,是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的,包括心包之火和肾中命门之火。心为“君火”,心包为心之外围,故心包之火称之为“相火”,“相火”在“君火”的制约之下,变为主神志的心气,以发挥管理全身的功能,所以相火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一旦出现“相火”妄动,就是病态了。同样的道理,肾分为左肾右命门,命门中所藏即“相火”,但是命门与肾精阴阳调和后,产生原气,原气与“相火”有关,但原气不是“相火”,原气是越充足越好,而“相火”只能安守本位,不能过多,过多的“相火”就属于“相火妄动”,是病理现象,而不是生理功能。因此三焦中运行的不是“相火”而是原气,原气是生命的原动力,只对身体有好处,而不对身体产生任何伤害,这样就离火热之“焦”相距太远。可见,用“火热”解释“焦”是不恰当的。
那么“焦”之所指,应该是“水”之名、“城”之名。据《康熙字典》引《左传》称,战国时期,“焦”是一个国家的名字,“焦国”在陕州,因城内东北不远有“焦水”而获名。因此用“焦”命名通达水道的脏器是合情合理的。
2 三焦之涵义
所谓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的合称。虽然三处部位不同,但通达水道的功能相通,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一个水道网,因此常常三者合称为三焦。上焦在心之下,胃口之上,现代一般解释为胸腔部分,为胸腔之外围。古代所说的上焦应该是胸腔之中下部分,上界应该是平膻中穴之上下,下界应该包括膈肌在内,贲门之上。中焦在胃之上下,以贲门和幽门为中心的上腹部,上界应该为贲门之下,下界应该为平脐稍下处,阴交穴之上,包括天枢穴在内。下焦为从阴交穴开始到膀胱之上的下腹部。
我们可以发现,上焦的主治穴是膻中,位于三焦之最高处,下焦的主治穴是阴交,位于下焦之最高处,而中焦的主治穴为天枢,是中焦的最低处。这是因为,三焦虽然均通调水道,但上焦如雾,下焦为渎,主要与水有关,水的运行是肃降。而中焦如沤,除了与水有关之外,还与饮食有关,饮食的纳入是沉降。故有肠胃道以通为顺,而水以降为顺,虽同为降,水之降取穴在其最上处,饮食之降取穴在最下处。这是因为,水虽然以降为顺,但对于人体来说,水之升也是很重要的,取穴在上,就有升降双行的意思;而饮食之残渣,就只能以降为顺,所以取穴只能在其最下处。这样既能发挥穴位的功用,也能借势行物,与事物本性相合。
在《素问》中三焦为决渎之官,决者,为决断之意。所谓决断,就是管理。《类经》中虽然将决解释为通达,但在解释词义的时候,还是说:“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三焦气治不可能是“通达”后出现的,而是要经过“管理”后才能出现的,可见张景岳的实际意思仍然是将其解释为“决断”或“管理”。“渎”为水道。可见古人认为三焦有如管理水道的官员。《灵枢》又称其为中渎之腑,所谓中,乃为恰到好处的意思,故中渎之腑如处理水道事物的衙门一样。
《难经·二十五难》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自从《难经》称其和包络为“有名无形”之后,中医界产生了很多误解,即把《难经》在特定地方所说的“有名无形”误解为其他脏腑有如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形态,而只有三焦和包络没有解剖学所说的形态,近代甚至争论纷纭。实际上中医所说的脏腑都是没有独立形态的,比如中医所说的“心”,就包括了西医解剖所说的心脏、大脑、其他脏器的某些功能、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某些部分等,可见中医所说的脏腑是有形态的,但不是某一个独立形态,所以中医的脏腑既看得见,又看不见,不能独立体现,但能分散体现。
中医的脏腑学说,自古称之为藏象学说,“藏”就是收藏在内,“象”就是“象形于外”,因此“藏”于内虽然不可见,但是可从外在的表“象”上观察出来。中医古来并不是没有解剖学,但是中医的理论不是建立在解剖学上的,所以解剖学也只是一种说理工具。如中医所说的“心”,虽然与西医解剖学上的心不等同,但可以解剖学上的心为想象对象,便于人们理解,实际上中医所说脏腑的内涵要比解剖学上的脏器宽泛得多。但是,“心”等脏腑由于有可想象对象,所以“心”等脏腑就没有牵涉到“有名无形”的问题。而三焦(包括包络)由于在解剖学上找不到类似地想象对象,只能说其是“有名无形”。
正如《难经》所说的“有名无形”的“形”,不仅仅指形状,而更是指独立形态。可见中医所说的“无形”不是指没有任何形状,而仅仅指没有独立形态。从这个角度上说,三焦与其他的中医脏腑是一样的,都是“有名而无形”。
总之,中医所说的“形”与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形态不是一码事。西医解剖学脏腑是指独立形态下的某脏腑,而中医藏象的脏腑是指多种形态下的某脏腑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3 三焦之联系
3.1三焦与气的关系三焦为气道,即气机运行的通路,这里的气机不是相火,而是指原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养经脉,育脏腑,精神明,维系着全身的正常功能。原气生成之后,首先进入三焦,其原气积聚之处是下焦丹田部位,然后经过三焦运送到十二经络、脏腑和全身各处。各脏腑生成的气机,也经过三焦运送到相关部位,所以又有上焦出宗气,中焦出营气,下焦出卫气之说。
有医家认为三焦与包络以“相火”相通,如《难经集注》中说:“今曰三焦。是为一腑。配心包络为脏。即脏腑皆有六焉。其二经俱是相火。”所以后世有人认为,三焦中运行的是相火。其实不然,进入三焦地是命门之相火与肾精相互结合后生成的原气。《难经》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就是原气从肾产生后而别入三焦,原气进入三焦的目的是借三焦的通达能力布散全身。若是命门相火太旺,直接进入三焦,就已经不是生理表现,而是病理结果。《难经》说:三焦中借原气“主持诸气”,说明三焦中的原气只有在灌注脏腑、经络的过程中,经脏腑、经络生化后才真正产生出对人体有益之气机。如原气入上焦,在心肺参与下,与营气和天之精气相结合化生后,出现真正能养护人体的宗气;原气入中焦,在脾胃之气的参与下,与水谷精微物质相互化生,就产生出具有营养能力的营气;原气入下焦,与肾气、肝气相化生,就产生出能保卫人体的卫气。
可见原气就是人体的原动力,源源不断在肾脏生成,储藏在下焦丹田部位,经三焦运送到全身,以维系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三焦负责原气的储藏、运送,并促进原气在各部位的结合、转化,以形成一源而多流的变化,满足身体的不同需要。
原气经过三焦的作用到达全身,其运输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进入三焦经,然后沿大周天运行到脏腑,这种运送方法需十二经按序传递,这样从首条经脉传至最后一条经脉所需时间较长;二是沿三焦布散到整个胸腹部,直接进入脏腑,相对大周天的传递方法快捷;三是原气直接到达各经的原穴,从原穴进入各条经脉中,这种进入方法比沿大周天方法传递更直接,能更快地让经脉接受到原气。
关于十二经原穴的几个问题:①原穴的出处:原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该篇记载了五脏的原穴(其中心的原穴,实为心包的原穴),另外记载了膏的原穴鸠尾,肓的原穴脖殃(气海),《灵枢·本输》加上了六府的原穴。《灵枢·邪客》补充了心的原穴:“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答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即神门)。”但只有部位,没有具体名称,在《针灸甲乙经》中才指出了具体名称。②阴经以输代原: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脏的原穴,即肺原太渊,心(心包)原大陵,肝原太冲,脾原太白,肾原太溪。这五个原穴在《灵枢·本输》中又称之为输穴,而阴经又没有另设原穴,故认为阴经的输穴与原穴是同一穴位,又称之为“输原合一”。③阳经另有原穴的原因:《难经·六十二难》说:“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原穴就是原气进入各条经脉的部位。上海编《针灸学》认为:“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这也说明阴经经脉较短,在五输穴中,原气直接从输穴进入经脉,故不必于五输穴之外另设一个原穴。实际上,原穴与输穴相邻,在五输穴的顺序中,为井、荥、输、(原、)经、合。
3.2三焦与水的关系三焦为水道,是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有利于水之上下行。如水之上行不利,则水不上济,可出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脏腑干燥等病理表现;水之下行不利,则水邪泛滥,可出现水肿等。
上焦如雾,肺主肃降,在降气的同时,还需要降水,如风水证,就是水不肃降的结果;因三焦主水,故心火下行与水相伴,则可互相制约,一旦下行之水不足,或心火太旺,下移小肠则出现尿血证。中焦如渎,脾主湿、主升清,水谷先化为雾状的精微物质,才能向上进入肺,肺也才能接收。雾化和上升都需要中焦水道的参与。而肺肃降的水液也需要通过中焦的鼓动,才能有序下降到下焦。若中焦水液不足,则会出现胃燥便结,口干尿多等水液代谢紊乱等证。下焦如沤,水液下降的过程中,需由下焦的管理与运送,才能输入到肾与膀胱,肾主水,排浊升清,浊水排除体外,浊中之清还需要经过下焦上升到上、中焦,进行新一轮水液代谢循环。因此《类经·三卷·藏象类》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三焦治理水液,有升有降,在升降的过程中,水液只有呈雾化状才能正常运行,雾化需要原气的促成,所以水的运行与原气密切相关,故应该重视原气的作用。二是升降不可能在同一条道路上进行,应该各有所出,根据脏腑和经络相属的关系,三焦为腑,虽然包括上、中、下三个部分,实为一体,水液的升清由腑气所为,因气主上升;而三焦经为阳经,阳经主降,气往下行。可见水液之清是在腑气中上升,而水液之浊顺经络下降(水液不可能逆经气运行,只能顺经运行)。因此,水之升清时应该重视腑气的作用,水之降浊时则应该重视经络的作用。
3.3三焦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三焦既是一个腑,又不直接与五脏相配。从水液的角度上说,“肾与三焦膀胱相合”。肾主水液,而膀胱与三焦一为水腑,一为水道,和水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故二腑与一脏相合。从相火的角度上说,因为心包藏相火,而三焦本腑之火为相火,故三焦与心包络相合,此为脏腑阴阳相合。但水液需化为雾状,才能运行,故需要火气参与,从肾本身来说,其中既含有肾精之阴,也有命门之阳,命门之火是为相火,相火化肾精,产生原气,所以相火为原气之父,肾精为原气之母。从二者关系上说,膀胱主水,通水液,三焦主火,通原气,故膀胱与三焦均与肾相合。另外,虽然心包是心之外围,从大的方面来说,二者可统称为心,或曰“心系”,但毕竟为两个独立的脏器,所以心包与三焦相合,心则与小肠相合。小肠分清泌浊,下行心火,运行水液,与水、火均有一定关系,联系起来看,又是与“心系”顺延而来的一系列功能,形成了肾(水火)到三焦(水火)到“心系”(水火)的整体关联。
总之,三焦是中医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又是有别于其他脏腑的一个特殊的脏器,在临床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万文蓉,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E-mail: xmtcmwwr@126.com
1.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36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