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扫描和临床诊断探究
2014-01-24彤董杉闫国芳陈
董 彤董 杉闫国芳陈 说
(1 吉林省前卫医院CT科,吉林 吉林 130012;2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电诊科,吉林 公主岭 136501)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扫描和临床诊断探究
董 彤1董 杉2闫国芳1陈 说1
(1 吉林省前卫医院CT科,吉林 吉林 130012;2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电诊科,吉林 公主岭 136501)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扫描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99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CT扫描,观察其扫描征象。结果 经扫描患者中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者40例,脑实质低密度者20例,颈内动脉区征象变化者20例,组织肿胀者12例,死亡病例7例。结论 CT扫描能够较为有效的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在操作中具有较高的简便性、无创伤性、价位低廉性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诊断
脑梗死也被称作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从而导致临床中所对应的神经功能呼吸缺失情况。伴随脑梗死发病患者人数的不断上升,如何较为有效的对此病进行诊断,提高其生存率显得特别重要[1],而且对于超急性脑梗死来讲,在发病6h内予以明确诊断,显得更为重要,针对此结果方能确定正确治疗方法。本文选取99例患者进行CT扫描,探讨其诊断征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99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55例,女44例,年龄37~76岁,平均(59.2±3.7)岁。疾病诱发原因:安静状态下发病患者30例,情绪过分波动或疲劳状态下发病患者50例,出现头部外伤史患者19例。患者合并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肺炎者10例,冠心病患者40例,高血压患者30例,糖尿病患者19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性一侧肢体麻木患者10例,言语不清症状者10例,失语症者7例,昏迷症状者8例,意识发生障碍者8例,头痛头晕症4例,烦躁伴精神疾病者8例,口眼歪斜症患者10例,喷射状呕吐现象20例,肌力降低患者8例,大小便失禁症状者6例。患者中无脑出血、恶性肿瘤、陈旧性脑梗死、心房纤颤及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就医后均及时予以CT扫描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仰卧,应用德国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速度1 s,扫描层厚、层距保持10 mm,疑似区域实施4.5 mm薄层重建,管电流200 mA,管电压120 kV,准值1.5 mm。患者需保持平静呼吸状态,屏住呼吸,在发病6 h内予以第1次扫描,24 h后实施第2次复查,检查时间在发病后12 h~10 d内。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需及时应用降颅压、改善脑细胞等药物治疗,例如20%甘露醇、呋塞米等。如患者有意识障碍情况,需及时应用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等常规性疗法,有感染现象者需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2 结 果
经CT检查发现,在所选取的99例患者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象者为40例,临床中观察到的主要特点是一支脑动脉密度比其他动脉要高;脑实质低密度征象者为20例,临床中检测到的主要特点是病变脑实质密度比其周围脑实质要小;颈内动脉区征象变化患者20例,组织肿胀征象患者12例,在临床中其主要特点是邻近脑回产生异常增厚扁平,脑池或脑沟缓慢消失,脑室出现异常;7例患者死亡。
3 讨 论
脑梗死一般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缺血使得神经元或其他神经细胞发生死亡,此疾病在发生发展处于动态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有序性。超急性期脑梗死指起病后6 h或12 h以内梗死,在此过程中,脑梗死组织内脑细胞死亡在可逆性阶段,此过程能够完全进行恢复。所以临床中有效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显得尤为重要。
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在实质上可以认为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过程。此过程导致大脑动脉发生各类栓性堵塞,使得其他各支配区中脑细胞所需氧和葡萄糖无法得到有效供应,脑组织在缺血缺氧出现时具有较高敏感性,脑细胞在无氧呼吸状态下持续数分钟时,则会使得细胞内离子泵能力失效,从而导致钙、钠、钾、氯离子及水发生失衡,细胞内pH值降低,线粒体无法继续呼吸,能量代谢缺失,供应血流在中断4~6 min时通常就会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所以脑血栓形成病理生理过程一般可以分成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为主的脑动脉病变期和脑动脉内血栓形成伴有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脑组织损伤期。急性脑梗死属于动态演变过程,出现不可逆性梗死脑组织周围通常会存有处在缺血状态下,但是还没有完全发生梗死的脑区域。对此类缺血区域实施救治成为了急诊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超急性期脑梗死即发病6 h内梗死,此时间段中主要存在的是处于缺血状态下,但是并未完全发生梗死的区域,而此类区域均具有完全恢复可行性。所以,需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水平[2]。
经临床实践证明,局部脑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低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征均能够有效诊断患者是否出现超急性期脑梗死,这也是CT扫描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CT扫描中主要出现在大脑中动脉,因为发生闭塞的大脑内动脉血栓或栓子吸取X线和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动脉相比较增加明显,所以在检查中会发信息一段脑动脉和同支脑动脉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相比较,其密度上升,通常发病30 min后就能够观察到,属于脑梗死超早期主要临床征象,能够作为溶栓治疗重要指标使用。在扫描过程中需注意其体位变化,特别是不可让大脑中动脉层面发生倾斜,避免无法观察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本文所选取的病例中经检查有40例为局部脑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出现脑实质低密度征通常是在梗死出现后导致细胞内产生水肿,从而让脑组织含水量上升,经CT检查可以发现脑实质中局部密度和其对侧或周围脑组织明显减少,皮髓质无法较清晰分界[3],而此也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主要临床征象,其发生率通常能够达到60%,在检查中最显著特点为豆状核密度减少或轮廓无法保持清晰,其次是岛叶外带密度减少使得岛叶外带灰白质无法保持清晰界限,本文中检测到20例患者有此症状。
CT扫描是显著临床中经常应用的诊断方法,其方便性、快捷性、简单性和经济性等特点,使得临床医师和患者大多应用此种检查方法。经研究表明,CT征象在临床中表现和患者脑水肿变化具有较为密切相关性。患者诱发脑梗死后,其缺血脑组织会有水肿产生,而且随着水肿情况加重而下降,经CT检查,其征象低于周围正常组织,二者具有负相关直线性。所以在出现脑梗死时及时进行诊断,能够较快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4]。随便患者病情恶化,其脑组织具有较显著肿胀特点,经CT检查发现,其脑组织内能够发现较显著的大脑动脉高密度征、组织肿胀征、脑实质低密度征等征象。而在本文检查中发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象者为40例,脑实质低密度征象者为20例,颈内动脉区征象变化患者20例,组织肿胀征象患者12例,死亡7例。
总之,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进行诊断时,CT具有较为明显优势,方便性、快捷性、简单性和经济性等特点也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有较高推广价值。
[1] 刘毅,云睿,胡贵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 2010,7(4):152-153.
[2] 张建新.CT诊断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1,4(3A):106-107.
[3] 刘振河.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的诊断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697-1698.
[4] 胡耀斌,王美萍,周国平,等.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及诊断(附81例分析)[J].江西医药,2008,43(8):839-840.
R743.33
:B
:1671-8194(2014)07-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