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液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14-01-24张美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局部

张美红

输液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张美红

目的 探讨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和防范对策。方法 分析和总结静脉炎发生原因, 加以合理治疗和预防。结果 通过药物治疗和护理, 与有效的预防相结合。结论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减轻患者治疗痛苦, 提高护理安全性, 建立优质护理。

静脉炎;原因;防范

静脉输液是一种治疗方式也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 长期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或在输液过程中未按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成为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血管红肿、压痛、硬化。静脉炎产生不仅给患者身体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而且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现将静脉炎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方式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介绍如下。

1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1药物因素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1]。高浓度、强刺激性、高渗透性药物迅速进入血液, 会刺激血管壁使静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易引起静脉炎。

1.2机体因素 患者由于自身营养缺乏机体免疫力大大降低, 对穿刺造成的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及局部抗感染能力下降, 极易发生静脉炎[2]。除此之外, 例如: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情况、病室内的环境因素、诱发并发症的感染因素等都是引起静脉炎的重要因素。

1.3血管因素 外周血管细而短、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壁硬化, 弹性差以及反复多次同一部位穿刺均会增加静脉炎的风险。此外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压力, 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传统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伤等均是静脉压发生的诱发因素[4]。

1.4技术因素

1.4.1护士在配置药液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消毒隔离概念不清, 致碎屑细菌等物质直接进入静脉, 造成血管栓塞, 形成水肿和炎症。

1.4.2护士穿刺技术不精, 反复多次穿刺易损伤血管壁, 造成机械性刺激, 产生炎症。

1.4.3护士未合理选择适合的留置针或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过久也会损伤血管壁引起化学炎性反应。

1.5感染因素 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在污染环境中执行医嘱或静脉穿刺部位未做到彻底消毒, 易使病原微生物侵入静脉, 也是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2 静脉炎的治疗

2.1物理治疗

2.1.1冷敷法 冷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 减慢血管对药物的吸收, 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5]。

2.1.2热敷法 热敷能扩张局部血管,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组织吸收。有研究结果显示, 热水袋(40℃~50℃)热敷穿刺局部使局部血管扩张, 加速血液循环, 缩短甘露醇在局部的停留时间, 从而减轻局部淤血, 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优于50%硫酸镁湿敷[6]。

2.1.3红外线照射疗法 对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促进渗出物的吸收, 具有消肿、消炎、镇痛的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7]。

2.2西药治疗

2.2.1硫酸镁湿敷 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 湿敷于患处, 2次/d, 每次20 min, 可消除黏膜水肿, 改善缺氧所致毛细血管及小动脉痉挛, 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2.2.2局部封闭 2%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5 mg在外渗皮肤的边缘呈点状环形封闭, 能迅速减轻局部症状, 缓解疼痛等不适, 有效的起到治疗效果。

2.2.3喜疗妥外敷 将喜疗妥乳膏均匀涂抹于患处皮肤。通过促进间叶细胞的合成以及恢复细胞间物质保持水分的能力从而促进结缔组织的再生, 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8]。

3 静脉炎的护理和预防

3.1正确选择静脉 静脉输液时,护士需按流程进行操作,为确保输液顺利安全进行, 输液前需选择血管弹性好且粗直的静脉穿刺, 避开肌腱、韧带、关节、静脉瓣。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一般从远端静脉开始, 避免选择患侧肢体和下肢血管, 因下肢静脉瓣多, 血流慢, 且患肢静脉回流障碍, 输液时加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10]。

3.2增加营养摄入, 提高机体免疫力 抵抗力低下患者应多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有机物质, 有效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 促使患者自我修复血管壁和加强抵御炎症的能力。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 加强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避免操作过程中因消毒不严密或药液污染, 引起静脉炎。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老年患者皮肤褶皱处加强消毒,预防穿刺部位感染。穿刺前合理选择静脉, 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避免在同一穿刺部位反复多次穿刺。

3.4合理使用输液装置静脉留置针 现在已各大医院得已广泛应用, 它可以减轻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静脉留置针替代输液针后, 不仅减少护士的工作强度, 避免反复穿刺,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是临床上值得推崇的医疗用品。但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并没有减少输液导致静脉炎产生的机率降低, 所以有效的预防静脉炎的输液环节尤为重要。

4 讨论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虽然全身症状较轻而局部比较明显, 能使患者产生不安, 增加心理压力, 影响疾病治疗进程。因此, 预防及控制静脉炎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静脉输液的维护, 护理操作中提高人员的操作技能, 同时掌握输液中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提高静脉穿刺能力。做到以减轻患者痛苦为目标,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的效率, 确保优质护理顺利开展。

[1] 欧丽萍.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护理研究, 2007, 21(6):1599.

[2] 张英梅,李华.静脉炎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0(7):100-101.

[3] 何劲松.配置大输液控制微粒含量的几点体会.海峡药学, 1999,11(3):33.

[4] 嵇建兰.化疗性静脉炎的分级及护理.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12):1619-1620.

[5] 罗彩树.静脉炎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进展.全科护理, 2010, 8(25):2331-2333.

[6] 杨艳.热敷法在甘露醇静滴时减少静脉炎发生及留针时间的效果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6,2(3):46.

[7] 徐荣红.硫酸镁湿热敷在静脉针留置期间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 2013,11(12):61.

[8] 黄惠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2010,39(2):173-174.

[9] 曹松美.金黄散与喜疗妥联合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护理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16(24):97-98.

[10] 黄彩娟,韩艳艳,胡杰,等.静脉炎危险因素及预防.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7(12):2772-2773.

200231 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静脉炎输液局部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早期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丁学军作品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局部遮光器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相关性皮肤损害及静脉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