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4-01-24梅少卿虞志浩王军杰
梅少卿,虞志浩,邵 黎,王军杰
(舟山市定海区畜牧兽医局,浙江舟山316000)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常在的一种共栖菌,可在特定条件下侵入机体而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在不少地区有愈演愈烈趋势,甚至已成为蓝耳病感染后的首要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现将笔者对舟山地区某规模猪场的发病及诊疗情况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3年1月,舟山地区部分规模猪场有多头断奶仔猪发病,经临床观察和剖检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等综合分析,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2 临床症状
病猪高热、咳嗽、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体温升高,一般在40~41.5℃之间。全身颤抖、共济失调、喜卧。部分猪关节肿胀,跛行。转入保育舍后有部分猪只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皮肤发红,耳朵发绀,不能站立,四肢呈划水样,2~3 d 后死亡。
3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猪,胸腔和腹腔内可见大量淡红色液体及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脏外包裹一层厚厚的绒毛样被膜(绒毛心),心包膜增厚与心脏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较为明显。
肺坏死,有化脓灶,肺间质增宽,纹理增粗。肝轻度水肿,少量淤血。肾脏、膀胱、喉头、胃底部、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变浆膜、心包、腹膜、关节和脑膜等病料送检。分别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4~28 h,观察菌落状态,然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再将纯培养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显微镜下可见单个从球杆状到细丝状等多种不同形态的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生化试验表明脲酶、氧化酶阴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排除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滑液支原体感染及其他败血性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最后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5 治疗方法
氟苯尼考10~20 mg/kg 体重,维生素C 10 mL/50 kg 体重,黄芪多糖10 mL/50 kg 体重,地塞米松5 mL/25 kg 体重,首次用药量加倍,每日2 次,连用5 d。
每t 饲料中添加纽氟罗80 g,支原净4.8 g,阿梅若20 g,头孢5 g,电解多维80 g,适量葡萄糖。对废食或食欲不振患猪,每t 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200 g。
6 预防措施
6.1 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
建议免疫程序:未经本疫苗免疫的母猪,产前40 d 首免,产前20 d 二免;经免母猪产前30 d 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猪场,可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一般10日龄到30日龄仔猪首免,每头注射1 mL,15 d 后二免。
6.2 药物预防
母猪:产前7 d 与产后7 d,每t 饲料中连续添加支原净100 g,阿莫西林250 g;连用2~3 周。
仔猪:断乳前后各7 d,每t 饲料中连续添加头孢噻呋钠150 g,甲氧苄胺嘧啶(TMP)150 g;连用2~3 周。
商品育肥猪:每t 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 g,阿莫西林300 g,15%金霉素300 g,50%黄芪多糖500 g。连用10~14 d。
保健:小猪3日龄、10日龄、21日龄时注射长效土霉素,每头2 mL,断乳时注射泰拉霉素,每头0.2 mL。
6.3 加强饲养管理 规模猪场应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卫生制度,特别要严防引种时引入病原等危害;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及时清除圈舍内粪污,定期进行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洗消毒,一般每周1~2 次;猪群应采取全进全出制;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饲养密度适中、温度适宜。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继发病,通常以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及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为原发基础。因此,规模化猪场一定要做好上述原发病的免疫预防工作。
本病口服给药效果不佳,且需要较高剂量才能保证足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一般通过注射给药效果较好,同时通过饲料中添加适当药物进行巩固和辅助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