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控措施

2014-01-24董建平王妙林

浙江畜牧兽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头份耳病种猪

董建平,王妙林

(1.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学校,浙江杭州311200; 2.杭州新欣种猪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传染病,因患猪耳朵发蓝,故称蓝耳病。患猪特征主要表现为厌食、发热,母猪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引起大量死亡。

我国于1995年先后在北京和广东某猪场从加拿大引进的杜洛克种猪中,发现存在PRRSV 感染情况,1996年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在暴发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到PRRSV。

近年来,该病多次在我国猪群中暴发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1 病原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1991年,荷兰中央兽医中心学者首次从人工和自然感染病猪中分离到该病毒,命名为Lelystad 病毒(LV)。

1.1 病毒结构及敏感性 病毒有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可在-70℃保存18个月,4℃保存1 个月;37℃加热48 h 和56℃加热45 min 完全失去感染力。病毒对pH 依赖性强(6.5~7.5 间相对稳定),pH 高于7 或低于5 时,感染力很快消失。

1.2 病毒的变异性 据资料介绍,在已知的RNA病毒中,PRRSV 是变异率较高的病毒之一。目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 流行株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活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一个猪场,一个猪群同时存在经典蓝耳病病毒(PRRSV)与高致病蓝耳病病毒(HP-PRRSV),两种毒株之间存在着差异。经HP-PRRSV 监测发现,猪群中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已发生变异,其氨基酸出现缺失与插入,导致其毒力增强。

1.3 病毒超强的逃避或调控机体免疫监视能力研究表明,蓝耳病病毒氨基酸第N44 糖链与其前一个N 糖链之间正好是病毒的中和表位,由于存在空间和位阻作用而影响中和抗体对中和表位的有效识别,从而降低了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使蓝耳病病毒能够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与免疫保护,致使病毒在猪群中可长期存在。

1.4 病毒抗体的依赖性增强作用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当体液抗体存在时,该病毒在细胞上复制病毒的能力可能增强。当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体液抗体,不但不能干扰病毒繁殖,而且体液抗体对PRRSV 的感染还具有促进作用,使PRRSV 的繁殖与复制反而得到加强。

2 流行病学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多发于秋、冬季节,只感染猪,且各种年龄和品种猪均易感染,尤以妊娠母猪和2-28日龄仔猪最易感,肥育猪发病则较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带毒公猪可通过精液传染给母猪。猪群中其他传染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Ⅱ型的存在及猪场卫生条件差、圈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饲喂霉变饲料等,均可诱发本病。

3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4~7 d,自然感染一般为14 d。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病毒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感染等。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部分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尤以耳尖最为常见;皮下出现蓝紫色血斑。大部分妊娠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

病毒感染的新生仔猪多数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耳部发紫或躯体末端皮肤发绀,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炎症状。育肥猪感染后,体温可达41℃左右,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种公猪感染后,咳嗽、喷嚏、呼吸急促,运动障碍,性欲减退,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增多。

4 防控措施

杭州市萧山区是浙江省重点生猪生产基地,现有规模猪场40 余家。据笔者调查,该病在当地猪场中发生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引种不严。引种前未对引种猪场疫情详细了解,引入后未进行严格隔离检疫。二是防疫意识谈薄。免疫接种密度低,猪群整体免疫力降低。三是疫苗选用不当。频繁更换疫苗,导致免疫接种次数越多,病毒株也越多。四是病死猪处理不当。部分猪场对病死猪未作严格的无害化处理,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故防控该病,必须从病原特点,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分析,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4.1 培育健康后备种猪群 规模猪场应严格采取自繁自养措施,严禁从发生疫情的种猪场引种。种猪和精液在引种前必须严格进行猪蓝耳病检测。引进的种猪和补栏猪应当进行隔离观察1 个月,经血清学检测后,淘汰阳性猪;阴性猪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后,方可留作种用。

4.2 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应采取三点式饲养,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肥育(后备种猪)4 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隔离分群饲养制度。坚持严格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猪舍、场地、人员、物品及车辆进出要严格消毒。消毒药可选用卫康、消毒威、菌毒敌、农福等。种猪群每季度采用ELSA 试剂盒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1 次抗体水平;每半年用RT-PCR 法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测试一次病原,发现阳性或带毒猪,坚决淘汰,净化种猪群,确保种猪群安全。

4.3 加强饲养管理 要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的原则,科学配制饲料,满足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高温季节做好通风、降温;寒冷季节做好保温与通风。禁喂发霉变质饲料;做到饮水洁净无污染;粪、尿及时清除,进行生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4.4 严格处理病死猪 《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严格对病死猪采取“四不一处理”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一处理:对病死猪及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等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4.5 免疫接种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1)种猪群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病毒病的免疫接种。(2)仔猪群首先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并确保其免疫保护力。

仔猪:3-4 周龄首免,注射猪蓝耳病弱毒疫苗1头份;断奶后进行二免,注射1 头份。

母猪:配种前1 周进行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免疫,注射2 头份,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注射2 头份。

种公猪:配种利用前10~15 d 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注射猪蓝耳病弱毒疫苗2 头份,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注射2 头份。

5 治疗方法

治疗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由于该病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所致,因此临床治疗应以防控继发感染为主,可合理使用抗细菌和抗病毒等药物,如双黄连、氟苯尼考、林可霉素、泰乐注射液等。另外,可用连翘、金银花、黄芩、黄连、龙胆草、黄芪、党参、青蒿、大青叶等煎汁喂服,连用5~7 d,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流行毒株已呈多样化趋势,毒株变异加剧,导致了该病发病与流行的复杂性及防控难度,猪群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特别是生产母猪、种公猪和后备母猪隐性带毒(可达2-3年之久),加之免疫抑制,疫苗质量不稳定,生物安全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该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必须引起养猪场(户)的高度重视,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防控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头份耳病种猪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