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

2014-01-24陈叶平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困生学科数学

陈叶平

学困生是学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任何一个班级,学困生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数学学科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加深和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逐渐升高,特别是到了八年级,学生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学困生更是成了制约班级整体数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大凡班级整体成绩优异的教师,无不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学困生转化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本人就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转化策略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略作总结.

一、分析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懒得做,或马虎潦草,简单应付.有的学生上课屡屡迟到,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小动作.课后不注重训练,不注重复习和预习,甚至于每天寻求在同学间制造矛盾,惹事生非.

2.学习能力差.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每天也忙忙碌碌,一有空就埋头在教室里,经常与同学讨论问题,也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但是由于智力因素的原因或者学习不得法,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要么不得要领,要么顾此失彼,从而导致历次的数学考试成绩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

3.不求上进型.有的学生由于学生成绩屡屡上不去,逐渐形成了对学习上的信心不足,从而形成了学习上的消极颓废的思想,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漠不关心,若无其事.在课堂上不去积极思考问题,不愿意动脑筋,漫不经心,对于不懂的问题不去仔细钻研,不去请教他人,而是敷衍了事,对待数学作业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缺乏深究问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

4.害怕吃苦,浅尝辄止型.有的学生在学习上遭遇了一点困难就裹足不前,在成功时还能鼓足干劲,信心十足,而一旦失败就信心全无.此外,在学习上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不去深究,寄希望于考试的运气.

当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谓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些学生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面对困难时,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缺乏不甘落后的意识,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这些学生先是消极应付数学,后是厌恶抵制数学,直至最后彻底放弃数学,从而成为不折不扣的数学学困生.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找准原因,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就一定会取得学困生转化的明显效果.

二、科学地转化学困生

俗话说,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对待学困生的转化尤为如此.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低下,其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取得转化的效果,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耐心细致地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怀,方法上的指导,态度上的教诲.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其智力因素相差无几,都是可塑的,都能学好.学困生往往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恰当的学习方法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满足于对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注重动脑筋去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遇到问题不深入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我强行要求他们先预习,先发现问题,对于那些不懂的问题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倾听.在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可以不做,切不可照抄别人的作业.在对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更要注重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对学生容易产生障碍之处加强点拨,从而让这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生成信心.

2.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即使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困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取得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时,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不断高涨,上课也就能认真听讲.此外,教师要通过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努力让数学课堂远离抽象晦涩,还学生以生动形象、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品尝快乐,从而提升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相互帮扶,让其他同学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

学生无时不刻不是生活学习在一起,他们的心理距离更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学困生的“小老师”,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帮扶,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来启迪帮助这些学困生,从而多管齐下,真正从诸多方面切实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

总之,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优化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必需,也是真正落实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教育理念的实际体现.数学学科,作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更应本着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精神,直面困难,耐心引导,从而真正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效果,不仅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更为其他学科提供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学困生学科数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