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脆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4-01-23伍福国
文/伍福国
【导读】四川省宣汉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脆李种植,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大活力。目前宣汉县脆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良种和持续投入,这也是产业发展必须克服的关键难题。
近年来,四川省宣汉县大力推进农业功能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水果种植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主栽水果品种已有脆李、柑桔、枇杷、梨、桃和葡萄等共计118个品种,种植面积达0.98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6.29%,年水果产量4.16万t,产值达1.73亿元。尤其是脆李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种植面积达0.43万hm2,年产量1.45万t,产值达5 800余万元。脆李种植产业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一些农户仅靠脆李种植年收入就高达35万元。脆李种植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产业现状
种植规模日益壮大。宣汉县脆李主栽品种有青脆李和脆红李两种。青脆李以早中熟品种为主,主要分布在柏树、双河、南坝和东乡等乡镇;脆红李属晚熟品种,主要分布在庙安等地。目前全县形成了庙安片区1 000 hm2、南坝片区800 hm2、双河片区733 hm2和达陕高速公路沿线667 hm2的规模化脆李产业示范区4个,全县脆李产业已由过去的零散种植向集中规模种植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栽培技术日趋成熟。近年全县大力推广应用脆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整形修剪、适时促花、花期放蜂、疏花疏果、保花保果、叶面喷肥、平衡调控和绿色防控等。实践证明,这是一套适合脆李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满足市场需求的种植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过程控制,强化流程管理,强化规范意识”的原则,不断提升脆李标准化管理水平。
科技推广体系日渐完善。宣汉县农业局设有产业发展股、科教股,成立了专门从事果树技术推广的茶果站,有相关从业人员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占81.8%。还与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开展院(校)地合作,强化了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水果种植大户、种果能手的专业指导,夯实了脆李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全县先后组建17个脆李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脆李种植大户,积极引导种植户做大做强,基本形成“基地+专合组织+示范户+农户”的多位一体种植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标准”的市场理念,与大型超市、水果市场进行订单式销售,让脆李多产好销;坚持走商标战略和品牌发展之路,大力培养注册商标,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今,“庙安脆红李”“圣墩青脆李”等已经成为川渝两地知名品牌产品。
二、存在问题
品种良莠不齐。一是宣汉脆李栽培品种种类繁多,本地品种、引进品种皆有,但良种化水平低,如引进的布朗李、超大黑李不适应宣汉土质和气候,产量不高、品质较差,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果农种植脆李的信心和激情。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失调,中熟品种偏多,早、晚熟品种偏少,导致鲜李上市过于集中,价格波动较大,影响果农收益。
种植技术落后。一是栽培技术滞后。果农不重视科技和生产投入,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普遍存在“只栽不管”或“重栽轻管”等现象,尤其是整形修剪、绿色防控、合理施肥、花果管理等先进实用新技术落实情况较差。二是鲜李采后商品化处理措施滞后。果实熟期集中,又属于鲜食果品,容易发生腐烂。加之采后缺乏分级、清洗、保鲜、加工、贮藏等技术与设备,鲜果优劣不分、统货销售;同时,绝大多数产品缺少商标、品牌,包装简陋甚至散装销售,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果农对发展脆李认识不足,将其视为“小杂水果”,缺乏持续投入和科学管理意识。部分果农抱着“有果收无果丢”的思想,果园后期投入严重不足,甚至不投入,有的脆李园成了“原始生态林”。二是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全县脆李仍存在分散种植的现象,投入少、规模小,生产与市场对接不畅,“产前、产中、产后”信息不对称。同时,很多果农知识水平有限,没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对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和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洞察能力和推广能力,不能分析把握市场动态,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狭窄,生产效益难以提升。
病虫为害严重。2012年8月初,庙安乡八庙村首次发现脆红李植株“火烧叶”病害。随后东林、黄石、南坝、柏树和土黄等10多个乡镇也相继发生,而且情况逐年加重。果农普遍反映,这种病传染性强、影响面广、破坏性大。部分受害严重的李树不仅叶片枯死,枝干也被侵染而枯死,严重削弱树势,降低果实产量和品质,甚至导致绝收。不少果农不得不改种其他果树,“火烧叶”病害已成为宣汉脆李发展最大的难题和威胁。
三、对策建议
提高认识,增加投入。进一步帮助种植大户树立规模种植、科技种植的理念,彻底改变部分果农对脆李“小杂水果、不成气候”的错误认识;坚持脆李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搞好规划,明晰思路,防止出现“一窝蜂”式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加资金投入,采取“外请内派”“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方式,引进吸收先进科技成果,依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选择优良品种提高质量。根据宣汉的土壤特性、气候特征,对众多的脆李品种进行改良和筛选。注意引进一些抗病虫害力强、口感好、色泽佳的优质品种;对较有特色的本地脆李品种,采用营养钵砧木嫁接繁育技术进行改良、培育。同时,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控制中熟品种规模,适度发展早、晚熟品种,防止出现集中成熟、集中上市等问题。重视采后商品化处理,采用现代分级、清洗、保鲜、包装和贮藏等技术与设备,确保脆李鲜果品质,提高上市果品商品性和商品价值。
扩大宣传拓展市场。利用党政窗口、新闻媒体、展销会等渠道广泛宣传宣汉脆李品牌,扩大脆李产业影响面,提升宣汉脆李的市场知晓度。实施“商标兴李”战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指导龙头企业、脆李产业协会和水果生产种植大户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脆李等商标,积极创建和做大宣汉脆李品牌。
科学防控病虫害。一方面,及时找准病因。病害是脆李发展的最大威胁,单靠果农的防治知识和防治技术是无法解决的,希望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及时采集病虫样品送往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做进一步检查,找准病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迅速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另一方面,加强病虫害防治。在萌芽期至谢花期、6—7月高温高湿季节两个时期,每隔7~10天交替使用靓果安、三治、春雷霉素、叶枯唑、中生菌素、多抗霉素、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等药剂防治病虫害。另外,注重合理施肥,追施适量甲壳素或海藻酸类等有机功能肥,减少因无机肥施用过多而引起的中微量元素不平衡的问题,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和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