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蚕系列之二
——栗蚕

2014-01-23李树英,杜占军,戚莉

中国蚕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纸面蚕种幼虫

野蚕系列之二
——栗蚕

栗蚕 (Dictypoea japonica Moore)又称银杏大蚕蛾,是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资源之一,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西、广西、云南等省(区)。栗蚕在分类学上属鳞翅目(Lepi 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 dae),在日本称为白毛太郎,在我国东北地区俗称为核桃楸蚕或灯笼蚕。目前,分布于我国的栗蚕尚处于野生状态。

1 栗蚕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栗蚕为完全变态昆虫,辽宁地区的野生栗蚕每年发生1代,以卵滞育,滞育期大约240 d。卵呈一头稍尖的椭圆形(图1-A),卵面灰白间有黑褐色条纹,卵长2.0~2.5 mm,幅宽1.2~1.5 mm,尖端有一暗褐色圆斑为受精孔。幼虫5月中旬孵化,1龄幼虫全身呈黑色;2龄幼虫背部呈黑色,气门线以下呈黄色;3龄幼虫除气门线以下仍呈黄色外,背部黑色或间有白色条斑;4龄幼虫体色变绿,体壁长满白色长毛,气门呈天蓝色;5龄幼虫分离出橄榄黄绿、螳螂绿、瀑布兰等数种体色,盛食期幼虫体长90~110 mm,体质量约16 g(图1-B),龄期40~50 d,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营茧。营茧约7 d后化蛹,蛹呈栗色或棕色(图1-C);雌蛹长42~60 mm,幅宽14~16 mm;雄蛹长30~45 mm,幅宽11~13 mm。茧呈长椭圆形,栗棕色或淡咖啡色形成坚固的粗网状(图1-D),雌茧长55~70 mm,幅宽24~26 mm;雄茧长40~51 mm,幅宽21~22 mm,无茧蒂,丝质较疏松的一端有一茧口为出蛾孔,从外部可透视到蛹体。成虫(蛾)体色呈岩石棕、栗棕、丁香棕或浅丁香棕、潭水绿、古铜绿、绀红或淡绀红、土黄、虎皮黄、淡咖啡等10多种颜色,雌蛾体长26~60 mm,翅展95~150 mm(图1-E);雄蛾体长25~40 mm,翅展 90~130 mm(图1-F)。

2 栗蚕的饲料植物

野生栗蚕的食性较杂,主要的饲料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枫 杨(Pterocarya stenopteraC.DC.)、麻栎(Quercusacutissim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 板 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核 桃 楸(Juglans man dshuricaMaxim)等,还可食榛子、李子、梨、苹果、桃、柿树等的叶子。

3 栗蚕的人工饲养技术

3.1 制种

摘茧后到见蛾前为蛹(茧)期,大约为40~50 d。前期进行选茧,淘汰病弱蛹,然后以3~5粒茧的厚度平摊于茧床中室温保护;后期(即发蛾前10~15 d)将种茧穿成串后挂于发蛾室内,大批生产用种以自然交配纸面双蛾框制产卵形式制种,小区选留母种以自然交配与人工助交相结合的纸面单蛾圈产卵形式制种。产卵时间以2 d为宜,产完卵的母蛾全部镜检,淘汰检出有微粒子病蛾的卵。成虫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大批羽化,发蛾期长达60 d。每天发蛾盛期在18:30—21:30,交尾盛期在0:00—4:00,栗蚕发蛾与交配的适温范围为10~18℃,适宜相对湿度为80%~95%。

3.2 保种、暖种及卵面消毒技术

3.2.1 蚕种保种 栗蚕种卵保存分自然温度保护与越冬保护2个阶段,从产卵到日平均气温降至5℃之前的这段时间在自然环境下保存,方法是将散卵以3粒卵的厚度置于保卵盒内,纸面产的卵则串挂于室内,避开门窗位置防止阳光直射,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5%~85%,每天上、下午各通风换气10 min;越冬保存,当气温降至5℃左右时,即在东北地区每年的11月初,将散卵袋或纸面产卵卷捆装袋后置于冷库中,12月至翌年5月即为种卵的越冬保护阶段,冷库中的温度以-2~2℃为宜。

3.2.2 暖种及卵面消毒 根据收蚁适期确定蚕种出库及暖种适期,东北地区正常年份于5月5日至10日将蚕种出库,置于10~12℃条件下过渡2 d,卵面消毒(方法同柞蚕卵面消毒)后进入暖种室;在蚕种进入暖种室的前1周做好清扫消毒工作及开窗排放消毒药剂的刺激性气味,并在蚕种进入前1 d将室温升至18~20℃。蚕种进入暖种室后,将散卵平摊在盒内(3粒卵的厚度)放在桌架上,将产于纸面的卵穿串悬挂于室内,同时补湿,特别是在暖种后期(即叫籽后)更应注意补湿。为方便计算,栗蚕暖种时发育起点温度以10℃起记录,有效积温约110℃·d开始叫籽,2 d左右叫籽完毕,当有效积温达160℃·d时开始孵化,有效积温170~180℃·d时大批孵化。

3.3 人工放养技术

3.3.1 饲料树种的选择及栽培管理 不同饲料养蚕试验证明,枫杨、核桃楸为栗蚕的最佳饲料树种,栽植后5年即可养蚕。根据栗蚕幼虫期喜食嫩叶的习性,每隔 3~5年对饲料树进行春伐;春伐时应根据当年养蚕计划进行轮伐,以保证当年收蚁的栗蚕有充足的饲料。春伐后的枫杨、核桃楸叶大且嫩,收蚁量可提高1倍。

3.3.2 收蚁时期及方法 东北地区正常年份在 5月中旬开始对栗蚕种卵进行暖种,5月末收蚁,但为避开饲料树遭遇晚霜和蚕寄蝇的危害,收蚁时期一般推迟1个月,即在6月末收蚁。暖种后见苗蚁的第2天收蚁。若苗蚁较多,可采用引棵(饲料树芽叶)引蚕,第2天早晨将苗蚁送上山放养。大批蚁蚕孵化(一般在见苗蚁后的第2~3天)时要提前放上引棵,10:00前或15:00后及时引蚕,并于收蚁第2天早晨的5:00—6:00将栗蚕送上山。产于纸面的卵以单蛾产卵或双蛾产卵为单位剪开后,将卵面背光用牙签别于嫩叶上。蚁蚕的稀密要根据饲料树的大小和叶片的多少而定,一般10年生的枫杨或核桃楸每株收1蛾区蚁量(即300头蚕),可以饲养到4龄或4眠起。

3.3.3 蚕期管理 蚕期根据食叶情况,适时匀蚕,及时剔除病弱蚕(集中挖坑深埋)。4眠起后的第3~6天进入5龄盛食期,此时食叶量大,生长发育快,要注意及时匀蚕,防止蚕吃光树叶后跑坡。见熟蚕后(即5龄第7天后),要适时移蚕进窝茧场,并且放在树枝上的熟蚕稀密要适当,一般10年生的枫杨或核桃楸每株只能放30~40头,结茧后第3~4天采茧。人工放养栗蚕的全龄经过与野生栗蚕相比,可缩短5.0~12.5 d。

3.4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常见的栗蚕病害有细菌病、软化病、僵病。蚁蚕孵化前的卵面消毒是预防蚕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收蚁前1周和蚕期结束后清理蚕场内的杂草也是预防蚕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放养期每天应注意观察栗蚕的发育情况,发现病弱蚕及时剔除并集中深埋,以防蚕病的蔓延危害。

栗蚕常见的寄生性虫害有蚕寄蝇和栗蚕绒茧蜂。蚕寄蝇每年发生 1代,栗蚕幼虫在 3龄前被寄生则不能结茧,3龄后被寄生的大多能够结茧化蛹,在结茧后的20 d左右集中脱蛆。栗蚕绒茧蜂每年发生5~6代,寄生栗蚕的各龄幼虫,所以对栗蚕幼虫的危害很大,被寄生的栗蚕 2~4龄期幼虫均有脱蛆,1头4龄幼虫脱出的蛆茧数多达100粒,被寄生的幼虫大多数不能结茧。栗蚕绒茧蜂大发生的年份,对栗蚕的寄生率高达50%。

栗蚕卵面消毒和蚕寄蝇、绒茧蜂防治方法可按照柞蚕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

取食栗蚕的动物有麻雀、布谷、蝎蛉、春蟓、蜘蛛、青蛙等。对食蚕鸟类动物主要靠人工驱赶,其它食蚕动物的防治主要靠人工抓捕,以及蚕期前后对蚕场杂草中的虫、卵进行集中清理。

4 栗蚕资源的应用

首先,由于栗蚕丝具有独特的荧光闪烁性,可用做多种防伪标志;其次,栗蚕茧丝比柞蚕茧丝具有更强的防日光辐射性能和更好的吸湿性,因而是一种优质高档服饰品、床上用品、化妆品等的原料;第三,通过对栗蚕蛹的营养成分分析得知,栗蚕蛹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51.7%,脂肪的质量分数为22.4%,属高蛋白低脂肪的昆虫食品,而且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比例非常接近人体理想的蛋白质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所以栗蚕蛹蛋白是一种优良蛋白质资源;第四,对栗蚕蛹体液免疫反应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栗蚕蛹经不同诱导源诱导后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有强烈的抑杀作用,且对正常的真核细胞无损伤;因此,人们有望今后利用这些活性物质开发出无毒、副作用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物。因而,深入开展栗蚕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对我国的特种绢丝昆虫资源优势利用和野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树英 杜占军 戚 莉)

猜你喜欢

纸面蚕种幼虫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悬浮字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跳出纸面
郭文昊作品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