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协作多元开发 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2014-01-23宋尧基童晓琪黄德辉

中国蚕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歙县蚕农蚕茧

宋尧基 秦 凤 石 凉 童晓琪 黄德辉

(1安徽省歙县农业委员会蚕桑站,安徽歙县 245200;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

加强协作多元开发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宋尧基1秦 凤2石 凉2童晓琪2黄德辉2

(1安徽省歙县农业委员会蚕桑站,安徽歙县 245200;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

针对歙县蚕桑产业规模逐年下滑、综合效益偏低的实际,在分析该县蚕桑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产业间多行业协作机制,实现政策与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通过产业内技术挖潜,走集约化、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和效益全面提升。

歙县;蚕桑;现状;多元协作;持续发展

蚕桑生产是歙县最早形成产业化的山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规模和蚕茧产量更是一度居全省第1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山区广大蚕农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全县脱贫致富、山区经济繁荣和丝绸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歙县的农村经济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农民就业渠道更加广泛;蚕桑生产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技术条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相对于大农业、设施农业及“打工经济”等,表现出的劳动力匮乏、风险加大、比较效益明显不足等诸多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据2013年歙县农业生产统计年报显示,2013年全县桑园面积3400hm2,年发种量51 550盒,生产蚕茧2 235t,同比2012年分别减少7.8%和9.0%,产业规模已跌至安徽省第2位。因此,有针对性地建立产业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引导蚕农向多元化发展,无疑是目前稳定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和提升蚕农综合效益的当务之急。

1 歙县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茧价波动性大比较效益下降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等民生问题的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同时由于享受国家良种、农机等多项减免或优惠的政策性补贴,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反,蚕茧价格由于受到国际贸易、国内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多重影响,波动性极大,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基本保证,蚕农作为产业链最低端产品——蚕茧的生产者,受到的影响更甚,最终导致农民从事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另一方面,由于蚕桑生产是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蚕桑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与“打工经济”、设施农业经济相比,其效益明显偏低,即使与传统农业的其他产业相比,其曾经的辉煌优势也已不复存在。

1.2 养蚕劳动力匮乏人员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输出。绝大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年轻人皆外出打工,发展“打工经济”;只剩下偏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的老、弱、妇、残在家养蚕,从而使蚕桑产业演变成为典型的“山区经济”。由于从业者的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栽桑养蚕科技水平提升困难,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1.3 收购秩序混乱好茧难得好价

多年来,歙县的蚕茧收购一直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收购秩序混乱等问题。收烘部门在行情好时,提早高价抢购,好茧、孬茧、毛脚茧、潮茧、嫩茧一个价,误导蚕农争先“早采茧”,造成大量“毛脚茧”,严重地影响了蚕茧质量,再加上没有建立和执行科学的蚕茧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做到优质优价,使科技人员下大力气推广的方格蔟营茧技术给茧农及企业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被毛脚茧收购冲击得荡然无存,最终致使缫丝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从而形成了行业的恶性循环。在行情差时,为降低经营风险,牟取高额利润,收烘部门又压级压价,甚至有茧无人收购,严重挫伤了蚕农从事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1.4 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效益偏低

歙县蚕桑生产一直沿用“种桑仅为养蚕”的传统经营模式,桑园间套种以及桑叶、桑果、桑枝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实施很少,而且进展缓慢,蚕桑收入仅停留在养蚕卖茧上,没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蚕桑资源,不能很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规避生产风险,蚕农综合效益也难以提高。

1.5 政府支持不足项目资金匮乏

歙县的蚕桑生产与农业的其他产业相比,依然存在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严重不足的问题,除了成功实施方格蔟营茧项目和国家“东桑西移”项目外,几乎没有得到其他项目资金的支持,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诸如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机械化栽桑养蚕等难以得到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

1.6 桑园流转不畅经营规模偏小

自实行土地承包制桑园分配到农户以来,各重点蚕区一直少有桑园流转,桑园连片成带的较少,零星分散的较为突出,制约了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又由于生产规模小,户均桑园面积偏少,蚕桑收入在家庭经济组成中所占的比例难以提高,致使一些缺乏劳动力、饲养技术和饲养条件差、生产积极性又不高的农户抛荒失管桑园,导致弃养少养现象在一些蚕区进一步加剧。

2 提升歙县蚕桑综合效益的思路与对策

2.1 加大扶持力度增强蚕农信心

强有力的领导、政策的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先进蚕业技术大面积推广所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方格蔟使用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歙县率先大面积推广,走到全省前列,除了科技示范带动外,更重要的就在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强化政策扶持,在资金投入上加以倾斜。因此,引导广大蚕农建设省级蚕桑科技示范园,推动蚕桑生产向机械化、标准化、省力化、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必须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激励和保护蚕农从事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2.2 开展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歙县涉农部门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存在专业分工过细、各自为政的弊端,技术力量和资金使用过于分散,对蚕桑生产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应积极开展蚕桑产业与其他行业的协作,更新产业理念,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有利于发挥大农业的整体效益,也无疑是借船出海共谋发展的好路子。

2.2.1 蚕桑农机协作 引领蚕农由传统的手工生产模式向现代的机械化和省力化模式发展,无疑是解决困扰蚕桑生产劳动力资源不足难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国家实行的农机补贴政策,每年都有大量的补贴资金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而国内外蚕桑生产机械化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但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多,蚕农一时难以承受,给推广工作带来困难。所以,开展蚕桑农机协作,把农机补贴政策引入蚕桑生产,使蚕桑生产机械享受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将有助于实现栽桑养蚕的机械化、轻简化,把广大蚕农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2.2.2 蚕桑蔬菜协作 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菜篮子工程”[1],每年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建设,用于秋冬反季节蔬菜的生产,而夏秋季节却大部分闲置浪费,且由于多年的反复使用,致使蔬菜因得不到有效的轮作而减产的现实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实施蚕菜协作,可有效提高生产设备和土地的利用率,蚕桑生产中的大棚省力化养蚕,是一种省力高效并有利于规模化养殖的经营模式,且其生产时间与大棚蔬菜生产正好相反;同时,由于养蚕期间的严格消毒,不仅可以大面积消灭大棚内的病原菌,解决重茬病害多和反复使用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而且养蚕产生的蚕沙等废弃物经发酵后还是蔬菜生产所必需的优质有机肥源,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然而由于大棚一次性投入较大,加上设施利用率及土地利用率不高,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科技示范上,难以推广。开展蚕菜协作,在大面积蚕桑示范园区,结合菜篮子工程项目资金,建设冬暖式塑料大棚,冬季用于生产蔬菜,温暖季节用于桑蚕养殖,是一项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和增加蚕农收入的好路子,也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2.2.3 蚕桑旅游协作 皖南古徽州歙县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旅游资源的大县,旅游兴县已成为歙县的发展战略之一。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利用我国传统的蚕桑丝绸文化,在丝绸产品及桑果、蚕桑副产品上做文章,开展蚕游协作,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蚕文化、丝绸文化基地和农家乐采摘观光园,丰富旅游的内涵和品位,不仅可以提升景区周边蚕农的收入,也有利于传统丝绸文化的发扬光大。

2.3 强化内部挖潜促进多元发展

2.3.1 “优质化”生产,树立品牌意识 蚕茧是丝绸工业的原料,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丝绸工业的成本和效益,而且也影响蚕农的收益,生产优质蚕茧无疑是蚕桑生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积极利用方格蔟得以大面积推广的现有成果,进一步规范方格蔟的使用技术,抓好方格蔟营茧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蚕茧质量;通过“协会+农户”、“企业+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开展订单农业生产,实施优茧工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蚕茧质量和价格评价体系,打造优质茧品牌。

2.3.2 “规模化”生产,提升综合效益 以“一村一品”[2]工程为契机,规划一批蚕桑基础较好、养蚕技术较高、富有栽桑养蚕积极性的蚕桑重点乡镇,打造省级蚕桑产业园,使之达到适度规模,实现效益提升。并以此促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转变,逐步实现养蚕大户化、专业化的规模化生产。

2.3.3 “省力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 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和强健型家蚕新品种的运用和推广,可以实现粗放型饲养,节省劳动工时,减轻劳动强度;集成和推广轻简化高效蚕桑生产技术,有利于提高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蚕业基础,促进蚕业稳步发展,更是应对蚕桑生产中劳动力匮乏的有效手段。

2.3.4 “社会化”分工,优化养蚕模式 推广小蚕社会化、专业化共育技术,有利于推广“十天养蚕法”[3]。通过专业小蚕共育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养蚕能手饲养小蚕,到 4龄起蚕后再出售或分给蚕农饲养,一般农户只养大蚕,每期蚕饲养时间仅10d左右。其创新点在于改变饲养模式,对现有的养蚕过程实行社会化分工,小蚕由传统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改为规模化集中饲养,由订种改为订蚕;绝大多数蚕农由全龄饲养改为仅饲养大蚕,饲养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有效地降低了大蚕的饲养风险;很多劳动力紧张的农户或者在附近打工的蚕农可以直接购买大蚕饲养。通过饲养模式的改变,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的快速提升,提高蚕桑科技到位率(标准化生产、配套设施引进等),实现蚕茧生产的省力安全、优质高效。

2.3.5 “多元化”生产,提升竞争潜能 在蚕桑生产中,我们不能拘泥于“栽桑养蚕,养蚕卖茧”这一传统狭隘的生产理念,而应逐步实现“多元化”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式”利用,加大蚕桑副产品的生产开发,如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椹酒的开发利用等;推广桑园间套种,增加桑园产出;在蚕茧市场低迷的时候利用桑叶作为饲料,开展特色畜禽饲养。众多试验表明,以桑叶为主要饲料的畜禽养殖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4],值得推广。“多元化”生产将有利于提升蚕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总之,要使蚕桑生产在稳定中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蚕桑资源,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创新,增强产业的自身竞争力。

[1] 农节.什么是“菜篮子工程”[J].现代农业,1988,(9):38.

[2] 秦富,卢向虎,李瑾,等.“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

[3] 方树友,杨仁宽,方广生,等. “十天养蚕法”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与初步成效[J].中国蚕业,2011,32(3):82-84.

[4] 吴萍,李龙.桑树用作畜禽饲料的开发前景[J].中国蚕业,2006,27(3):91-93.

2014-02-17;

:2014-03-10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专项[编号皖农科(2011)6号];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301c06301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12C0602)。

宋尧基(1963—),男,安徽歙县,大专,农艺师。 Tel:0559-2617199,E-mail:songyaoji@126.com

黄德辉(1964—),男,副研究员。 Tel:0551-62826576,E-mail:huangdehui1964@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4)02-0042-03

猜你喜欢

歙县蚕农蚕茧
徽港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歙县推广烟菜连作模式成效及做法
歙县乡镇林业站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