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潇洒的庄严与幽默的崇高*
——论陶渊明的“《止酒》体”及其思想意旨

2014-01-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渊阁四库全书陶渊明

范 子 烨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①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86页。魏晋士人既嗜酒成风,于是便有止酒的雅事发生。据现有记载,在中古文人生活史中第一位止酒的名士似乎是刘伶②《世说新语·任诞》第3条,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91页。。如果说“竹林七贤”代表了魏晋风度的话,那么,“竹林贤妻”则开创了魏晋时代的女性新风。案《陶渊明集》卷10《集圣贤群辅录》下“竹林七贤”条,作者在罗列了“建威参军沛刘伶字伯伦”等七人的官职、籍贯和名、字之后,称:“右魏嘉平中,并居河内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见《晋书》、《魏书》。袁宏、戴逵为《传》,孙统又为《赞》。”③《圣贤群辅录》原名《四八目》,是陶渊明撰写的一部读书札记。参见潘重规:《圣贤群辅录新笺》,《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66年第7期。可见陶渊明对“竹林七贤”的生平事迹是非常熟悉的。陶渊明平生饮酒成癖,饮酒过度则有伤身体,于是便写了一篇风格独特的《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陶渊明集》卷3)*本文引用陶渊明作品,均依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中华再造善本》集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不另出注。

一连20个“止”字喷涌而出,足见陶公止酒的决心。但对真正的酒徒而言,一时的止酒行为或一时的止酒誓言,往往预示了更为疯狂的饮酒高潮的到来。所以,古时候嗜酒的雅人,素来以止酒为难事:或喻为堵塞决口的黄河,如张耒《柯山集》卷13《止酒赠郡守杨环宝》诗:“止酒正似塞河决,厚积薪刍传沙砾。坚牢不使见蚁漏,一线才通便奔激。”*张耒撰,李逸安、孙通海点校:《张耒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2—253页。或喻为停止淮水的流淌,如李流谦《晩春有感答才夫上巳之作二首》其二:“禁诗如禁秋虫鸣,止酒如止长淮倾。”*李流谦:《澹斋集》卷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3册,第608页。邵宝《容春堂别集》卷2《止酒和邃庵先生》诗曰:“戒酒如障川,岂不立可止。”其表述与此二家相类。在他们看来,止酒一事,既劳而无功,而止酒之后,反而饮酒更甚。因此,对酒徒来说,止酒乃是其饮酒生活中最有趣的一部分:做一回刘伶式的酒仙,过一把大丈夫式的瘾,岂不妙哉?估计篇篇诗作酒水纵横的陶渊明也很难超越这一“酒史规律”,只是他摒弃了刘伶式的任诞,而出之以诙谐的诗笔。这就是陶渊明的本色和不俗。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卷首)“寄酒为迹”是陶渊明涉酒诗作的本质特征。传世的各本陶集均收录了《止酒》诗*关于陶渊明《止酒》诗的专题论文很少,以笔者之所见,有张弢:《“为渊明者,止于酒”——陶渊明〈止酒诗〉新解》,《文史知识》1997年第2期;苗丽:《论陶渊明的止酒》,《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曾小霞:《论陶渊明的止酒》,江西宜丰陶渊明研究会:《陶渊明研究》(内部刊物)2006年第1期。论者大都认为此诗乃是以游戏之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与幽默,体现了委运自然的人生境界。。全诗共20句,每句用一“止”字。许纶《涉斋集》卷2称之为“《止酒》体”,其 《纶子效靖节‘〈止酒〉体’赋筠斋,余亦和而勉之》诗曰:

纶以筠名斋,种筠当掩关。爱筠栽竹易,见竹知筠难。竹以筠为本,筠居竹之间。希筠岁寒操,追筠古风还。筠中听瑟瑟,筠外泻潺潺。人与筠俱胜,筠随境共闲。*许纶:《涉斋集》卷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416页。

这首诗凡12句,每句含一“筠”字。就诗体意义而言,许纶的模拟之作深得陶诗三昧,其“《止酒》体”之说*宋严羽论众家诗体有“陶体”之说,严氏自注曰:“渊明也。”见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8页。案鲍照有《学陶彭泽体》诗一首,见《鲍明远集》卷4,是为“陶体”概念之始,乃鲍子针对陶诗之总体风貌而确立者。而许氏所谓“《止酒》体”者,乃以一首诗为一种诗体立名,堪称敏锐。也别具匠心,《止酒》诗的诗史意义因之得以彰显。兹就这首诗的诗体和题旨分别予以讨论。

“创体”与“戏笔”:《止酒》诗的诗体

关于《止酒》诗的诗体形式,前人已经有非常热烈的讨论。或称:“错落二十个‘止’字,有奇致。”*张自烈评阅:《笺注陶渊明集》卷3,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或称:“一句一‘止’字,创调。”*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3,引王棠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下册,第202页。或以为:“故作创体,不足法也。”*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13,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下册,第202页。或以为:“《止酒》诗是陶公戏笔,句句牵扯一止字,未免入于纤瘦一派,后人不必效也。”*邱嘉惠:《东山草堂陶诗笺》卷3,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下册,第202页。但亦有为之折衷、辩护者。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3:

止之为义甚大,人能随遇而安,即得所止。渊明能饮能止,非役于物,非知道者不能也。丹厓谓其乏酒,作游戏言*参看蒋熏评《陶渊明诗集》卷3:“初言酒不能止,继言止酒可以仙,想是偶然乏酒,作此游戏言,故曰‘今朝真止’。”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下册,第202页。,其视渊明固浅。陈祚明竟谓其故作创体,不足为法,则尤苛论古人。不思渊明诗品纯乎天趣,此等诗非渊明不能作,亦惟渊明始可作。后之学陶者,固不必学,亦不能学。区区以成法律古人,去之远矣。*参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下册,第203页。

这些诗论家都认为《止酒》诗的诗体是一种创体,或褒或贬,词讼纷纭。而朱自清则另有阐说,他在《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一文中指出:

《止酒》诗每句藏一“止”字,当系俳谐体。以前及当时诸作,虽无可供参考,但宋以后此等诗体大盛,建除、数名、县名、姓名、药名、卦名之类,不一而足,必有所受之。逆推而上,此体当早已存在,但现存的只《止酒》一首,便觉得莫名其妙了。*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73—574页。

“俳谐体”就是一种游戏诗体,此即前人所谓“戏笔”或“游戏言”。事实正如朱自清所推测的那样,这种诗体确实早已存在了,但并非仅此一首传世。而游戏笔墨仅仅是《止酒》诗的外表,诗中具有丰厚的思想意涵和美学况味(说详下文),故朱氏之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止酒》诗的诗体形式渊源于著名的汉代乐府诗《江南》古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古辞属于汉代旧曲,它是一首广泛流行于长江两岸广大地区的歌诗,最早著录于《宋书》卷21《乐志三》,题云《江南可采莲》。《宋书》卷19《乐志》一:“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之属是也。吴哥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増广。”沈约:《宋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49页。这段话又见《晋书》卷23。

自汉代以来,这首歌诗就一直传唱不已——从峨峨的廊庙*郭茂倩《乐府诗集》卷26《相和歌辞》一解题称《江南》为“魏、晋乐所奏”之曲。同书卷74《杂曲歌辞》载沈约《乐未央》:“亿舜日,万尧年。咏《湛露》,歌《采莲》。愿杂百和气,宛转金炉前。”分别见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2、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06,1052—1053页。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35:“商周雅颂朝庙之歌,象功昭徳,光扬盛美,故能合洽神人,格于上下,垂典则为经制,汉以后郊庙之歌,但言鬼神祥瑞奇怪幽渺之谈,无关典要;至于朝享多采里巷讴谣,如《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类,奏之金石,被之管弦,甚无谓也。”《思辨录辑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4册,第336页。,到扰扰的闾里,从旖旎的南国,到辽阔的中原*郭茂倩《乐府诗集》卷74《杂曲歌辞》载江总《内殿赋新诗》:“遍著故人织素诗,愿奏秦声《采莲》调。”(第3册,第1047页)可知六朝时代《采莲》之曲,亦有秦声的唱法,而为南北人士所共习。同书卷77《杂曲歌辞》施肩吾《古曲》五首其一:“可怜江北女,惯唱江南曲。揺落木兰舟,双凫不成浴。”(第4册,第1092页)亦可证明这一点。,《江南》的歌音袅袅余回,不绝如缕。作为一首歌诗,它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古代长江两岸人民水乡生活的一个侧面,而歌诗的语言则以回还、往复为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具言之,即通篇每句都含有一个“莲”字,后五句每句诗前四字相同,末尾一字不同,从而形成了谐谑、生动的艺术风格。我认为,陶渊明的“《止酒》体”正渊源于此。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郭茂倩:《乐府诗集》卷26《相和歌辞》载刘缓《江南可采莲》,第2册,第390页。在我国古代的江南地区,采莲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劳动习俗,在特殊的情感象征的诗意表达中,《江南》古辞遂能够以原生态的面貌广泛传唱。许多著名诗人由此而对这首古老的歌诗都格外关注。如《文选》卷26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

《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47,1247页。

李善注:“《楚辞》曰:涉江采菱发扬荷。王逸曰:楚人歌曲也。《古乐府江南辞》曰:江南可采莲。”⑨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47,1247页。又谢灵运《山居赋》备写江南之风物,有“蕝荇菱莲”之语,又谓“感《江南》之哀叹”,谢氏自注:“《江南》是《相和曲》。”*沈约:《宋书》卷67《谢灵运传》,第6册,第1761页。又如鲍照《鲍明远集》卷6《登云阳九里埭》:

徒忆《江南》声,空录齐后瑟。方绝萦弦思,岂见绕梁日。*鲍照:《鲍明远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3册,第587页。

《文选》卷31刘铄《拟行行重行行》:

悲发《江南》调,忧委《子襟》诗。*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4册,第1444页。

《文选》卷22谢朓《游东田》: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册,第1057页。

品读这些风姿绰约的美丽诗句,能够很容易发现《江南》古辞的踪影。陶渊明是浔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一生都生活在水乡,早年外出仕宦多行水路。我们读《陶渊明集》卷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和《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口》以及《陶渊明集》卷5《归去来兮辞》等作品,都可以发现陶渊明之行役皆在水上,故其本人必曾亲闻《江南》古辞之歌音。徐陵《玉台新咏》卷10《近代杂歌》三首有《寻阳乐》一首:

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9,第2册,第718页。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7解题说:“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7,第2册,第689页。而豫章、寻阳(即浔阳)地区正是西曲产生的地域之一*王运熙:《吴声西曲的产生地域》,《乐府诗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3—24页。。同时,汉晋以来的乐府诗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试读《陶渊明集》卷3《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阿舒”以下八句的句式与汉乐府《长安有狭斜行》颇为相似:“君家新市傍,易知复难忘。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光: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琴上高堂。”(《乐府诗集》卷35《相和歌辞》)《责子》诗具有一种诙谐的意味,这与乐府诗的影响是有关系的。这足以说明陶渊明受到了乐府诗的影响,他也很善于从中汲取营养*陶渊明具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参见范子烨:《田园诗人的别调:陶渊明与楚声音乐》,《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艺术的灵境与哲理的沉思——对陶渊明“无弦琴”的还原阐释》,《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江南》古辞的艺术形式创造“《止酒》体”,就不是偶然产生的文学现象。而从《责子》诗“白发被两鬓”、“通子垂九龄”以及《止酒》诗“大欢止稚子”的叙述来看,这两首诗当作于同时,那就是陶渊明五十岁以后*《责子》诗序:“舒俨、宣俟、雍份、端佚、通佟,凡五人,舒、宣、雍、端、通,皆小名。”陶佟是翟氏所生。翟氏是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王瑶说:“据诗意,《命子》诗当为初得长子俨时所作。《与子俨等书》中说:‘汝等虽不同生,’可知长子俨必为前妻所生。又《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说,‘始室丧其偏’,《礼记·内则》云:‘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四十始仕。’鳏寡都是偏丧,则先生丧妻当在三十岁;后来才继娶翟氏。”陶渊明著,王瑶编注:《陶渊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9页。因此,陶渊明虽然年过半百,其稚子却仅仅九岁。。

“知止”和“止止”:《止酒》诗的题旨

依照诗题,《止酒》诗似乎就是说止酒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陈植《心远堂为清夫赋》诗曰:“渊明去千载,吾犹识其心。眇眇清风在,遥遥白云深。张子抱奇尚,构堂太湖阴。发挥陶公蕴,高视古犹今。”*陈植:《慎独叟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734页。后人之“发挥陶公蕴”,在对《止酒》诗的阐释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看诗题。美国汉学家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将《止酒》(OnStoppingWine)诗中的“止”字通译为“stop”,关于《止酒》诗的题旨和“止”字的用法,他解释说:

这首诗是一篇精雕细镂之作,诗中每一句都含有一个“止”字。“止”字在汉语中的用法很多,其意义之范围值得考虑,而它在此诗中的循环往复并不像我的译文那样生硬和单调。前六句陈述家居之乐,而后代的一些笺释者看到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比较的对象是本诗关于饮酒和戒酒的那些诗句。事实确系如此,本诗第三至第六句中的“止”字,意思是停止,即“受限制于”,而当它在第七句中被用于酒时,它的意思就是放弃,或者说戒酒。诗人的语气是充满善意,并具有谐谑性的,这种语气在诗中贯穿始终。众所周知,对醉鬼而言,通常除了痛下戒酒的决心之外,几乎也没有更多的事情可做,而一旦诗人企图掩饰临时缺酒的状况或者这种司空见惯的醉鬼戒酒的决心时,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认真读这首诗了,因为自然的结论是通过戒酒可以达到不朽的目的。与这种陈词滥调不同的是,本诗意在说明饮酒使人长寿,这确乎是一个严肃的谬论,正如《连雨独饮》诗以怀疑论者的眼光所描述的那样。

“止”字在前两句,是作为一个双名的要素之一出现的,即“居止”,也就是“居住”的意思,同时还有“闲止”,也就是“空闲”的意思,而在第一句中它是动词旁边陈列的一个助语词。在第三、第四句中,“止”是动词,即“与……一同停止”(或者“停止于……里”)之意,第五、六句中的“止”字也是如此……第十二句和第二十句的“止”字,意思是“仅仅”,而第十三、十四、十五和第十七句的“止”字是一个名词“停止”。*海陶玮:《陶潜诗》(The Poetry of T‘ao Ch‘ien),牛津:Clarendon出版社,1970年,第157—158页。

海氏的分析是准确、精到的,而袁行霈说:“‘止’字涵义不尽相同,有停、至、静止等义,以及作语末助词之止。诗题《止酒》,意谓停止饮酒。渊明或曾一时戒酒,或从未戒酒,无须考究。但此‘止’字,颇可玩味,人之祸患或因不知‘止’所致也。”*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87页。确实,诗中“止”字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就内容而言,这首诗可分为两节:第一节从“居止”句到“大欢”句,凡6句,叙述栖居于浔阳城边的乐趣,诗人以高荫之下为最华美的雅座,以荜门之内为最轻松的小路,以园中的葵花为最甘香的赏味,以身边的稚子为最快乐的源泉。正如胡仔所言:“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居,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声利,我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我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我何乐焉?在彼者难求,而在此者易为也。渊明固穷守道,安于丘园,畴肯以此易彼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9页。第二节从“平生”句到“奚止”句,凡14句,是本诗的重心所在,叙写诗人止酒的艰难与痛苦以及有关养生的思想认识,乃至最后为养生决意止酒的心理。饮酒是诗人隐逸生活中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诗第一节的日常生活描写正是本诗第二节有关止酒叙述的背景。

这首诗的艺术结构并不复杂。但对于《止酒》诗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前人的解说和阐释却颇多分歧。总的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形而下的解释,其所见者浅;其次是形而上的解释,其所见者深。

先看形而下的解释。解释者通常认为《止酒》诗乃是纯粹表达止酒思想,描写止酒行为的诗歌,故所见者唯有止酒,止酒之外无他。刘一止《苕溪集》卷2《家侄季高作诗止酒戏赋二首》其一:“胡为遽止酒,而作《止酒》篇?” 其二:“渊明赋《止酒》,止酒未尝止。”*刘一止:《苕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7页。他对陶渊明作此诗深表不解,因为陶渊明虽作此诗,而实际上并未止酒。张昱《张光弼诗集》卷之一《饮酒诗示婿时伯庸四首》其一也有类似的疑问:

连日春风暖,面容为之鲜。仰看树上花,荑蕚亦复然。中有和鸣鸟,羽翼相向肩。胡能不命觞,酌此花鸟前。饮之岂不醉,所贵乃其天。颓乎曲蘖间,南床得佳眠。如何靖节翁,乃赋《止酒》篇?*张昱:《张光弼诗集》,《四部丛刊》续编集部,第383—384页。

在鲜花盛开、百鸟和鸣的春天里命觞饮酒,岂非人生一乐?既然饮酒可以带来如此美好的人生享受,陶渊明却为何要赋《止酒》诗呢?这真让普天之下崇拜陶公的酒徒们失望了!高攀龙《高子遗书》卷6《程酒诗》:

微醺忆尧夫,止酒见渊明。哲者以怡性,愚者以促龄。*高攀龙:《高子遗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第429页。

孙承恩《文简集》卷14《和陶靖节止酒》诗:

陶翁诗止酒,而实未尝止。反复笔舌端,沿袭答和里。微酣见真性,沉酗匪君子。欲止意固佳,初念亦可喜。愁止欢不来,吟止兴不起。无量不及乱,斯则有妙理。立言思久暂,作戒度人已。十诗酒八九,浪说真止矣。此物为世用,广博靡涯涘。细数莫具陈,大者备禋祀。*孙承恩:《文简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1册,第190页。

他也纯粹是以世俗的止酒行为和止酒观念来解读《止酒》诗的。郝经则认为《止酒》诗有“欺人之嫌”,其《陵川集》卷7《和陶·饮酒》其十一用温和的口气表达了对陶渊明的“不满”,但实际上他非常崇拜陶渊明:

载读《止酒》诗,陶公亦吾欺。安得泛酒海,弄月恣所之。*郝经:《陵川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2册,第73页。

又如俞德邻《佩韦斋辑闻》卷2所言:

陶渊眀《止酒》诗,盖不得已而欲止于酒。“止”,犹“绵蛮黄鸟,止于丘隅”之“止”,非“禁止”之“止”也。居止城邑,坐止高荫,步止荜门,味止园葵,欢止稚子,皆止其所止也;而平生乃不能止于酒焉:暮止则寝不安,晨止则起不能,日日欲止之,则营卫不理,是岂溷世全身之道哉?今觉止酒为善,虽止扶桑涘可也,又何独止扶桑涘哉?虽千万祀亦可也,其旨如此。*俞德邻:《佩韦斋辑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第583页。

凡此等等,都属于形而下的解释。

再看形而上的解释。这种解释涉及了儒、道两家思想。刘嵩《槎翁诗集》卷2《续止酒篇》曰:

吾恒赋止酒,所止寓言耳。今日止自公,焉得不遂止。古人止伊何,所止非一指。止戈戒残暴,止水戒淫祀。止言恐伤佞,止得恐伤侈。所止止非僻,未闻止醪醴。此止盖有由,止之以资理。止酤可蠲费,止酿可余米。止饮可缮性,止酗可循理。斗暴与沉溺,便佞而侈靡。苟不遂止之,祸将甚于此。抑闻古崇祀,燕飨备嘉礼。明禋本精意,德将在诚已。尊卑式隆杀,撙节有定纪。此时百礼成,止不待刑弭。止此时则然,尊罍未遑耻。肺肠谢熏灼,清醒从此始。苟无忧患婴,饮水亦足喜。寄谢沉湎徒,吾今真止矣。*刘嵩:《槎翁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第245页。

在刘氏看来,《大学》知止之说,可视为这首陶诗的主旨。这是用儒家思想来阐释《止酒》诗。类似的意见亦见于刘宗周《刘蕺山集》卷10《陶石梁今是堂文集序》:

今是堂者,先生取渊明《归去来辞》以名读书之所也。盖先生自托远裔,时时闻其风而悦之,晩更号柴桑老人……乃先生一日读《止酒》篇“吾今真止矣”之句而感焉,即以“真止”名其斋,且志曰渊明非真能止者。若终致其不满之意。夫渊明托喻于酒者也,先生又托喻于渊明者也。两公之意,不在酒,而在止,不止之真,若合之,若离之,非必有所取舍也。先生……尝曰:《大学》言致知必先言知止,止在何处?一时闻者汗下……先生灵心映发,相遭于千载之下,独于知止一着,犹自谓过之。知止,斯真止矣;真止,斯真圣矣。*刘宗周:《刘蕺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4册,第484页。

其实,知止的思想是儒道两家的一个重要会合点。《老子》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9页

方良永《方简肃文集》卷7《题黄子尧知止诗卷》曰:“予尝读靖节先生《止酒》诗,于世味纷华,一切屏去,然后知靖节所以知止者,以澹泊为之宗也。高风既邈,芳躅莫续。”*方良永:《方简肃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138页。“以澹泊为之宗”就是知止的境界。《止酒》诗与《庄子》也有密切关系。在《止酒》诗下,古直注:

《庄子·德充符》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靖节能止荣利之欲,又何物不能止耶?*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卷4,台湾:广文书局,1964年,第94页。

“人莫”云云,乃孔子所说,他的意思是:“人不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自己的影子,而在静止的水面上照自己的影子,唯有静止的东西才能使他物静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117,121页。案郝经《陵川集》卷7和陶诗有《止酒》一篇,其前四句说:“物各有所止,惟止止众止。所嗜止杯酒,跌宕乾坤里。”*郝经:《陵川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2册,第74页。则郝氏已见及此诗与《庄子》“唯止能止众止”一语的关系,又《庄子·人间世》: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夫子曰:“……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117,121页。

庄子强调“心斋”的重要性,指出“虚”就是“心斋”,其所谓“虚”是指一种空明的心境。而上引《庄子》“瞻彼”以下五句是说:“观照那个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如果心境不能宁静,这就叫做‘坐驰’。”⑦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117,121页。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是《止酒》诗的题旨所在。案《陶渊明集》卷2《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其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所谓“虚室”者,有双关之意: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居室,这是表层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说自己的心境,即暗用上引《庄子·人间世》之典故,这是深层的意义。从用典方法上看,《止酒》诗用《庄子》之典,是明用;《归园田居》诗用《庄子》之典,是暗用。但无论是明用,还是暗用,其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空明的心境。依照《庄子》阐说的妙谛,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人类个体生命的美丽由此而显现。不仅如此,《止酒》诗的这种观念也与《周易》有关。《周易大传·艮第五十二》: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327页。

“止”所代表的正是光明之道。它在《周易》中属于艮卦*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11页。。案薛季宣《浪语集》卷6《止斋和七五兄次渊明〈止酒〉诗韵》:

知止良独艰,吾兄独安止。不知郊园外,只止尘埃里。修为止至善,孝爱止为子。眷言兄止之,得止以为喜。至止内泓澄,非心止弗起。止静有余欢,止中得妙理。勿谓止为难,止躬徒正已。止乎吾未见,致知知止矣。吾兄止孰似,兄止无端涘。艮止视兼山,止斯千万祀。*薛季宣:《浪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第191页。

这首诗不仅对“《止酒》体”模拟得非常成功,而且以《周易》的“艮止”观念解释《止酒》诗的思想,也是非常精彩的。唐元《筠轩集》卷10《艮轩记》也提及了《止酒》诗与“艮止”观念的联系:

轜星止车,金柅亦止车,衣袽止水,囊沙亦止水。凡物尚尔,况于人乎?是故言止无忧,行止无辱,饮知止则悟濡首之戒,食知止则无吐茵之嫌,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与功成名遂身退,何翅相千万也……腓随足动,心与物移,目因色夺,耳逐音驰。惟艮其背,物各有止。匪背而艮,止其大耳。昔渊明休官归栗里,风致高甚,平生好饮,忽复止酒。平日携子侄游,遽曰步止荜门,岂刘柴桑诸人所能伯仲者耶?*唐元:《筠轩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3册,第554页。

唐桂芳《白云集》卷6《止斋记》对此阐述得最为深细。依唐氏之说,《周易》的“艮止”观念代表了一种“动静兼该,本末两尽”的“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就是“天地之道”;“止”又是天下万物的恒态,所以陶渊明既嗜酒而又作《止酒》诗,实在情理之中。黄溍《文献集》卷7上《闲止斋记》:

予观渊明《止酒》诗,章首即以居止城邑、逍遥闲止为言,则其所谓止者,不止于止酒而已。夫天壤间事物有万不齐,是非之相倾,利害之相乘,妍媸之相形,强弱之相陵,莫知其所终极,而人以眇然之一身与之周旋,而左右酬酢乎无穷之变,孰能于胶胶扰扰中求其止乎?山林枯槁之士弃事绝物,而寓情于风月寂寥之乡,仰云岚而俯泉濑,若可以止矣,是犹为有所待,而未能无累于外也。惟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而吾方且遗其所寄,不知城邑之为山林,山林之为城邑,斯可以无往而不得其所止,此非庄生之所谓逍遥,而渊明取以为言者乎?抑其言不止于止酒,亦不止于及其居止也:坐止于高荫,而不知孰为轮奂之美;步止于荜门,而不知孰为康庄之达;味止于园葵,而不知孰为食前之方丈;欢止于稚子,而不知孰为侍妾之数百。非去彼而取此也,闲放不拘、逍遥自适耳。又安知孰为庄生之游,孰为渊明之止乎……昔者曾子以缉熙敬止释止善,与渊明以逍遥闲止咏止酒,其取义皆非寻常梏于章句训诂者所能通。*黄溍:《文献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9册,第435页。

就总体的思想倾向而言,《止酒》诗表现的正是固穷守道的精神品格和弃繁从简的审美取向,但此种思想倾向的表达,关涉儒、道二家,故思想的多元表达是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换言之,在《止酒》诗那幽默、谐谑而轻松的风格中,蕴蓄着非常严肃、正大而崇高的思想意旨。诗人的文字游戏以及由此形成的谐谑情调仅仅是表面的现象,其真正的用意或者说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用20个蝉联而出的“止”字传达多元的文化观念。故此诗实为似浅实深、由浅入深、浅深兼赅、浅深相照的作品,因而于各种训诂、解析、评说皆能兼容并包,受之无愧。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止酒》是诗人精雕细镂、千锤百炼的一篇力作。李洪《芸庵类稿》卷5《仁实分柑仲躬饷碧泉各赋一绝》其二:“寂寞东篱嗅落英,渊明止酒任天真。江州无复王宏惠,一斛葡萄赖故人。”*李洪:《芸庵类稿》卷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第119页。《止酒》诗固然体现了天真的意趣,却并非纯任天真的结晶,陶诗中的《止酒》,犹如陶赋中的《闲情》,在潇洒的诗笔之下蕴蓄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寄托和思想表达。

苏东坡曾说:“吾于诗人无所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陶渊明集·总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止酒》诗中。陶渊明的心中别具一种光明的胜境,《止酒》诗乃是这种胜境的映射。实际上,陶渊明的止酒不仅是其饮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诗人生命的高潮。正如罗洪先所言:“先生自况,无怀葛天,又曷似之,黔娄之言?止酒而醉,其忘者天。世无孔孟,夷齐孰贤。吁嗟先生,近于自然。”*罗洪先:《念庵文集》卷10《陶靖节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5册,第119页。所以古代爱读陶诗而又嗜酒的人们,不仅推重陶渊明的《饮酒》诗,也喜欢他的《止酒》诗。全祖望认为渊明《止酒》诸诗是六朝文章的极致之一,其《鲒埼亭集》外编卷19《唐陈拾遗画像记》称:“六朝无文章,渊明《止酒》诸诗……足以当之;而《归去来辞》,尚非其最。”*全望祖:《鲒埼亭集》外编卷19,《续修四库全书》第1429册,第639页。此说虽未必恰当,但足见其爱重之情。就《止酒》诗的影响而言,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文人墨客诗酒风流的精神空间,由此后代诗人形成了以止酒为高、以止酒为雅的代代不绝的“止酒情结”,而这种情结也成为一种胸怀洒脱的人格象征。美是生命。酒神的舞蹈乃是生命的欢歌。美是凝视自己镜中身影的永恒。在自我观照中,在对自己镜中身影的凝视中,陶渊明创造了永恒。

猜你喜欢

文渊阁四库全书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陶渊明 饮酒》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