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4-01-23段海霞乔玉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8期
关键词:病情家庭社区

段海霞 乔玉兰

社区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段海霞 乔玉兰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社区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在社区随机选定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通过谈话, 问卷调查, 对家人评价对照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进行对比。观察患者生存质量是否有改善及改善的程度。结果在社区护理干预介入后, 患者的生存质量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也有少数患者没有效果, 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社区;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生存质量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生活质量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改变, 心血管疾病的大量涌现, 致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 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其发病率高, 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1]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患者疾病种类中变得较为常见,由于它主要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病程长, 病情重, 症状缓解后势必要回归社区家庭, 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成为社会及家庭的沉重负担,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患者, 家庭, 社会三方面对社区中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指导和帮助。

有调查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教育主题可行性感受进行排序, 依次为症状、药物治疗、饮食、活动、心衰常识、心理、危险因素、预后[1]。根据这几个方面, 有意识地将心衰常识、药物治疗依从性、心理、饮食活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人的照顾能力、危险因素加以侧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首先对患者的住院史进行调查, 了解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知识的了解程度, 有无偏差, 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

1 心衰常识和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患者疾病种类中较为常见, 主要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预后不良, 致残率、病死率高其生存率甚至低于许多恶性肿瘤[2]。患者由于心力哀竭, 导致生生活质量低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必须有患者的积极参与,采取多种参与方式, 包括谈、问卷、宣传手册、提问等方式向患者反复强调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和症状, 如腹胀、水肿、乏力、心律失常等, 并教会患者如何应对, 需要何时就医治疗, 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准备氧气, 发作时让患者使用。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使本人主动配合才能使疾病稳定和康复, 充分调动本人的主观能动性, 减少病情反复和恶化。

2 药物治疗依从性

对患者讲解说明长期用药的目的, 指导其正确服药, 详细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心力衰竭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 坚持长期合理用药、规律服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总体原则应按医嘱用药, 尤其要注意药物应用整个过中的反应, 但对利尿剂和受体阳滞剂应用情况往往需要反复提醒注意有无低钾, 体重增加过快, 心率变化等, 使用扩血管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压, 社区护士应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情况进行访视, 检查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应督促家人监督患者, 监督其服药。

3 心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情痛苦, 病程较长, 预后较差,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 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这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而且会导致病情加重, 甚至急性发作, 所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有利于疾病的稳定和恢复。据统计, 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调查中发现, 心力衰竭患者中存往较高的焦虑、抑郁情况。20.5%的患者都有值得临床医师关注的能达到诊断分值的焦虑情况。抑郁所占的比例更高, 达到30.4%[3]。不良的情绪易使患者病情加重反复,甚至急性发作。社区护士对于情绪调节效果不佳, 对疾病产生严重影响的患者, 要积极查找诱因, 对症治疗, 甚至建议患者请专业精神病专业资格的医生诊断治疗。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 多开导患者积极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住的环境也应整洁舒适, 安静环境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有条件的社区应定期组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集体交流, 宣泄不良情绪, 交换治疗的经验心得, 相互鼓励学习。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克服对疾病的恐惧, 从而主动配合治疗。

4 饮食活动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特别提醒须低盐饮食、适量饮水、饮食易消化。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利尿剂者也应适当限钠盐。进水量不强调严格控制。但对重度心力衰竭患音适当从严, 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补充营养要素, 方便于患者增强体质, 促进病愈。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运动锻炼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适量活动不仅可以使患者心情愉悦, 还可以提高心功能储备力, 增强抗病能力, 减少感染。对于病情稳定、心功能较好的患者, 社区护士应陪同数次进行不诱发心力衰竭症状发作的活动, 帮助患者制定可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及步行运动计划。如步行等轻度的有氧运动, 宜每个星期3~5次, 20~30 min/次, 也可进行每日数次步行每次5~10 min左右, 标准是不增加心脏负担。注意不该进行费力、刺激或具竞争性的活动。

5 家庭的经济状况

心力衰竭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 是一个慢性不可逆的过程, 其高额的医疗费也使之成为严重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 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4]。照顾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于整个家庭是一种压力性事件, 这种长期的压力会给整个家庭及家庭照顾者造成一定的负担, 导致不良结果的发生。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即使是在病情稳定的时期, 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最好有专门的人员看护照顾。这对家庭经济状况来说, 不但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减少了收入, 加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的服药, 这对一般家庭绝不是轻易解决的问题。此时, 社区护士需要重点进行干预, 充分动员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比如患者的医疗保险, 重大疾病补助, 社区的捐赠, 亲属朋友的帮助, 尽量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6 照顾者因素

有调查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照顾者年龄偏大, 44岁左右,患者平均年龄为61岁左右[4], 而且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 照顾者及患者的年龄也会逐年递增, 这对于照顾者来说,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将是严峻的考验。照顾者绝大多数为中年人, 这是身体素质下滑和社会家庭负担最重的时期, 加上需要长期照顾重患者的压力, 经济的压力, 势必产生心理、身体的不良后果。社区护士应根据照顾者的压力源, 压力类型进行干预, 教会照顾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放松的技巧来帮助照顾者缓解压力, 把照顾者当做社区护士工作的对象,了解其对社会支持的需要, 协助其调动可利用的家庭资源,社会资源, 朋友同事提供情感支持、部分经济支持, 帮助减少负面影响, 使照顾者认识到其照顾行为的正面意义, 增强坚持照顾的信心, 并教会其观察疾病的症状, 饮食活动, 心理的注意事项, 让照顾者感受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照顾者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照顾者状态良好, 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对患者产生正面影响,利于患者的康复, 力求在照顾者和患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7 危险因素

在整个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区护理过程中, 危险因素随时存在, 包括疾病症状的观察与处理;用药的依从性;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和活动注意事项;经济状况和照顾者因素, 多方面因素相互交错影响。社区护士要尽力理顺关系,分析调节, 最主要是人的因素, 多沟通交流, 使事情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

8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是心脏功能舒缩障碍导致心排出量减少, 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患者是一些高龄患者, 所以护理人员要能够配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沟通习惯, 要善于倾听患者的想法, 把握好和老年人的交流沟通的方式, 这样能够建立起比较和谐的护患关系。作为护理人员, 最初只是单纯的把护理作为疾病治疗的辅助工作, 发展到现在的一种独立性工作, 要求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和方法有所转变, 过去以疾为中心, 现在以患者为中心, 这是人性化服务的最终目的,服务性的工作, 人性化服务是其巅峰, 也是社会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5]。作为社区护理人员是患者除医院之外接触最多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患者对这样能够消除患者对于社区护理的顾虑, 安心的进行治疗。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

[1] 青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与护理研究新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5, 21(1): 71-72.

[2] 武善霞.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光明中医, 2013, 28(10): 2166-2168.

[3] 刘萍萍.张健, 杨跃进, 等.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抑郁调查研究.中国循环杂志, 2007, 22(4): 285-288.

[4] 闫琳, 陈先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照顾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探讨.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3 (10): 3114-3116.

[5] 赵伟华, 鲁宁, 张广海, 等.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人性化服务要点.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009): 366-367.

163461 大庆市第二医院

猜你喜欢

病情家庭社区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