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霜霉病预防及生态控制措施
2014-01-23陈少锋王景顺陈艳花
陈少锋,王景顺,陈艳花
(1. 安阳县农业局,河南 安阳 455000;2. 安阳工学院)
大棚黄瓜棚内高温、高湿的生态环境,利于各种病害发生,特别是黄瓜霜霉病,因此,应根据病害建立相应生态控制技术,避免病害发生,提高大棚黄瓜产量和质量。
1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由真菌门鞭毛菌亚门古巴假霜霉菌侵染所致,病菌潜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是世界范围内黄瓜产区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全世界大约有70多个国家先后发生过大面积黄瓜霜霉病,对黄瓜生产威胁极大。孢子囊可随风雨、黄瓜甲虫、农器具等进行传播。黄瓜霜霉病是一种常发性毁灭性病害,黄瓜霜霉病发生后植株抗逆性降低,叶片早衰,影响光合作用,坐果率降低,果实较小,对黄瓜生长及产量均构成明显影响。病害流行年,黄瓜减产30%~50%,个别重病田块甚至绝收。
子叶染病时,首先在子叶反面产生不规则褪绿色枯黄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此时也可称为灰霉病。真叶染病,叶缘或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情逐步发展时,褪绿色黄斑会在叶面逐渐显示出来,子叶很快变黄干枯。病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全叶逐渐变为黄褐色干枯、卷缩,除顶端保存少量新叶外,全株叶片均发病,田间一片枯黄,但病部不易穿孔,不腐烂。
2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条件
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是植株、菌源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条件起决定作用。棚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棚室内温度、相对湿度也有关。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宜发病环境为日均温度15~22℃,相对湿度80%~100%,昼夜温差8~10℃。最易感病生育时期为开花至结瓜中后期。
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30℃以上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甚至死亡。湿度越高孢子囊形成越快,数量越多。高温时,叶片结露是发病和流行的必要条件。据报道,2h高湿条件即可导致霜霉病菌的侵染。
3 黄瓜霜霉病预防措施
3.1 农艺措施预防
主要措施包括:和其他非茄果类蔬菜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苗期防徒长,定植密度适当,不要过密;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减少植株营养生长,促进植株生殖生长;如果出现生理性萎蔫现象,应在光照过强的中午覆盖遮阳网,降低光照。使大棚黄瓜生长环境处于不利于霜霉病发病的条件下。
3.2 通风排湿预防
降低湿度,使水汽可直接从风口排出,缩短排气路程和水汽在棚内的滞留时间。若早晨不通风,水汽会凝结在薄膜上,流至前沿。当中午打开风口降温时,水气凝结的水再从前沿蒸发到后坡风口,然后排出,这样排气的路程相对较远,在通风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的有害气体,减少生病。
4 黄瓜霜霉病生态控制措施
4.1 紫外灯照射
用O3型紫外灯照射温室黄瓜,对温室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较好,且经济环保。
4.2 高温闷棚
在霜霉病发病初期,当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时可进行高温闷棚生态控制。采用高温灭菌处理两次,傍晚对大棚内黄瓜浇水后通风3h,关闭棚室,次日六点通风2h,以降低棚内温度、湿度。当太阳升起后开始闷棚,每隔15min记录棚内温度。4d后进行第二次闷棚。
高温闷棚效果明显。两次闷棚后,病斑开始呈现黄色干枯状、病斑背面霉层干枯或消失,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蔓延。
4.3 大棚温、湿度管理
管理过程中,注意经常通风,控制棚内温、湿度。晴天早晨温度适宜情况下,放风排湿30min,以通风换气。湿度下降到75%左右后,紧闭棚室,使棚室温度迅速提高到28℃以上,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病害发生。温度超过30℃时放小风,将上午棚的温度控制在28~32℃。下午可加大通风,使温度降到20~25℃,相对湿度在70%以下,这样有利于黄瓜进行光合作用。入夜后,通过温湿度交替限制病害,前半夜相对湿度小于75%,温度控制在15~20℃,利用低温控制病害;后半夜,虽然相对湿度可达到90%以上,但温度只有10~15℃,亦是利用低温来控制病害。
[1] 牛全根,崔卫国.秋黄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0):41-42.
[2] 崔艳玲.温棚黄瓜病虫害防治[J].种业导刊,2010(3):31.
[3] 秦寒露,王学峰,周文芹.越夏蔬菜病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8):34.
[4] 仲秀芳.日光温室黄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25.
[5] 周文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3(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