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2014-01-23黄丽,杜章,鲁磊
黄 丽 ,杜 章 ,鲁 磊
(1. 周口市川汇区农林局,河南 周口 466000;2. 沈丘县金源种业有限公司;3. 沈丘县农业局)
1 小麦锈病症状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其特点均是以孢子堆分别在叶面、叶鞘和茎秆、麦芒上出现锈斑。
1.1 小麦秆锈病
春季发病多在5月中下旬,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黑色,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长椭圆形,黑色,散生,表皮易脱落。
秆锈菌以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气候条件以温度影响较大,在4月中、下旬气温升到16℃以上,才有可能发病。
1.2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染病后,起初呈绿色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秆锈、叶锈的小,呈黄色,成株期与叶脉平等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小麦条锈病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小麦植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发生和流行。
1.3 小麦叶锈病
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起初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散生,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2 发生规律
2.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
该病菌属于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期。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种植大面积感病品种;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降雨量,特别是3~4月的降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2.2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规律
影响秆锈病流行因素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存在;抽穗前后气温高,雨水多;空中孢子出现的时期和初期数量。
2.3 小麦叶锈病的发生规律
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在冬小麦地上部分不冻死的地区,一般都可以越冬,越冬方式以休眠菌丝体潜伏于麦叶内,夏孢子极少部分也可以越冬,当气温在5℃以下时,叶锈病的病情增长十分缓慢,而当上升到10℃左右以后,病叶率迅速增加。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适时播种 在小麦秋苗易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地区,在不误农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避免过早播种,以减少秋苗发病的机会。
3.1.2 合理施肥 氮肥应提倡早施,避免氮肥过多,特别避免过晚施用,以防止贪青晚熟,加重锈病危害。在土壤缺磷、钾的地区,增施磷、钾肥可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对减轻锈病有一定的功效。
3.1.3 及时浇水 锈病发生后,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可补充感病小麦植株的水分消耗,减轻损失。
3.1.4 消灭自生麦苗 小麦自生苗是三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及时中耕,消灭秋作田的自生麦苗,并铲除地边、路旁的自生麦苗,可以减少大量越夏菌源,压低秋苗发病率,减轻锈病危害。
3.2 化学防治
由于锈菌变异性强,当新的生理小种与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处于高度亲和状态,温、湿度适宜时,会造成锈病发生流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一是加大秋播拌种力度。采用三唑醇、戊唑醇等拌种剂拌种,使用三唑酮拌种的地区,要加强技术指导,只能采用干拌技术,防止出现延缓出苗的现象。在确保墒情的前提下,推广适期晚播技术,错开条锈病发生关键期。
二是及时组织专业化防治队,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在小麦抽穗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每公顷用药量为0.9~1.2kg;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处理。
3.3 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流行性大气传播病害,冬小麦在开春返青后就要加强监测,带药侦察;春小麦按照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程,田间发病率达到0.5%~1%时即开始大面积应急防治。
[1] 杨文才,杨华宏.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8):25.
[2] 王学峰,王俊兴,杨富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9):21-22.
[3] 魏占彬,刘兢文,赵正伟,等.优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12):30-31.
[4] 黄寅玲,冯晓鸽,陈海录.小麦平衡施肥技术[J]. 种业导刊,2010(2):20-21.
[5] 陈承红.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J]. 种业导刊,2008(4):34-35.
[6] 胡廷积.河南小麦生产发展分析与展望[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4):326-332.
[7] 张永杰,朱忠选,张鸣,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3):22-23.
[8] 罗鹏,祁峰,汪庆昌,等. 谈谈小麦施肥的原则[J]. 种业导刊,2007(4):22.
[9] 王启斌.小麦高效栽培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4):100-101.
[10] 王志强,周晓明.播期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3(4):4-6.
[11] 彭先容,赵天钟,江金清.小麦施肥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1.
[12] 胡修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