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014-01-22陆小燕
陆小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武汉 430030
颅内动脉瘤在病理上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1],目前其治疗方案以开颅动脉瘤夹闭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为主。笔者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后施行护理干预,探讨其能否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2~73岁;入院时意识清醒38例,嗜睡14例,浅昏迷8例;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8例,后交通动脉瘤21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基底动脉瘤3例,均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的环境和制度。管床医师及护士,让患者尽快地熟悉住院环境,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多巡视,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介绍成功实施手术的病例,向其讲述手术的目的及意义和配合治疗的注意事项。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术前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了解手术的意义及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更好的配合。
1.2.2 安全护理 患者入院时应立即佩戴识别治疗身份的二维码手腕带,向其介绍腕带的使用意义,指导卧床使用床栏,预防坠床。
1.2.3 基本护理 休息护理:建议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绝对卧床休息,房间应保持安静,减少探视人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激烈咳嗽、打喷嚏等诱因引起的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避免排便困难造成患者颅内压增高及情绪改变。向患者介绍术中配合的方法,如怎样屏气、治疗时不能咳嗽等。头部抬高15°~30°,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为防止压疮必须定时翻身,动作轻柔,保持患者及床单的整洁[2]。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干硬的食物;如患者连续多日饮食欠佳,更应避免食用油腻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等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状态,禁烟酒。
1.2.4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有无头痛加重、恶心、呕吐等情况,注意血压监测,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对头痛较严重者除遵医嘱行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措施外,还可行中医穴位按摩,如选用太阳、印堂、凤池等穴位[3]。
1.2.5 术前准备 测量体重、计算术中用药,积极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如MRI、CTA、DSA等必查项目;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术前备皮、备血、碘过敏皮试、术晨禁食水、留置导尿管、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尼膜同注射液4 ml/h微泵注入,肌肉注射镇静剂。
1.3 术后护理
1.3.1 体位 术后入住监护病房,麻醉未清醒时给予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抬高床头20°~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1.3.2 心电监护 持续低流量吸氧,2~3 L/min,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对于血氧饱和度低者给予面罩给氧,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尤其是血压的变化,每0.5 h测1次,保持血压稳定。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是否有癫痫发作,做好安全护理。
1.3.3 饮食 术后患者清醒后6 h,开始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出,保护肾功能,并随时观察尿量、尿的颜色,指导患者多食高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并嘱患者饮食要遵从流质-半流-普食的过程。
1.3.4 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穿刺局部给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4 h,1 kg的沙袋压迫6~8 h,穿刺侧肢体适当保温并制动。同时嘱患者勿屈曲肢体,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和(或)血肿,并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定时观察穿刺部位穿刺点局部是否有瘀血瘀斑,每2 h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观察下肢是否伴有红肿、发热,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穿刺部位的观察,如沙袋是否滑脱,有无血肿形成。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如发现肢冷,动脉搏动减弱,考虑有血栓的形成,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4]。
1.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4.1 动脉瘤再次出血 动脉瘤再次破裂是介入栓塞术短期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血压升高等均可导致动脉瘤破裂;术中导丝导管放置弹簧圈位置不当也会引起动脉瘤的破裂。因此术前用镇痛剂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调整饮食防便秘,控制血压;术中操作应动作轻柔细致,术后应避免一切引发血压骤升的因素,如出现头痛剧烈、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深,应立即通知医师,急诊CT检查,如出现脑出血立即做好开颅手术的准备。
1.4.2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也是介入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细胞释放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痉挛,另外,由于穿刺血管的插管及导丝在血管内留置的时间较长,填充物对血管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的痉挛,主要表现为头痛与短暂的意识障碍,可以通过扩容,降低血液黏稠度,升高脑灌注压,改善微循环。同时采用扩管药物,如给予尼膜同60 mg,每4 min口服1次以预防。
1.4.3 血栓形成 患者表现为偏瘫、失语、肢体麻木无力、意识障碍等,其原因可能是导管和微导管之间滴注不畅、动脉瘤内血栓脱落,或全身抗凝不足。因此术后要早期严密观察患者的言语、运动和感觉功能变化,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4.4 穿刺部位血肿 由于术中使用肝素,口服拜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加压包扎不够等,易产生局部血肿。对于小血肿不需特殊处理,但对大血肿应早期冷敷,后期热敷,促进其逐渐吸收。
1.4.5 脑积水 部分出血患者术后可能继发脑积水,因此术后应加强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必要时复查CT,并遵医嘱加强脱水等;部分急性脑积水患者术后可行脑室外引流术,护理人员应观察每日引流量,避免过度引流,更换引流装置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诱发颅内感染。
2 结果
入组60例患者,全部成功栓塞动脉瘤,围手术期死亡0例;未出现脑栓塞动脉瘤破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11例(18.0%)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改善;术后发生脑水肿3例(5.0%),肢体活动障碍1例(1.7%),语言障碍1例(1.7%),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及康复治疗后均明显好转出院。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较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致残及致死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制性研究,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术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普及。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越来越被人接受[5],而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仍是不可忽视的,本研究通过对60例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施行精心护理干预,为临床医师提供第一手的患者病情资料,对及时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尤为重要,结果表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从而保证了治疗的良好效果,值得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临床上应用推广。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8.
[2] 黄琼.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2):34-35.
[3] 丁美兰.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411-413.
[4] 李晓霞.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39例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2):200-202.
[5] 杨姝敏.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