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肉瘤可疑骨转移一例治疗报告
2014-01-22李颖
李颖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066100)
子宫肉瘤可疑骨转移一例治疗报告
李颖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066100)
子宫;肉瘤;骨转移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8岁,阴道不规则出血5年,阴道排液1年,于2011-12-31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5~6 d/30 d,量中等,色红,无痛经,末次月经日期不详;孕2产2,足月分娩两次。查体:生命特征平稳,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软,下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形,阴道畅,见少量血性液,阴道穹窿部弹性好,质软,宫颈变平,光滑,宫体增大,如孕8周大小,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固定不活动,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增厚及包块,无压痛。阴道超声提示(2011-12-31):子宫后位,大小约8.0 cm×6.7 cm×6.1 cm,轮廓规整,宫壁回声欠均匀,内膜明显增厚,约3.0 cm,回声增粗不均匀,前壁增厚为著,厚约2.5 cm,前壁内膜与宫壁边界清晰,后壁内膜与宫壁边界不清晰,后壁内膜处可见大小约0.59 cm×0.32 cm强回声,CDFI:其内可见较丰富的点状血流信号,呈低阻动脉频谱,RI:0.50。宫腔内可见宽约0.4 cm条形暗区。左附件区可见大小约1.7 cm×1.2 cm的极低回声。子宫直肠窝可见深约1.4 cm液性暗区。印象:①子宫体大,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并局限性钙化,子宫后壁内膜处血流较丰富,不除外子宫内膜癌可能。②宫腔条形暗区,考虑少量积血。③左附件区极低回声。④盆腔积液。分段诊刮标本病理诊断(2011-12-30):宫内及宫颈管刮出物考虑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癌肉瘤)。化验血清糖类抗原CA-125、CA-153、CA-199均正常。2011-12-31盆腔CT回报:子宫弥漫性增大,大小约8.9 cm×8.7 cm,呈类圆形改变,边缘尚光整,密度不均匀,其内见不规则形裂隙状稍低密度影,左下方包膜下可见点状致密影,余未见异常密度,临近膀胱及直肠受压推移,双附件区未见异常密度影,左侧骶髂关节见局部骨质破坏,软组织增厚肿胀,余未见异常改变,盆腔内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影。印象:①子宫弥漫性增大,密度不均,考虑肿瘤。②左骶髂关节局部骨质破坏,考虑转移。DR胸部正位片回报:胸部未见活动性病灶。初步诊断:①子宫肉瘤。②子宫肉瘤骨转移?于2012-01-02、2012-02-10分别行顺铂+坏磷酰胺静脉化疗两次,过程顺利。于2012-03-05复查盆腔CT回报:①子宫弥漫性增大,密度不均,符合子宫肉瘤表现。②双侧骶髂关节后下缘局部骨质不光整并软组织增厚,不除外转移。复查DR胸部正位片回报:胸部未见活动性病灶。于2012-03-07在全麻下行腹式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内未见明显腹水,注入生理盐水200 mL,留取冲洗液送病理检查,洗手探查见肝脏表面、胃表面及大网膜表面光滑,未见明显结节;子宫增大如孕7周大小,质中,色暗红,表面光滑,子宫后壁近宫颈处可见疏松粘连带与直肠前壁部分粘连,子宫后壁浆膜层可见散在小颗粒状结节,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术后病理诊断(病理号24931):①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侵及子宫肌层2/3以上,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24,其中左髂外0/3,左髂内及闭孔0/14,右髂外0/3,右髂内0/4)。②左卵巢单纯性囊肿,右卵巢及双侧输卵管未见著变。③慢性宫颈炎伴纳氏囊肿形成。腹腔冲洗液涂片:见大量红细胞,未见瘤细胞。
2 讨论
子宫肉瘤罕见,恶性程度高,是一组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子宫肌层或非特异性支持间质袋恶性肿瘤,具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活性。与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相比,其生物学行为的侵袭性强,预后差。子宫肉瘤可原发于宫体或宫颈。其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4%,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多见于40~60岁妇女[1]。而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多为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为57.3岁[2],近年通过细胞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恶性苗勒管混合瘤中癌和肉瘤的成分来源于单一克隆,是一种由上皮成分驱动的肿瘤。因此,在疾病分类学上癌肉瘤不再属于子宫肉瘤,其治疗也遵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指南[3]。其大体特征:①肿瘤由内膜长出,形成较宽基底的息肉状肿物突入宫腔,表面光滑或有糜烂的溃疡,质软。②切面呈淡红色,似生鱼肉样常伴有灰黄色的坏死灶和暗红色的出血区域,或充满液体的小囊腔。③肿瘤有不同程度的侵肌,可侵及深肌层。镜下特征:见癌和肉瘤两种成分,并可见过度形态。该患者术前3次盆腔CT均提示:双侧骶髂关节后下缘局部骨质不光整并软组织增厚,不除外转移。考虑子宫肉瘤易转移至肺部,故术前常规行2次DR胸部正位片均提示:胸部未见活动性病灶。综合分析该患者术前子宫肉瘤为Ⅳ期,立即手术风险较大,术前给予2个疗程顺铂+环磷酰胺静脉化疗后行腹式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子宫恶性苗勒混合瘤,侵及子宫肌层2/3以上,淋巴结及腹腔冲洗液中均未见瘤细胞。该患者术后依据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9)为Ⅱ期。分析该患者术前盆腔CT可疑骨转移,而胸片未见异常,术后病理诊断肿瘤未见局部播散;子宫肉瘤转移途径有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在淋巴转移上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若未发现肺部转移灶,是否会出现跳跃式转移方式,转移到双侧骶髂关节上,值得商榷。因此该病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不可过分依赖辅助检查,CT检查是诊断妇科疾病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受诊断仪器的性能差异、操作者技术的娴熟程度、对妇科疾病的认识水平及受肠腔胀气、膀胱充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患者术后又给予化疗1次后出院,目前在随访中。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01.
[3]郎景和.妇产科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1.
1005-619X(2014)01-0081-02
201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