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伴乳腺增生症疗效观察
2014-01-22陈秉尧张新颖
陈秉尧,张新颖
(1.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掖 734000)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有生育功能到无生育功能的过渡时期中,由于机体性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变化,以月经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症状为主。严重者身体难以忍受,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有抑郁、自杀倾向。单纯女性激素治疗虽可缓解症状但对患有乳腺增生的更年期妇女有不良影响。本中心采用中西医联合法对更年期伴乳腺增生的妇女进行治疗,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中心门诊就诊的有更年期症状伴乳腺增生的妇女126例,年龄在44~52岁,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均在1年以上并有过间断治疗史。
1.2 临床表现 ①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提前或推后,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增多或减少。②潮热、盗汗,一日可发数次,严重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睡眠。③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常出现心悸、眩晕、头疼、耳鸣等症状。④精神神经症状,患者常常出现激动易怒、失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抑郁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绪症状,记忆力明显减退。⑤个别患者表现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眩晕等症状。妇科彩超显示盆腔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无异常,血清FSH>10 mIu/L,心电图诊断为正常心电图。⑥126例患者同时伴有轻度乳腺增生,表现为乳腺轻度胀痛,触之有结节感,乳腺彩超提示乳腺轻度增生,钼靶检查无异常。
1.3 治疗方法 因患者患有乳腺增生不宜长期大量应用性激素,故配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性激素选用克龄蒙,含有雌孕激素,1日1片,口服,连服21 d为一个疗程,停药7 d后服用第2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后停药。中药采用补肾更年康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生地黄、紫河车各30 g;当归、淫羊藿、肉苁蓉、女贞子、断续、浮小麦各20 g;山药、山茱萸、酸枣仁、夜交藤各15 g;牡丹皮、茯苓、泽泻、栀子、柴胡、香附各10 g。血虚者加熟地黄20 g,制首乌15 g;气虚者加黄芪30 g,党参20 g;心悸失眠、头晕耳鸣者加柏子仁15 g;乳房胀痛加三棱、莪术各10 g。每日1剂,用清水浸泡60 min,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20 d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月经规律或逐渐停经;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月经基本规律或逐渐停经;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 果
126例患者中痊愈83例,有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44%。
3 讨 论
更年期综合征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因为妇女卵巢功能衰退,卵泡不可逆减少,生殖能力终止,这些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是由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水平下降或丧失所致[1]。当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时,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紊乱、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更年期症候群[2],据文献报道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60%~75%[3-4],严重影响了更年期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补充雌激素成为临床上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首选方法,即激素替代疗法。但长时间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风险〔5],尤其对本身就患有乳腺增生的患者更是一大危害。临床上许多患者拿到药一看说明书就有惧怕心理而不敢服药,更不要说长期服用了。为了缩短疗程和尽快缓解症状,我们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既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又避免了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更易被患者所接受。更年期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经断前后诸症的范畴,由于肾气渐衰,冲任脉亏损,精血不足,天葵将竭,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功能减弱,因此其病变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治疗的关键重在补肾,调节肾、天葵冲任的生理功能。补肾更年康汤适用于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方中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强体增精,改善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延缓衰老;加用紫河车、淫羊藿、肉苁蓉补肾壮阳,以鼓舞肾气。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淫羊藿等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兴奋性腺,促进卵巢的分泌功能,对改善卵巢早衰和升高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疗效。女贞子、续断补肾益精,提高性欲,改善阴道干涩环境;当归、香附养血活血,祛瘀调经;浮小麦益气止汗;柴胡疏肝解郁,消除抑郁并稳定情绪;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改善睡眠;栀子清热除烦。诸药合用,具有阴阳共补、养血调经、疏肝解郁、益气止汗、滋阴除烦之功。对改善和控制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雌孕激素合用即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又能补肾扶正,尤为更年期综合症伴乳腺增生患者消除了担忧,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天国,王文奎,主编.全科医师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99.
[2]刘骙骙,屈海英,安新业.更年期综合症发病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78-2279.
[3]陆洪波,杨晓钊,黄永兴.南宁市围绝经期综合症流行病学调查[J].广西医学,2001,18(5):761-764.
[4]彭学鸣,匡晓梅,黄华勇.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86-1987.
[5]游哲辉,袁淑珍,聂淑娟.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癌患病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3):48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