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中美印三角关系的变与不变
2014-01-22罗会钧
罗会钧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中美印三角关系的变与不变
罗会钧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奥巴马政府宣布美国“重返亚太”,实施战略重心东移。这一战略对中美印三角关系的影响明显,它使中美印三角关系面临新挑战、出现新变化。但由于中美印彼此之间原有利益或矛盾的延续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显示出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中美印三角关系的这种“变”与“不变”具体表现为:美印战略合作深入,但两国仍难以建立同盟关系;中美战略互疑加深,但双方仍希望加强合作,避免冲突;中印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但发展关系依然符合两国的利益。
美国战略东移;中美印三角关系;亚太地区;国际关系
大国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的重心与关注点。在亚太地区,中、美、印三个大国因其领土与人口规模、经济与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其彼此关系的发展走向不仅影响各自的国家利益,而且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局势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中国和印度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外学界和战略界普遍认为,中美印三国之间如何互动以及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亚洲地区未来的和平与稳定”[1],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的走向”[2]。冷战时期,由于中印关系大多处于僵化状态,中美关系长期对立,印美关系冷淡,因而中美印三角关系较为松散,国际影响力不大。冷战结束后,中美印三角关系在呈现出非对抗性特征的同时,彼此间合作加深,互动性加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美国调整对外战略,高调宣布“重返亚太”,实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以军事安全为核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势必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印三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中美印三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
一、中国和印度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重要相关方
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回归亚太”的战略方向,之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日渐显形。2011年11月,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檀香山发表演讲时声称,亚太地区将是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重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2012年1月,美国五角大楼在总统奥巴马的主持下发布《2012年国防战略评估报告》,报告宣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它标志着美国 “重返亚太”战略的正式提出。但“重返亚太”这一表述引发了国内外争议,认为“转移”一词歧议太大,随即改为“再平衡”,意在强调美国从未离开亚太地区,只是在伊、阿两场战争后,对关注重点的重新调整。同年6月,时任美国防长帕内塔在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表《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演讲,重点谈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以及如何推进“再平衡”的新军事战略。去年3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在亚洲协会发表重要演讲,再次阐明奥巴马的再平衡战略。“重返”也好,“再平衡”也罢,只是言词表述的不同,其实质没变,“就是要到亚洲来巩固它的主导地位或者霸权地位”[3],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与现实利益。
《2012年国防战略评估报告》对亚太地区的界定是“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到印度洋和南亚的弧形地带”,而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也明确将亚太界定为“从印度次大陆到美国西海岸”的广阔区域。其中,中国和印度注定要成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点对象。中印是地理相邻的两个亚洲大国,其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决定了两国在亚太地缘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龙”印度“象”(“虎”)成为近年来国际舆论的热点。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把更多的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亚太地区,如何评估中国和印度的地位及作用,如何与中国和印度打交道,这是美国亚太战略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美国官方和学术界几乎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印度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必将对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利益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必须认真应对。
然而,对待同样是崛起中的两个大国,美国的认知却大相径庭。虽然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同时对美国构成威胁,例如2005年1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预测了“中印在二十年内崛起并对抗美国”的前景[4],但支持者屈指可数。而包括决策层在内的不少意见仅将中国视为威胁,认为崛起的中国必然会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和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利益,美国必须对中国加以遏制或防范。美国不时泛起“中国威胁论”,成了国际舆论鼓噪“中国威胁论”的大本营。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以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预测中国在东北亚的崛起将是美国在21世纪面对的最危险的局面,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会安于现状,它会具有侵略性,注定要获得地区霸权[5]。美国国防部《2020年前景》则以不点名的方式暗示中国将成为美国的头号假想敌。美国自发动反恐战争以来,相对忽视了在亚洲的存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大大提升,中美在亚太地区影响力此消彼长的趋势,加重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尽管包括副总统和国防部长在内的奥巴马政府高级官员表示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并非遏制中国,但美国的所作所为表明,美国防范中国的战略意图是明显的。比如,正值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端激化之时,美国插手南海争端,一方面鼓励东南亚小国联合起来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给中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在南海周边地区的军事存在,并与菲律宾、印尼等多个东盟国家联合军演。法新社认为,2013年8月下旬美防长哈格尔的东南亚之行,就是冲着南海问题而来,意在凸显美国重返亚太[6]。再比如,自钓鱼岛争端再起以来,美国偏袒日本,公然表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同时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将日本作为对华牵制的重要力量。美国有战略家指出,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表现行为是要“阻止亚洲以中国为核心的崛起”,但这是美国在东亚玩的“危险游戏”,对美国“毫无益处”[7]。而在去年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议上,美国防长哈格尔与东盟部分成员国的防长就直截了当地主张对在亚太地区增强影响力的中国进行牵制[8]。此外,奥巴马政府还强力推进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亚太一些国家一道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以此主导亚太经济事务。在2012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选举电视辩论中奥巴马承认,美国追求TPP的主要目的是对被排除在会谈之外的北京施压。对于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意图,中国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对美国提出了劝告。去年8月中旬,中国防长常万全访问美国,在与美国防长哈格尔举行会晤时提出:“希望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不要针对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弱化。’”[9]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也认为,美国的“转向亚洲政策”不仅以军事内容为主,而且赤裸裸地以中国为目标[10]。
为防范中国,美国积极拉拢印度,十分重视印度在美国再平衡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积极推行霸权均势战略,即在确保地区均势和大国均势的基础上谋求世界霸权。为此,在亚太地区,美国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等的双边同盟关系的同时,加强与印度的关系,遏制中国、俄罗斯崛起,企图让日、中、俄、印等国在均势中相互制衡,以构建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地区均势,以便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11]。亚太再平衡战略,实际上是美国霸权均势战略的继续。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加紧利用亚洲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制衡中国。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认为,印度将中国看作是最大的战略威胁,因而欢迎美国重返亚太的政策。而美国视印度为“天然盟友”和“最大民主国家”,认为印度与中国存在边界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地缘战略竞争,因而是平衡中国力量的理想伙伴。美国媒体坦言,冷战结束以来,打“印度牌”抗衡中国为美国历届政府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问题专家约盖什·乔希也认为,“中国使得美印加强关系对于华盛顿而言具有战略意义”[13]。2011年11月,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外交政策》季刊发表《美国的亚洲世纪》一文,对印度的角色行为予以高度评价,称印度是与美国紧密合作的崛起中大国和亚洲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民主国家之一,相信增强印度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将增进和平与安全,并预言印度的重要性将继续增强[14]。在《2012年国防战略评估报告》中印度的作用受到了特别强调。《报告》提出,“印度能够促进亚太地区的长期和平与安全,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需要与印度建立长远的伙伴关系,使印度成为亚洲经济的支柱与安全提供者。”2012年6月,美国防长帕内塔在新德里会晤印度防长时重点谈到了美国亚洲战略“再平衡”,说美印安全合作是美国调整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的“关键”[15]。去年7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印度,旨在加强两国的经济和防务关系。当时,美国之音电台网站就以“拜登访印是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关键”为题进行了报道,承认“美国将印度视为奥巴马政府向亚洲‘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6]。
二、美印战略合作深入,但同盟关系仍难以建立
冷战期间,由于美国与巴基斯坦结成军事同盟关系,而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美印关系大部分时间里疏远冷淡。冷战结束以来,美印关系不断发展,双方除了频繁的高层互访之外,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美国提出重返亚太以来,更加重视发展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印度也积极响应美国的亚太战略。
美印加强合作,主要是出于双方战略与现实利益的需要。在制衡中国这一点上双方利益不谋而合,不仅美国十分重视印度在平衡中国力量上的作用,印度也希望利用美国防范中国的意图,通过深化与美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来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削弱中国在南亚以及印度洋的影响,确立自己在该地区的霸主地位[17]。印度总理前顾问巴鲁就直言不讳说道:“印度和美国都面临着中国崛起的威胁,没有人希望中国独霸亚洲。”[18]此外,对美国而言,加强与印度的合作,还可以实现如下的目标或利益:一是将印度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实现美国构想的地缘战略格局。在美国看来,如果把印度这个“实力不断上升的强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一个新型伙伴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中,就可以利用印度在南亚的战略地位,保持亚洲的力量均衡。二是维护美国在海上的安全利益。印度是美国在中东、东亚两大军事部署重心之间的最大军事强国,并控制着中东石油的进出要道——印度洋。与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合作可以减少美国保障石油和贸易运输线安全的成本,为美国的商船和军舰提供更多一层安全保障,也可以为美军提供新的训练伙伴和场地。三是谋取经济利益。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让许多美国人认为,必须重视对印度市场的开发,加强对印度的投资和双方的经贸合作,从而为美国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对印度来说,通过与美国的合作,可以提升印度的大国地位。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大国,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其世界大国的梦想日渐膨胀。印度认为,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能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实现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
当前,美印正致力于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可以追溯到2000年3月克林顿对印度的访问,这是自1978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印,印度学者拉加蒙尼(Venu Rajamony)称其为“美印关系的重要转折点”[19]。同年9月,瓦杰帕伊总理对美国回访,称美国是印度的天然盟友,因为美印都是民主国家。之后的小布什政府则极力推动发展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为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更是积极推动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军事防务、核技术、海洋安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加强。2009年7月,希拉里国务卿访问印度,目的是进一步深化美印关系,促进两国在多个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战略合作。同年11月,辛格总理访问美国,他由此成为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接待的首位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领导人。2010年6月,印美正式开始双边战略与经济对话。同年11月奥巴马访问亚洲四国,印度作为首站被舆论称为是奥巴马亚洲之行的重中之重。奥巴马强调,建设美国与印度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他外交策略中最为紧要的[20]。去年7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印度,旨在加强两国的经济和防务关系。鉴于美印关系的不断升温,有西方媒体声称未来世界是“印美国”而不是“中美国”[21]。
但从美印关系的现实来看,所谓“印美国”的提法带有渲染的成分。印美目前仍只是“伙伴”,而非盟友,两国今后建立同盟关系还面临不少的困难。首先,印度外交长期以来奉行不结盟政策,而且实践证明,不结盟政策使印度可以左右逢源,为印度赢得广阔的外交空间,印度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一既能获得国际声誉又能获得实际利益的外交传统。有印度战略专家指出,对印度更有利的政策选择并不是一种联盟关系,而是在一对一(双边)基础上相互支持和不断巩固的关系,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并扩大战略共识的关系[22]。其次,印度如果与美国结盟,就难免被绑上美国对华遏制的战车,与中国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势必解体,这对与中国有着愈来愈广泛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印度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分析家拉贾·莫汉认为,印度虽然和美国一样不愿意中国统治亚洲,但印度也不会成为一个渴望平衡或抗衡中国努力的美国盟友[23]。再次,美印虽然在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但双方在核不扩散、知识产权、人权以及经贸合作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美印尤其是在争夺印度洋主导权问题上的矛盾难以调和。长期以来,印度的海洋战略是“确保没有一个敌对的大国在印度洋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印度执印度洋之牛耳”[24](92)。现任印度海军司令库马尔·威尔玛强调,“印度绝不会容忍任何国家或个体在印度周边海域胡作非为”[25]。但目前西方大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尤其是美国在该地区保持了强大的军力,实力远超印度,美国企图凭借自己的优势全面控制印度洋上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这样,印美之间因争夺印度洋的控制权难免产生冲突。由于以上诸多制约因素,美印只可能结成松散的战略伙伴。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彼德· 罗德曼曾一语道破天机,“美印关系是有限的,印度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忠实盟友”[4]。
三、中美战略互疑加深,但避免冲突仍是共同选择
中美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美国对华政策长期在接触与遏制之间摇摆,中美关系呈竞争与合作相交织的状态,两国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与担忧日渐增多,要求防范或遏制中国的呼声越来越影响到美国的外交与战略决策。小布什政府上任之初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和“美国在亚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举至今记忆犹新。虽然随后的反恐战争使美国把对中国崛起的忧虑暂时搁在一边,但当发现美国进行全球反恐期间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迅速扩大之后,奥巴马政府决定进行对外战略调整,将战略重点和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
中美之间虽然认识到两国的合作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必须基于战略互信,但由于在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外交战略意图与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两国间长期存在战略互疑,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互不信任,尤其是中国对美国战略意图的疑虑。无论美国官方承认与否,美国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举措,在客观上对中国的安全、外交乃至经济发展均构成了挑战。在军事与安全方面,美国向亚太地区增加军费,增派兵力和船舰,加强与亚太盟友的军事关系,同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频繁进行军事演习等,这些举措一方面扰乱了亚太地区原有的军事安全结构,使该地区的军事安全关系更加复杂化,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对相关国家在军事与安全上的援助和支持,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在解决领土和海洋主权争端上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而爆发武力冲突的危险性加大。在外交方面,美国着手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美国通过构造“雁型安全模式”,压缩中国的外交活动空间,使中国的周边外交和睦邻外交面临巨大的压力。在经济方面,美国强力推进TPP,美国的目的除了要分享亚洲高速经济增长外,更看重的是掌握亚太区域统合的主导权。TPP一旦运转,将对中国产生复杂影响。首先,亚太地区其他经贸体制将面临被架空和掏空的危险。其次,美国主导下的TPP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这将改变亚太经贸版图。最后,除经贸之外,其影响不可避免地扩展到军事和政治领域。TPP的经贸吸引将增加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同样也会形成政治和军事上的共同意识。两国学界与战略界有人指出,目前中美彼此之间的战略不信任有加深的趋势,并警告如果任由这种“战略互疑”发展下去,势必使所有相关各方付出沉重的代价[26]。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美两国虽然存在不少的分歧与矛盾,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而新形势下,两国拥有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而且两国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宽。例如,中美在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与安全,促进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与繁荣,打击恐怖主义、贩毒等跨国有组织犯罪,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以及解决环境恶化等全球问题上,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两国利益交汇最集中的亚太地区,两国都希望该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都希望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建立起一种正常、友好的关系,认识到在解决该地区热点问题上需要加强沟通与配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中美经贸关系互补性强,两国在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文化交流在也不断增加,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深。因此,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无疑是重中之重。去年9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美时明确表示,中方希望与美方一道,把中美之间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一新型大国关系的精神实质真正落实到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美国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中美合作的重要性。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撰文认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美中两国的共同责任”[27]。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指出:“美中建立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全世界的共同利益,两国领导人都应该就支持这一提法达成共识。全球经济稳定和全球安全依赖于美中之间真正的伙伴关系。”[28]可喜的是,目前中美两国元首已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避免冲突成了双方理智的选择,两国关系将向前发展。正如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查斯·弗里曼所说,尽管两国在相互理解上有问题,但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下降,而合作的需求越来越大,取得成功的机会日益明显”[29]。
四、中印关系面临新挑战,但发展两国关系仍是理性选择
中印是亚洲两个相邻的大国,发展双边关系对双方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早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中印签署联合声明,确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中印之间存在的领土争端、西藏问题、贸易摩擦以及互信度不够等问题,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美国重返亚太,为较为复杂的中印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面对中国的崛起,印度对中国有疑虑,尤其是由军队和部分安全战略专家组成的强硬派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认为强大的中国在地缘上对印度构成了严重威胁,对印度的崛起是一个挑战,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政策,包括与达赖签订边界条约,向台湾出售核和导弹技术,不承认西藏、台湾为中国领土等。鉴于印度自身实力的不足,强硬派主张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联手钳制中国。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分析家布拉马·切拉尼曾说:“印度是从一个包含着他的最大邻国——中国的更大框架内来看待印美战略关系的……印度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盟友,因为中国日益强大和充满自信对印度长远利益越来越不利。”[30]因此,在对华战略上,印度需要美国,而美国重返亚太为印度借美制华提供了机会。美国重返亚太给中印关系带来的挑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外部力量的干扰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近年来,印度为争取外部力量尤其是世界大国的支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国家利益。美国重返亚太,加强与印度的全方位合作,既有联合制华的目的,也有防范中印联手抗美的意图。美印战略关系的加强,无疑对中印发展的发展带来挑战。其次,两国之间解决领土争端的阻力增大。中印边界争端是长期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美国决非局外人,而是积极干预者,例如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中,当时的肯尼迪政府支持印度,而且立场强硬。奥巴马上任以来,加强了与印度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支持印度的军事现代化,并利用涉华军力报告在中印之间制造矛盾。美国对印度在军事安全领域的支持,增加了印度与中国进行边界问题谈判的资本,不利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再次,印度将加快“东向”,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难以避免利益碰撞。“东向政策”是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印度东向政策的着重点主要还是在经济方面,同地缘政治的关系不大。近年来,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内容超越了经济范围,明显向军事、文化合作方面发展,印度的东向政策因此成为印度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为了实现战略“东移”,积极鼓励印度参与东亚东南亚事务,与美形成合力。目前,印度已同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10+1”),参加“10+3”“10+6”等东亚合作机制和东盟安全论坛等。更有甚者,印度还插手南海争端,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对于印度“东向”战略的意图,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一篇文章说得很直白,指出该战略旨在培养印度与中国的邻国,尤其是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防和战略关系,以抗衡中国在该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和军事影响力[31]。印度的“东向”战略不仅威胁我国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和北印度洋到非洲和波斯湾的石油运输安全,挤压我海洋战略空间,还影响到我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并使中国在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上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最后,美国推进TPP也将影响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印度虽然还不是TPP成员,但美国试图拉印度加入,印度也在考虑是否加入TPP谈判。印度一旦加入TPP,将乐于加强与美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并借TPP平台与中国争夺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从而不利于中印在经贸领域的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在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美国因素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中印关系,两国关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两国领导人和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印都是发展中国家,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没有结构性矛盾;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互不视对方为威胁,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印之间的不和,只会让其他大国
“渔翁得利”。这些共识,是解决两国间矛盾与分歧、推动中印关系向前发展十分宝贵的因素。正如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所说,“如果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变得敌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该地区将受到影响。紧张局势和不稳定的环境将妨碍贸易和投资,减缓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印两国保持稳定友善的关系,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32]印度知名学者兼政治家马达哈夫·纳拉帕特不久前撰文力促中印两国加强团结,认为“两个亚洲最大的强国需要团结,否则只会让企图挑拨两国关系的国家遂愿”[33]。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两国关系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建立了中印安全对话机制和中印反恐合作机制;边界谈判工作进展顺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军事交流取得积极进展等。可以说,中印关系已经迈入了一个互利双赢、良性互动的快车道。一些西方人总是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中印关系,甚至期盼着“龙”(中国)“象”(印度)之争,但在相互依赖、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龙象共舞”才是中印关系发展的正道!
[1] 宋德星. 地缘政治、弹性均势与美中印三角关系[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4): 42-47.
[2] 夏立平. 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J]. 当代亚太, 2006(12): 19-28.
[3] 唐寅初.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有加强趋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26/c_124143 663.htm,2012-12-26.
[4] 宋国才, 刘军玉. 中美印形成三角关系战略冲突与共同利益并存[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04-07/163663193 30.shtml,2005-04-07.
[5] John 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M]. New York: Northon, 2001: 29.
[6] 本报讯. 美防长东南亚之行冲着南海来[N]. 参考消息, 2013-08-26(16).
[7] 本报讯. 特德·盖伦·卡彭特. 美国正在东亚玩危险游戏[N].参考消息, 2013-07-25(10).
[8] 本报讯. 美国与东盟加强“对华包围网”[N]. 东京新闻, 2013-06-02(1).
[9] 本报讯. 中国防长对美表态刚柔相济[N]. 参考消息, 2013-08-21(1).
[10] 本报讯. 五角大楼主导美对日对华关系[N]. 参考消息, 2013-09-19(16).
[11] 罗会钧. 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均势外交[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2): 52-56.
[12] 吕岩松. 目光短浅的核交易——评美印联合声明[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8/19/content_3374344. htm,2005-08-19.
[13] 约盖什·乔希. 印度不是美国的卒子日本[J]. 《外交学者》杂志网站, 2011-11-18.
[14] 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Asia Century, Foreign Policy [EB/OL].http://www.foreignpolicy-cy.com/articles/2011/10/11/A mericas_ pacific_century?page=0,6.,2011-10-11.
[15] 本报讯. 美国拉印度搞亚洲战略“再平衡”[N]. 大众日报, 2012-06-08(5).
[16] 本报讯. 美视印为亚洲“再平衡”战略关键[N]. 参考消息, 2013-07-25(
[17] 罗会钧, 袁芳. 当前美印安全合作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135-138.
[18] Calum MacLeod. Obama packs much into 9 days in Asia [EB/OL].US Today, November 2, 2010. http://www.usatoday. com., 2010-11-02.
[19] Venu Rajamony. India-China-U.S. Triangle: A “Soft” Balance of Power System in the Making [R]. CSIS, Mar 15, 2002.
[20] 本网站讯. 奥巴马访问印度: 关系升温但合作有限[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11/05/c_12740377. htm.,2010-11-05.
[21] 王冲. 中国、美国、印度的“三角恋”[EB/OL].http://www. chinanews.com/hb/news/2010/03-08/2157501.shtml.,2010-03-08.
[22] 张力.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印度的角色选择[J]. 南亚研究季刊, 2012(2): 1-7.
[23] 本报讯. 美视印为亚洲“再平衡”战略关键[N]. 参考消息, 2013-07-25(3).
[24] 潘尼伽. 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5: 92.
[25] 楼春豪. 印度洋新变局与中美印博弈[J]. 现代国际关系, 2011(5): 27-33.
[26] 王缉思, 李侃如. 中美战略互疑: 解析与应对(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EB/OL].http://zhan.renren. com/ irstudy?gid=3602888498002058451&checked=true,2012-04-05.
[27] 本报讯. 中美建设性关系将翻开新篇章[N]. 参考消息, 2013-03-15(16).
[28] 本报讯. 布热津斯基:建立伙伴关系符合全世界利益[N]. 参考消息, 2013-06-06(10).
[29] 本报讯. 中美关系决定21世纪世界走势[N]. 参考消息, 2012-04-06(14).
[30] 本网站讯. 陈利君, 许娟. 奥巴马访印对中美印三角关系的影响[J]. 南亚研究, 2011(1): 15-25.
[31] 本网站讯.印蒙强化军事合作,加紧监视中国[EB/OL]. http://www.muz.i com. 2007-09-06.
[32] 本报讯. 李光耀. 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及其带来的影响[N].参考消息, 2011-03-11(14).
[33] 本报讯. 中印需建立互信谨防他国挑唆[N]. 参考消息, 2013-08-01(11).
On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America and India since US Pivot to Asia
LUO Huiju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China)
Since taking offic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declared US return to Asia-Pacific with a great fanfare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pivot to Asia. American strategy of returning to Asia-Pacific will certainly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both the region’s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China and India are the important related parties of US pivot to Asia,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states will be especially influenced by this new strategy, which makes the three states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changes. Ye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in some degree, remain stable owing to the previous interests or conflicts between each other. The change and unchanged of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as follows: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India is going forward, bu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become an alliance. The strategic distrust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s going deeply, however, the two countries still hope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avoid conflict.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s confronted with new challenges, yet they can develop their relations to meet each national interests.
US pivot to Asia;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merica and India; Asia-Pacific reg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822
A
1672-3104(2014)06-0177-06
[编辑: 颜关明]
2014-02-28;
2014-10-24
罗会钧(1964-),男,湖南宁乡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