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精集萃成大观
2014-01-22刘巨才
刘巨才
剧目是戏剧演出活动的艺术载体和根本,也是一个艺术院团能否与时俱进,保持旺盛艺术活力,长盛不衰,真正受到群众喜爱的重要因素。
创建于上世纪 50年代末的山西省晋剧院,作为山西晋剧的执旗者和生力军,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人民大众,继承发展,锐意创新,坚持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创作、整理、改编了《打金枝》《富贵图》《小宴》《杀宫》《算粮》《教子》《崔秀英》《清风亭》《刘胡兰》《三上桃峰》《油灯灯开花》《桐叶记》,特别是新近推出的《巴尔思御史》等大小几百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时代新作。涌现出了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王爱爱为代表的第二代,栗桂莲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晋剧名伶,创造了继“九进中南海”之后的梅花盛开、文华绽放、红梅吐蕊、杏花飘香,满园春色欣欣向荣的艺园盛景。
一
山西省晋剧院名家荟萃,积淀深厚,具有挖掘、整理改编传统戏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将《打金枝》唱红山西,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汇演,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打金枝》成为剧团下乡演出亮阵营、亮行当、亮行头的“开锣大戏”。1955年,省里决定将演了百余年的《打金枝》搬上银幕,寒声、张焕、张万一、王易风四位老文艺工作者对老《打金枝》(也叫《满床笏》)做了全新的艺术改造。丁果仙、牛桂英、郭风英和冀美莲女儿冀萍珠联璧合,一时风靡全国,使全国观众第一次认识了婉约多姿的晋剧艺术。特别是剧中以“平民化”、“家庭式”的手法解决了一桩带有政治风险的宫廷纠纷,倡发了“家和万事兴”的朴素民众理念。而剧中牛桂英“劝宫”时韵味十足的 “牛派”“云遮月 ”唱法,丁、牛二位君、妃上场时的对唱,悠然自得,一片太平景象,都成了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几十年来,《打金枝》不断传承、创新,出现了多种演出版本。仅山西省晋剧院就有多个版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爱爱等的演出版;八十年代栗桂莲等的演出版;近年山西省剧协又推出了包括晋剧院名家强强联合的“梅花版”。多种版本,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新人。
上世纪 80年代脱颖而出的《富贵图》,是由山西省文化厅原厅长曲润海在传统戏《双莲配》《少华山》基础上,推陈出新的一出艺术精品。作者另辟新径,做了别具匠心的挖掘处理。从歌颂倪俊和尹碧莲的爱情出发,设计了“救女”、“烤火 ”、“赠图”、“见婆”、“合图”等生动情节。文华奖获得者张智、王晓平在剧中细腻传神的表演,令观众痴迷陶醉,得到心灵的净化。北京的报端撰文评价其“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好一幅赏心悦目的《富贵图》!”
晋剧折子戏《小宴》、《杀宫》、《算粮》同样是省晋剧院打造的“拳头产品 ”。 1961年,为了展示新一代的艺术风采,剧院编剧王辛路“妙手回春”,改出了《小宴》等三个折子戏,有文有武,有唱有做,各尽其妙。田桂兰在《小宴》中的半推半就,暗送秋波,刘惠生的心猿意马和耍翎特技;冀萍、温明轸、肖桂叶在《杀宫》中剑拔弩张的斩杀和绝妙“椅上 ”功夫;特别是王爱爱与刘汉银在《算粮》中悠扬婉转、行云流水般的演唱,让北京戏迷听得如痴如醉,叫好不迭。三个新剧本“化腐朽为神奇”的改造,赢来了山西省晋剧院“晋剧小百花”的美誉。
要使老戏重新焕发青春,让今天的老百姓喜爱,并非易事。然而,老艺术家们知难而进,呕心沥血,又相继推出了根据《梵王宫》改编的《含嫣》和根据《三上轿》改编的《崔秀英》,以及《教子》《打神告庙》《喜荣归》《凤台关》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戏新剧目。
二
五十多年来,山西省晋剧院的历任领导在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旺盛的创作热情。他们紧跟时代,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创作、改编、移植了现代戏《刘胡兰》《三上桃峰》《油灯灯开花》《龙江颂》《丰收之后》等剧目,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1966年,为了歌颂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三晋女英雄刘胡兰的感人事迹,剧院老领导赵步颜、张一然将同名话剧改成晋剧《刘胡兰》,赢得好评。 1977年,编剧赵步颜、王辛路进行了二次修改。选定了主演田桂兰、刘汉银、温明轸。音乐创作刘和仁等担纲,演出大获成功。田桂兰扮演的刘胡兰,以独特的气质、风采,感染了广大观众,原来她正是 1958年为“刘胡兰烈士陵园”刘胡兰塑像的模特儿。戏中耳熟能详的“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等歌曲音乐,把该剧渲染得十分震撼感人,在山西省革命现代戏调演中赢得好评,成为山西省晋剧院写英雄、演英雄、学英雄的美好时代记忆。
1974年,山西省晋剧院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推出了剧作家杨孟衡执笔新写的现代戏《三上桃峰》。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当时十分提倡的“共产主义精神”,由温明轩执导,王爱爱、田桂兰、刘汉银等名家组成最强阵容,赴京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汇演。谁知被江青罗织罪名,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为刘少奇翻案,反对学大寨的“大毒草”,掀起全国性的批判,把省晋剧院推入无底深谷。直至 1978年“四人帮”倒台后才得到彻底平反。晋剧院人经受住了考验,不久,他们又带着移植的现代戏《龙江颂》二次进京演出。王爱爱、田桂兰、牛桂英等两代艺术家精彩亮相,随着剧情演绎,当王爱爱、牛桂英、田桂兰等唱出经过精心设计,赏心悦耳的晋腔晋韵时,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全场沸腾,掌声不息,为晋剧和山西人民挽回了尊严,赢得了自豪!
山西省晋剧院的现代戏创作是有着优良传统的。早在 1951年,丁毅、田川创作了歌颂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爱情故事《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晋剧就移植过来。剧情扑实感人,冀萍饰未婚妻赵淑华,胡国安饰入伍战士郑永刚都有出色的表演,特别是冀萍(饰赵淑华)的唱段“红彤彤的太阳上了山,树上的鸟儿叫声喧”,清脆婉转,充满“醋”味,一唱众和,成为解放初荡漾在太原街头的“流行歌曲”。1964年,从话剧改编的《丰收之后》搬上舞台,丁果仙和梁小云、刘致和一班老艺术家联袂登台,在长风剧场连演 40天,创一票难求之盛况。特别是丁果仙的八句“紧打慢唱”“她五婶一番话”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引得观众唏嘘不止,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上世纪 90年代,青年剧作家张晓亚有感于农村民办教师献身教育事业,又生计艰难的现实,深入晋东南山区体验生活,写出了现代戏《油灯灯开花》。一号人物苏耕田(孙昌扮演)数十年扎根山区,默默耕耘,为培养“山里娃”愁白了头,熬花了眼,累驼了背,却始终得不到一个 “公办教师”的转正指标。日子没法过,幼女无奈辍学进城“打工”,妻子也要离去,夫妻离别痛饮苦酒时,四目相对地唱:“杯映月月映杯不饮也醉,眼看心心看眼谁也有谁。 ”在现代音乐和灯光的强烈渲染下,唱得令人心碎!真实细腻地歌颂了“油灯灯”精神。该剧参加中国戏剧 “金三角”汇演,荣获演出奖第一名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近年来少见的一部现代戏剧作”。
三
人们都知道,新编历史剧很难写,也很难演,难就难在一个“新”字上。剧本的立意,主题的深化,人物的开掘,情节的营造,特别是“史”与“戏”的尺度把握,都需要一定的底蕴和文学功力。山西省晋剧院在这方面的实践是百折不挠,真正下过一番功夫的。
上世纪 80年代,时任文化厅厅长的曲润海首当其冲,怀着对家乡故土和人民的热爱,几易其稿,写出了反映三晋历史文物晋祠的民间故事剧《桐叶记》,把“桐叶封弟”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赠桐”“平乱”“桐封”“祭河”“植桐”“归晋”“塑像”几场戏,歌颂了圣母邑姜规劝姬诵和叔虞兄弟释怨和好,同心协力,促成大周繁荣的伟大母爱和第一代晋国国君的忠于王事励精图治的精神,第一次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三晋英贤形象。由于题材新、演员硬,音乐美、舞台靓丽,获得领导、专家、观众的一致赞赏,为呕歌三晋英贤、风物名胜做了可贵的开拓和探索。该剧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导演、音乐、舞美都获得文华奖。
较之传统戏、现代戏所取得的成就,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始终是山西省晋剧院的一项缺憾。 2013年,剧院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把剧目创作作为“重中之重”,决心拿出一部在全省、全国打得响的剧目。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把反映山西晋南一位堪与包拯媲美的元代清官姚天福形象搬上舞台。剧作家梁波在这部酝酿了 19年的《巴尔思御史》中,另辟新径,一反同类廉吏题材中正面人物慷慨激昂,反面人物阴险狡诈的俗套模式,在刻画姚天福的睿智、坚韧、雄才大略上作文章,在巧妙弹劾权臣阿合马的较量中,细腻地楔入了他与妻子、儿女的家庭矛盾和感情纠葛,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交织碰撞,使全剧起伏跌宕,环环紧扣,刻画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清官形象。
《巴尔思御史》经多次修改、排练,进京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为青年学子演出,引起大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2013年11月,该剧又赴苏州参加了第 13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在全国 35个院团演出的 29台评奖剧目角逐中,荣获优秀剧目奖第 6名的好成绩,姚天福扮演者李建清并获得优秀表演奖,为山西人民赢得殊荣,也为晋剧院的新剧目创作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