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瑗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现实思考

2014-01-21周振威

关键词:教育实践教育思想

周振威

摘要:北宋硕儒胡瑗,毕身躬行教育,其教育思想及实践多有创新,超越时代。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回溯胡瑗办学从教历程中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主张及实践活动之内容,引起大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思考,以求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许裨益。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5-2

胡瑗(9931059),北宋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提出了“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教育主张;在教学实践上大胆创新,创立了苏湖分斋教学法。其教育主张和教学实践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举,即便在今天,也吸引了诸多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笔者试借助对胡瑗办学从教历程中富有创新意义的主张及实践活动的简单回顾,提出自己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和设想。

一、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因材施教

当代教育中,能否有效解决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已经成为评判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统一要求,但如果就此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资质等方面的差异,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目的。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为我们合理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首先,胡瑗对其多达1700余人的学生进行“甄别人物”,然后“各因其所长而教之”,最终达到“人皆乐从,而有成效”的结果。从胡瑗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有如下领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追求一致,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要求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现发展。

以应试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僵化落后,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致使很多人错过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机。社会各界都在呼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尽快抛弃应试教育模式,走向素质教育,这里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促成个性完善发展的教育。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胡瑗“分斋教学”的实践是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早期探索,对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二、转换教育思路,大胆改革创新

作为教育改革家,胡瑗改革举措之大胆,思路之新颖令人叹服。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在当时大有“离经叛道”的意味。胡瑗反对以科举入仕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张依托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大量拥有实学的人才。他的这种大胆创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尤以他提出的“分斋教学”制度创新意义最大,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打破了以往侧重“经学”教育,轻视“自然科学”的模式,由他积极倡导推行的人文、实用学科分科教学制度和必修、选修制度,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素质教育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多元联立方程,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学生不能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应成为知识的主人。”[1]因此,只有大胆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打破成规,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把教育发展到一个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高度。在突破桎梏,改革创新这个方面,胡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情感人

师生关系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之间在心理上的关注、沟通、理解、认同,它深刻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

胡瑗在开封太学任教期间,慕名前来求教的人多至“庠序不能容”。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他讲经“音韵高朗,指意明白”不无关系,同时也与他和学生之间亲如父子、情同手足的师生关系密不可分。胡瑗视徒如己,在他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倾注了大量的情感,他关心学生的健康,注意培养学生音乐、体育等多方面的情趣和能力,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亲自带学生外出游历,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都是胡瑗在教育上取得成功,在处世为人上备受尊重的重要原因。

夸美纽斯曾经说:“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在师生之间保持相互信赖,相互亲合的关系,而这就需要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关注师生之间感情的变化。只有在师生之间存在健康良好关系的前提下,学生才能高效地接受并内化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信息。片面强调师道尊严、惟师独尊的观念,只会在师生之间人为设置障碍,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积极教学环境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以情感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方面胡瑗也为我们树立了可供借鉴的典范。

四、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胡瑗在实施分斋教学时,“选择……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且“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这种必、选修课程兼设,灵活多样,又能有效适应学生个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模式,在当时备受知识分子的推崇,而这也是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目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和智能的的发展。可以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教育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外,还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科学的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计划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绝对主体的地位,几乎占据了整个学校教学时间,地方和学校没有自主进行课程建设的权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促使和带动了教育体制和学习观念的变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甚至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活动已逐步展开。endprint

为适应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特长,学生修习的选修课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应占一定比例。选修科目的设置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一定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在特定科目上的能力。正是有了这些好处,所以,当今的学校教学中,已逐步打破必修课为唯一内容的格局,按一定的比例增加各类选修课,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钻其爱。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为我们的学科改革献计献策,更好地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好地适合社会的需要。

五、注重师德规范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战国时,荀况曾经提出“师术有四”的观点,他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尊严而使学生起敬,讲学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胡瑗在“师术”方面可以说是十分精熟的。他讲课“音韵高朗,旨意明白”,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古论今,以理服人,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行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2]

作为教师,胡瑗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他贯通古今,博学多才。他精通音律,曾经与阮逸“更定雅乐,合撰《皇祐新乐图说》”。他还曾“任丹州军事推官,颇知武事。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3]。

此外,胡瑗特别注重师德修养,“进退周旋,皆合古礼”,长期严格自律,形成了“沈潜、笃实、醇厚、和易”[4]的学风。

今天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内容日趋丰富,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教育理念频繁更新;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知识、严格的自律精神,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胡瑗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形象。

作为古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胡瑗以其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的改革精神;关爱学生,尊重个性的人文气质;博学多才,重德自律的学者风范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合格教师的榜样。他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的诸多创新之处,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的似隐约可见,有的则已得到了实施运用。在教育发展之路上,古今教育改革者的选择如此相似和一致,我想这并非巧合,也许教育本该如此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考察华东师范大学时的讲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634).

[2]蔡襄.太常博士致仕胡瑗墓志.见徐建平主编.胡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3]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学校科举之制》,1977.

[4]沈灌群.《北宋教育家胡安定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教育思想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