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4-01-21郝广磊
郝广磊
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问题情境创设中,总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创设出适合小学生的有效问题情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进行如下思考。
一、当前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误区
1.问题情境成了教学的“包装”
问题情境必须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具有引导启发作用。但是许多数学课堂仅仅把问题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包装”,对教学作用不大,有时还会对教学产生副作用。
比如,有的教师把“问题情境”简单地看做是“习题+形象”。课始:“同学们,今天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喜欢吗?”学生欢呼雀跃几分钟后,就觉得被教师给“忽悠”了:所谓“孙悟空”就是课件中的一个孙悟空头像而已。接下来的教学先是“复习题+孙悟空头像”;然后是出示“例题和孙孙悟空头像”;接着是“练习题和孙悟空头像”;最后出现了一个放大的“孙悟空头像和总结”。整节课,孙悟空头像挂在每页课件的左上方。这是创设的“情境”吗?这样创设的“情境”,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
2.情境内容超越了生活的逻辑
问题情境中,创设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符合生活实际。不可违背生活现实而胡乱、随意杜撰。
比如,教学“几和第几”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出示动物赛跑情境,让学生猜一猜,谁可以跑第一?学生纷纷猜测。教师展示比赛结果:第一是小鸡,第二是小鸭,第三是小猫,第四是小狗。许多学生立即表示不赞同,一致认为情境中的小狗跑得最快,第一理应属于小狗。 “假设”不同于“虚假”,也要符合生活的基本逻辑,这样可以避免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3.情境问题超越了学生的“能力”
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教学需要的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切忌不考虑学生实际而设置了高难度、高智商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能自拔。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数学下册95页“七桥问题”中的“一笔画”时,有教师这样设计:出示一居民小区平面图,请同学们研究并设计出一个路线,走遍小区的所有地方,注意不得重复,不能遗漏。这种站在成人角度设计的问题情境,让小学生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问题不足以唤醒学生的兴趣,他们自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问题情境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措施
1.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悬念,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了“疑”,并从心里产生“悬念”,很急于解决,注意力很集中,探求问题答案很积极,从而主动进入学习角色。
比如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出示这样的悬念:“小华今年9岁了,过了9个生日,小明今年12岁了,可是只过了3个生日,猜猜这是什么原因?”问题一出,学生情绪高涨,心里升起悬念,很想去探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再比如在教学“规律一”时,这样设计“悬念”问题情境:“六一节,同学们想用气球串成串装扮教室。如果按3个红气球、2个绿气球、1个黄气球的顺序,小明说第16个气球应该是红气球,小华却说是黄气球,谁说的对?”学生急于探求结果,急于探寻这个问题。于是,或画,或写,或争论,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想出问题解决的许多方法,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2.创设“活动”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究
学生爱动,而“活动”问题情境正是让学生动起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节,要求同桌之间分为甲、乙二人小组,玩“掷骰子”游戏。制定规则并统计得分情况,比较后总结规则的公平性。出示游戏规则:①每人掷一次;②如果掷出的点数小于2,甲得1分,若点数大于2,乙得1分;③如果掷出的小于3,甲得1分,大于3,则乙得1分;④若掷出的点数为4、5、6,则甲得1分,若是1、2、3,则乙得1分;⑤得分高者获胜。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感觉到概率大小的区别,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游戏公平性的重要性,并能用自己的实践总结出公平的游戏规则,用刚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释。
3.创设“竞争”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参与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适度的竞争性问题情境更易刺激学生的心智。
比如,“10以内的加减”教学,练习枯燥单调,学生容易走神不重视,这时可以改变练习策略,利用“首尾相接”“夺红旗”等竞争方式:“9-3=、6-4=、2+7=、9-4=……后一个式子的被减数是前一个的计算结果”,让学生首尾相接,进行口算练习。
再比如,“20以内加法”教学练习,采取夺红旗的竞争游戏,教师强调比赛规则,各小组做了准备,哪组先完成,就能夺得红旗。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思考,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