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插嘴”为数学课堂添彩

2014-01-21郑美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活跃黑板三角形

郑美仙

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常出现“老师,不是不是,我还有……” “这样做太麻烦了,我有更简单的……” “得数错了,是……”等“插嘴”现象。这种“插嘴”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课堂“插嘴”这一现象,有着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一是课堂插嘴,证明学生思维的灵动。插嘴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是积极参与课堂的,是紧跟着老师的问题在思考的,有时候甚至是超前的,同时他们也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且乐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二是课堂插嘴,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如今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家之言,不再是鸦雀无声,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起脑筋,活跃地参与课堂;三是课堂插嘴,能激起思维的碰撞。很多的课堂插嘴,它会激起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交流,引起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使得有一些方法越辩越明。

课堂插嘴的确给课堂、给学生、给教师带来了种种好处,但也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一些小麻烦。

第一,热闹有余,倾听不足。

几个“插嘴”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这边同意这个说法,那边却有自己不一样的意见,底下的学生听听这边,再听听那边,也不知道孰是孰非;有的只顾着迫切地发表自己的高论,却从来不听别人的想法,以至于出现有人阐述过的意见他又来“插嘴”的现象。看似激情澎湃、热闹十足的课堂其实就像一盘散沙,这时候教师成了唯一的听众,学生并没有在“插嘴”中得到启发和提高。有时候教师想让学生来重复一下“插嘴”的内容,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别人说了些什么。

第二,活跃有余,思考不足。

有时问题刚提出,有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但问其思考的过程,却往往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出现了插嘴学生支支吾吾,底下学生更加迷茫的现象。这些都是插嘴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所导致的,看似活跃的课堂实际上缺少了思维的含量。

我们欣赏着学生那些可贵的“插嘴”,也期待着那些课堂上的“插嘴”资源。但一手是平静有序的课堂常规,一手是活跃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放弃哪一手都是我所不愿意的。那么,是否能够有一种调和剂能够对症下药,使得有序的课堂常规和活动的思维迸发,二者都为我们兼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不乏冷静的沉思,使得我们的课堂“插嘴”变得更好?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变无序的插嘴为有序的插嘴

教师不仅要允许、倾听学生插嘴,还要注重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各顾各的插嘴改变成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样我们的课堂插嘴不再是无序的,而是有序呈现意见的过程。

[ 教学片断一 ] 教学《认识图形》。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些图形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身上都有,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搬到黑板上来呢?

A生:老师,我们可像印小红花一样,把长方形的一个面放在印泥上印一下,再印到黑板上。

旁边的几个声音马上出现了,“不对不对,哪有那么大的印泥呢?”“老师,可以把它放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下来。” “把一个面放在水里浸一下,再在黑板上一按。”……

师:请B生把你的想法再说一次,其他同学听后想一想,这样做行吗?

B生:把长方体的一个面贴在黑板上,再用粉笔沿着边描下来。

C生:我认为可以。

D生:我也赞同他的观点。

其他同学点头同意。

……

几个学生无序地“插嘴”后,教师要注意倾听插嘴学生表述的内容,择其有用的,让其重复阐述一次,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使他们也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把课堂还给所有学生。“插嘴”可能是学生刹那间凭着直觉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面对这新生的课堂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价值信息,和全班学生进行“对话教学”,对那些无序、表达不够清楚却又充满价值的“插嘴”进行二次开发,及时有序讨论,层层推进,使之成为学生探究发现的沃土。

二、变简单的插嘴为复杂的插嘴

笔者认为,插嘴可分为有意义的插嘴和没有意义的插嘴,有意义的插嘴比如说是阐述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补充他人的意见等,没有意义的插嘴比如说简单报出一些答案。可以说,课堂上的插嘴有70%是属于简单的判断,有时学生会为了答案是什么而争论不休,却说不出自己的原因。

要想插嘴变得更有意义,笔者建议要求学生插嘴复杂化。要求插嘴的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反驳别人的意见时不能只简单地判断 “他说的不对”,而要具体说出他不对的原因,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 教学片断二 ] 家长开放日教学《认识图形》。

思考题:填空,下列图形有( )个三角形?

E生:我数了一下,有8个三角形。

F生:我同意,有8个三角形。

很多同学都认为是8个三角形。

B生的声音又出现了:不对不对,是12个。

“8个”“12个”“8个”“12个”……教室里一片嘈杂。

师:B生,你为什么认为大家说得都不对呢?你能具体说说原因吗?

B生:老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8个三角形,外面一圈4个,里面一圈4个,大家都认为只有8个,其实还有4个,上面的中间两个合起来是一个,下面的两个合起来又是一个,还有左右各有一个的,所以一共是12个(小家伙还到黑板上把后面的4个指给大家看)。

一致认为只有8个三角形的学生不再争论了,纷纷同意B生的观点。听课家长一片掌声。

当课堂上出现“不对的,不对的……”这样没有意义的插嘴,导致课堂演变成争吵的场面时,我及时让“插嘴”学生说说别人不对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简单的插嘴变成复杂的“插嘴”——不光说出不对的原因,还具体指出了是哪12个三角形,真正让那些认为只有8个三角形的学生口服心服地承认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样既保障了学生课堂上的倾听,也使得“插嘴”更有据可依。把插嘴复杂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思考的过程。相信我们的插嘴变复杂了,我们的课堂也会因为插嘴而显得更加精彩。

三、变有声的插嘴为无声的插嘴

插嘴,需要用嘴巴来表达,是以声音为呈现形式的,怎么能够做到无声呢?笔者在这里定义的无声插嘴是指在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插嘴,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地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如果用上了无声的插嘴,那么更多的学生就会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来进行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 教学片断三 ] 教学《100以内数的数法》。

出示一道思考题:

50 ( ) ( ) ( ) 30 25 ( )

学生个个在冥思苦想。

B生:老师,我知道了,50后面填……

我不等他说出,连忙“嘘”的一声,说道:“想出来的小朋友很能干哦,你现在把答案藏在心里,思考一下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等会我叫最能干的小朋友来清楚地表达出他的想法。”

教室里一片安静……

知道填法的学生在心里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做最能干的那个,其他不懂的学生继续着他们的填空。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师生共同撑起的一片蓝天。很多时候,插嘴并不是一件坏事。让我们解放学生的嘴巴,把“插嘴”作为放飞思维的风筝,引而不牵,放而不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插嘴”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吧!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常出现“老师,不是不是,我还有……” “这样做太麻烦了,我有更简单的……” “得数错了,是……”等“插嘴”现象。这种“插嘴”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课堂“插嘴”这一现象,有着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一是课堂插嘴,证明学生思维的灵动。插嘴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是积极参与课堂的,是紧跟着老师的问题在思考的,有时候甚至是超前的,同时他们也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且乐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二是课堂插嘴,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如今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家之言,不再是鸦雀无声,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起脑筋,活跃地参与课堂;三是课堂插嘴,能激起思维的碰撞。很多的课堂插嘴,它会激起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交流,引起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使得有一些方法越辩越明。

课堂插嘴的确给课堂、给学生、给教师带来了种种好处,但也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一些小麻烦。

第一,热闹有余,倾听不足。

几个“插嘴”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这边同意这个说法,那边却有自己不一样的意见,底下的学生听听这边,再听听那边,也不知道孰是孰非;有的只顾着迫切地发表自己的高论,却从来不听别人的想法,以至于出现有人阐述过的意见他又来“插嘴”的现象。看似激情澎湃、热闹十足的课堂其实就像一盘散沙,这时候教师成了唯一的听众,学生并没有在“插嘴”中得到启发和提高。有时候教师想让学生来重复一下“插嘴”的内容,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别人说了些什么。

第二,活跃有余,思考不足。

有时问题刚提出,有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但问其思考的过程,却往往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出现了插嘴学生支支吾吾,底下学生更加迷茫的现象。这些都是插嘴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所导致的,看似活跃的课堂实际上缺少了思维的含量。

我们欣赏着学生那些可贵的“插嘴”,也期待着那些课堂上的“插嘴”资源。但一手是平静有序的课堂常规,一手是活跃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放弃哪一手都是我所不愿意的。那么,是否能够有一种调和剂能够对症下药,使得有序的课堂常规和活动的思维迸发,二者都为我们兼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不乏冷静的沉思,使得我们的课堂“插嘴”变得更好?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变无序的插嘴为有序的插嘴

教师不仅要允许、倾听学生插嘴,还要注重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各顾各的插嘴改变成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样我们的课堂插嘴不再是无序的,而是有序呈现意见的过程。

[ 教学片断一 ] 教学《认识图形》。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些图形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身上都有,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搬到黑板上来呢?

A生:老师,我们可像印小红花一样,把长方形的一个面放在印泥上印一下,再印到黑板上。

旁边的几个声音马上出现了,“不对不对,哪有那么大的印泥呢?”“老师,可以把它放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下来。” “把一个面放在水里浸一下,再在黑板上一按。”……

师:请B生把你的想法再说一次,其他同学听后想一想,这样做行吗?

B生:把长方体的一个面贴在黑板上,再用粉笔沿着边描下来。

C生:我认为可以。

D生:我也赞同他的观点。

其他同学点头同意。

……

几个学生无序地“插嘴”后,教师要注意倾听插嘴学生表述的内容,择其有用的,让其重复阐述一次,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使他们也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把课堂还给所有学生。“插嘴”可能是学生刹那间凭着直觉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面对这新生的课堂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价值信息,和全班学生进行“对话教学”,对那些无序、表达不够清楚却又充满价值的“插嘴”进行二次开发,及时有序讨论,层层推进,使之成为学生探究发现的沃土。

二、变简单的插嘴为复杂的插嘴

笔者认为,插嘴可分为有意义的插嘴和没有意义的插嘴,有意义的插嘴比如说是阐述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补充他人的意见等,没有意义的插嘴比如说简单报出一些答案。可以说,课堂上的插嘴有70%是属于简单的判断,有时学生会为了答案是什么而争论不休,却说不出自己的原因。

要想插嘴变得更有意义,笔者建议要求学生插嘴复杂化。要求插嘴的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反驳别人的意见时不能只简单地判断 “他说的不对”,而要具体说出他不对的原因,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 教学片断二 ] 家长开放日教学《认识图形》。

思考题:填空,下列图形有( )个三角形?

E生:我数了一下,有8个三角形。

F生:我同意,有8个三角形。

很多同学都认为是8个三角形。

B生的声音又出现了:不对不对,是12个。

“8个”“12个”“8个”“12个”……教室里一片嘈杂。

师:B生,你为什么认为大家说得都不对呢?你能具体说说原因吗?

B生:老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8个三角形,外面一圈4个,里面一圈4个,大家都认为只有8个,其实还有4个,上面的中间两个合起来是一个,下面的两个合起来又是一个,还有左右各有一个的,所以一共是12个(小家伙还到黑板上把后面的4个指给大家看)。

一致认为只有8个三角形的学生不再争论了,纷纷同意B生的观点。听课家长一片掌声。

当课堂上出现“不对的,不对的……”这样没有意义的插嘴,导致课堂演变成争吵的场面时,我及时让“插嘴”学生说说别人不对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简单的插嘴变成复杂的“插嘴”——不光说出不对的原因,还具体指出了是哪12个三角形,真正让那些认为只有8个三角形的学生口服心服地承认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样既保障了学生课堂上的倾听,也使得“插嘴”更有据可依。把插嘴复杂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思考的过程。相信我们的插嘴变复杂了,我们的课堂也会因为插嘴而显得更加精彩。

三、变有声的插嘴为无声的插嘴

插嘴,需要用嘴巴来表达,是以声音为呈现形式的,怎么能够做到无声呢?笔者在这里定义的无声插嘴是指在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插嘴,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地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如果用上了无声的插嘴,那么更多的学生就会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来进行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 教学片断三 ] 教学《100以内数的数法》。

出示一道思考题:

50 ( ) ( ) ( ) 30 25 ( )

学生个个在冥思苦想。

B生:老师,我知道了,50后面填……

我不等他说出,连忙“嘘”的一声,说道:“想出来的小朋友很能干哦,你现在把答案藏在心里,思考一下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等会我叫最能干的小朋友来清楚地表达出他的想法。”

教室里一片安静……

知道填法的学生在心里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做最能干的那个,其他不懂的学生继续着他们的填空。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师生共同撑起的一片蓝天。很多时候,插嘴并不是一件坏事。让我们解放学生的嘴巴,把“插嘴”作为放飞思维的风筝,引而不牵,放而不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插嘴”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吧!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常出现“老师,不是不是,我还有……” “这样做太麻烦了,我有更简单的……” “得数错了,是……”等“插嘴”现象。这种“插嘴”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课堂“插嘴”这一现象,有着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一是课堂插嘴,证明学生思维的灵动。插嘴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是积极参与课堂的,是紧跟着老师的问题在思考的,有时候甚至是超前的,同时他们也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且乐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二是课堂插嘴,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如今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家之言,不再是鸦雀无声,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起脑筋,活跃地参与课堂;三是课堂插嘴,能激起思维的碰撞。很多的课堂插嘴,它会激起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交流,引起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使得有一些方法越辩越明。

课堂插嘴的确给课堂、给学生、给教师带来了种种好处,但也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一些小麻烦。

第一,热闹有余,倾听不足。

几个“插嘴”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这边同意这个说法,那边却有自己不一样的意见,底下的学生听听这边,再听听那边,也不知道孰是孰非;有的只顾着迫切地发表自己的高论,却从来不听别人的想法,以至于出现有人阐述过的意见他又来“插嘴”的现象。看似激情澎湃、热闹十足的课堂其实就像一盘散沙,这时候教师成了唯一的听众,学生并没有在“插嘴”中得到启发和提高。有时候教师想让学生来重复一下“插嘴”的内容,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别人说了些什么。

第二,活跃有余,思考不足。

有时问题刚提出,有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但问其思考的过程,却往往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出现了插嘴学生支支吾吾,底下学生更加迷茫的现象。这些都是插嘴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所导致的,看似活跃的课堂实际上缺少了思维的含量。

我们欣赏着学生那些可贵的“插嘴”,也期待着那些课堂上的“插嘴”资源。但一手是平静有序的课堂常规,一手是活跃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放弃哪一手都是我所不愿意的。那么,是否能够有一种调和剂能够对症下药,使得有序的课堂常规和活动的思维迸发,二者都为我们兼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不乏冷静的沉思,使得我们的课堂“插嘴”变得更好?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变无序的插嘴为有序的插嘴

教师不仅要允许、倾听学生插嘴,还要注重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各顾各的插嘴改变成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样我们的课堂插嘴不再是无序的,而是有序呈现意见的过程。

[ 教学片断一 ] 教学《认识图形》。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些图形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身上都有,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搬到黑板上来呢?

A生:老师,我们可像印小红花一样,把长方形的一个面放在印泥上印一下,再印到黑板上。

旁边的几个声音马上出现了,“不对不对,哪有那么大的印泥呢?”“老师,可以把它放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下来。” “把一个面放在水里浸一下,再在黑板上一按。”……

师:请B生把你的想法再说一次,其他同学听后想一想,这样做行吗?

B生:把长方体的一个面贴在黑板上,再用粉笔沿着边描下来。

C生:我认为可以。

D生:我也赞同他的观点。

其他同学点头同意。

……

几个学生无序地“插嘴”后,教师要注意倾听插嘴学生表述的内容,择其有用的,让其重复阐述一次,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使他们也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把课堂还给所有学生。“插嘴”可能是学生刹那间凭着直觉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面对这新生的课堂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价值信息,和全班学生进行“对话教学”,对那些无序、表达不够清楚却又充满价值的“插嘴”进行二次开发,及时有序讨论,层层推进,使之成为学生探究发现的沃土。

二、变简单的插嘴为复杂的插嘴

笔者认为,插嘴可分为有意义的插嘴和没有意义的插嘴,有意义的插嘴比如说是阐述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补充他人的意见等,没有意义的插嘴比如说简单报出一些答案。可以说,课堂上的插嘴有70%是属于简单的判断,有时学生会为了答案是什么而争论不休,却说不出自己的原因。

要想插嘴变得更有意义,笔者建议要求学生插嘴复杂化。要求插嘴的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反驳别人的意见时不能只简单地判断 “他说的不对”,而要具体说出他不对的原因,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 教学片断二 ] 家长开放日教学《认识图形》。

思考题:填空,下列图形有( )个三角形?

E生:我数了一下,有8个三角形。

F生:我同意,有8个三角形。

很多同学都认为是8个三角形。

B生的声音又出现了:不对不对,是12个。

“8个”“12个”“8个”“12个”……教室里一片嘈杂。

师:B生,你为什么认为大家说得都不对呢?你能具体说说原因吗?

B生:老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8个三角形,外面一圈4个,里面一圈4个,大家都认为只有8个,其实还有4个,上面的中间两个合起来是一个,下面的两个合起来又是一个,还有左右各有一个的,所以一共是12个(小家伙还到黑板上把后面的4个指给大家看)。

一致认为只有8个三角形的学生不再争论了,纷纷同意B生的观点。听课家长一片掌声。

当课堂上出现“不对的,不对的……”这样没有意义的插嘴,导致课堂演变成争吵的场面时,我及时让“插嘴”学生说说别人不对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简单的插嘴变成复杂的“插嘴”——不光说出不对的原因,还具体指出了是哪12个三角形,真正让那些认为只有8个三角形的学生口服心服地承认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样既保障了学生课堂上的倾听,也使得“插嘴”更有据可依。把插嘴复杂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思考的过程。相信我们的插嘴变复杂了,我们的课堂也会因为插嘴而显得更加精彩。

三、变有声的插嘴为无声的插嘴

插嘴,需要用嘴巴来表达,是以声音为呈现形式的,怎么能够做到无声呢?笔者在这里定义的无声插嘴是指在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插嘴,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地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如果用上了无声的插嘴,那么更多的学生就会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来进行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 教学片断三 ] 教学《100以内数的数法》。

出示一道思考题:

50 ( ) ( ) ( ) 30 25 ( )

学生个个在冥思苦想。

B生:老师,我知道了,50后面填……

我不等他说出,连忙“嘘”的一声,说道:“想出来的小朋友很能干哦,你现在把答案藏在心里,思考一下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等会我叫最能干的小朋友来清楚地表达出他的想法。”

教室里一片安静……

知道填法的学生在心里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做最能干的那个,其他不懂的学生继续着他们的填空。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师生共同撑起的一片蓝天。很多时候,插嘴并不是一件坏事。让我们解放学生的嘴巴,把“插嘴”作为放飞思维的风筝,引而不牵,放而不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插嘴”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吧!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跃黑板三角形
擦黑板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活跃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巾帼身影
三角形,不扭腰
这些活跃在INS的时髦萌娃,你Follow了吗?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