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鲟鱼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

2014-01-21徐奇友

饲料工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鲟鱼鱼油鱼粉

■徐奇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

鲟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目前产量已达5万多吨,关于其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制技术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其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制技术进行综述,为研究所、养殖场和饲料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

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1 蛋白质

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直接关系到鲟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蛋白质水平过高或太低都不利于鲟鱼生长和健康。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不足,会降低鲟鱼生长速度,鲟鱼抗病力也下降。若蛋白质水平过高,则造成蛋白质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鲟鱼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温水性鱼类高,几种鲟鱼的蛋白质需要量见表1。由表1可见,不同鲟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有些差异,38%~44%蛋白质水平可满足几种鲟鱼的生长要求。

表1 不同鲟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

1.2 氨基酸

多数鱼类不能很好地利用晶体氨基酸,鲟鱼也不能有效利用晶体氨基酸。通过对高首鲟研究表明,晶体氨基酸在鲟鱼胃肠道中迅速被吸收,吸收后又很快通过肾脏和鳃排出体外,这导致饲料中用晶体氨基酸代替完整蛋白质使鲟鱼生长性能下降(Ng等,1996)。因此,鲟鱼的氨基酸需要量没有采用标准的剂量反应法。Kaushik等(1991)通过整个鱼体的日增加量来研究22 g西伯利亚鲟必需氨基酸的需求[mg/(100 g体重·d)]:赖氨酸5.4、精氨酸2.8、组氨酸1.1、异亮氨酸2.1、亮氨酸3.2、苯丙氨酸1.5、苏氨酸2.2、缬氨酸2.3。Ng等(1995)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67 g高首鲟氨基酸需要量(见表2),这两个研究结果还需要通过剂量反应法证实(Hung等,2002)。

表2 高首鲟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g/100 g蛋白)

1.3 蛋白源

鱼粉是鱼类饲料的优质蛋白源,但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一些其它蛋白源如大豆蛋白也能被鲟鱼很好地利用。宋兵等(2000)在施氏鲟上的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指标,混合蛋白源(鱼粉∶豆粕粉∶酵母粉=4∶2∶l)组最好,为390.90%,鱼粉组和豆粕组分别为282.86%和246.08%,大豆分离蛋白和酵母粉组较差。在鲟鱼饲料中可以用大豆产品部分或全部替代鱼粉,替代后效果一方面取决于鲟鱼的品种,另一方面和大豆产品的加工处理方法有关。徐奇友等(2009)用膨化大豆代替鱼粉配制不同动植物蛋白比(1.25~1.70)饲料饲喂8.0 g左右的杂交鲟,研究发现,不同比例的膨化大豆替代鱼粉对杂交鲟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张志勇等(2013)研究用混合植物蛋白(豆粕∶谷朊粉为1.00∶1.67,粗蛋白质含量为64.84%)在等氮、等能的基础上分别替代对照组(51.0%的白鱼粉)饲料中25%、50%、75%、100%的鱼粉对西伯利亚鲟(初始体重为49.48 g)的影响,16周的实验表明,各组摄食率、末重、饲料系数及体成分均无显著差异。可见,西伯利亚鲟对动物蛋白要求较低,对植物蛋白有较好的耐受性。但也有研究表明,中华鲟对动物蛋白要求较高。庄平等(2002)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结果证明,中华鲟能利用一定比例的植物性饵料,中华鲟(16 g)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为1∶1时,幼鲟的生长达到较好的效果,当动植物蛋白比为3∶1时,中华鲟生长潜力能充分发挥。刘伟等(2010)在中华鲟饲料中用0%、15%、30%、45%的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随替代比例的增加,幼鱼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逐渐下降,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也逐渐降低,中华鲟幼鱼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可达30%。可见,饵料生产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不同鲟鱼对蛋白源的消化和代谢特点,根据鲟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蛋白源。

2 脂类和脂肪酸

2.1 脂肪

脂肪能被鱼类很好地利用,是能量的重要来源,脂肪也是鱼类生长所需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与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相似,鲟鱼也具有较高的脂肪酶活性,可有效利用脂肪。研究表明,高首鲟饲料的最适脂肪含量为9%(Morre等,1988;Hung 等,1991)。肖慧等(1999)利用正交试验法,以生长比速、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幼鲟最适的营养需求为蛋白质40.41%、脂肪9.06%、糖25.56%。Guo等(2011)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10周养殖试验表明,杂交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的脂肪需求为11.1%。西伯利亚鲟饲料中脂肪含量21.8%与12.5%相比没有提高生产性能,同时,肝脏中脂肪含量上升(Médale等,1991)。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鲟鱼可以利用更高浓度的脂肪。侯俊利(2006)研究表明,施氏鲟具有较高的利用脂肪能力,17%脂肪对施氏鲟(111.39 g)生长较好,但25%脂肪使生产性能下降。高首鲟(110 g)饲喂25.8%~35.7%脂肪表现出快速的生长和高的饲料效率(Hung等,1997),表明高首鲟可以利用高达35.7%的脂肪。波斯鲟可以利用25%的脂肪(Mohseni等,2007)。饲喂30%脂肪提高了欧洲鳇(61 g)的增重(Amirkolaie,2012)。这表明不同品种鲟鱼对脂肪的利用不同。

2.2 脂肪酸

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对鲟鱼生长发育均有较大影响,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不饱和脂肪酸才能满足鲟鱼必需脂肪酸需要。对高首鲟的研究表明,要获得最佳生长的同时还需要n-3和n-6脂肪酸(Deng,1998)。波斯鲟饲喂富含亚麻酸(菜籽油)提高了鱼体中EPA和DHA含量,表明波斯鲟可以延长亚油酸合成DHA和EPA(Imanpoor等,2011)。但不同脂肪源显著影响组织中脂肪酸含量,饲喂鱼油的意大利鲟与饲喂椰子油饲料相比,肝脏、肌肉和脑中n-3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Agnisola等,1996),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受饲料脂肪含量的影响(Imanpoor等,2011)。

2.3 脂肪源

一些研究表明,鲟鱼对不同来源脂肪均能很好地利用。Xu等(1993)在饲料中添加15%鳕肝油、猪油、玉米油、豆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以及混合油(1∶1∶1玉米油、鳕肝油和猪油),不同来源脂肪对高首鲟幼鲟的生长和饲料效率没有明显的差异。Hassanki⁃adeh(2013)用混合油(葵花油∶豆油∶菜籽油为1∶1∶1)全部代替鱼油(10%),或葵花油、豆油、菜籽油分别50%代替鱼油没有影响26.97 g欧洲鳇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效率。Imanpoor(2011)研究表明,波斯鲟(48 g)可以很好地利用菜籽油,用菜籽油代替鱼油没有影响其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

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种类脂肪对鲟鱼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刘伟(2010)用9%鱼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鱼油+猪油、猪油为脂肪源饲喂中华鲟幼鱼(47.52 g),鱼油、玉米油效果最好,大豆油次之,菜籽油、猪油和混合油效果相近,花生油效果最差。高露娇等(2004)在饲料中添加6%鱼油、豆油、葵花籽油、猪油、混合油(鱼油∶豆油∶猪油=1∶1.2∶0.8)饲喂施氏鲟(121 g),混合油组生长效果最好,鱼油组和豆油组次之,猪油组和葵花籽油组最差。并认为混合油组饲料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更为适宜,试验鱼生长快而耗料少,蛋白质效率高。

3 糖类

鲟鱼的淀粉酶活性比肉食性鱼类高,与虹鳟等肉食性鱼类相比,其对糖类的消化能力更强,这与鲟鱼在自然条件下摄食的饲料中植物性饲料比例较大有关,鲟鱼的食性应为杂食偏肉食性(叶继丹,2003)。研究表明,高首鲟比杂交罗非鱼能更好地利用糖(Lin,1997)。高首鲟对D-葡萄糖、半乳糖和麦芽糖的利用率高,而对乳糖和生玉米的利用率低(表3)。高首鲟小肠黏膜刷状缘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较低,所以对蔗糖和乳糖利用率低。果糖利用率低是由于小肠黏膜刷状缘缺乏主动转运系统,只能通过被动扩散形式吸收(Hung等,1989)。高首鲟的研究表明,饲料中D-葡萄糖的最佳含量为21%,与摄食含量为0%~14%D-葡萄糖相比,饲料中D-葡萄糖含量为21%~35%时的鲟鱼脂肪生成和糖原生成作用更强,饲喂35%D-葡萄糖对生长和肝功能没有影响(Fynn-Aikins等,1992)。Deng(2005)发现,当水解土豆淀粉含量为30%时对鲟鱼生长没有影响,表明高首鲟对水解土豆淀粉的利用能力较强,而且当饲料糖类含量适宜时对生长和饲料效率均有促进作用。

表3 高首鲟对几种糖的表观消化率(%)

研究表明,其他几种鲟也能很好地利用糖类。周俊(2006)研究几种糖对中华鲟(9.46 g)生长效果的影响,其顺序为:麦芽糖>糊精=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同时发现,添加20%~30%的糊精和α-淀粉时中华鲟(9.39 g)的生产性能最好,且二者之间没有差异。郭文英(2010)研究表明,饲喂添加21%~25% α-淀粉的西伯利亚鲟(20 g)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在17%的淀粉添加水平下,α-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摄食率和相对增重率均无显著影响。

表4 鲟鱼对维生素的需求

4 维生素

鲟鱼对维生素的需求量见表4。研究表明,西伯利亚鲟和湖鲟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Moreau等,1999),杂交鲟也不需要添加维生素C,组织中维生素C含量随着饲料中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加(Papp等,1999)。施氏鲟幼鲟(10.10 g)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要量为187.4 mg/kg(文华,2008),中华鲟(10 g)氯化胆碱的需要量为1 656 mg/kg(刘伟,2007)。侯俊利(2006)在施氏鲟(54.33 g)饲料中添加500 mg/kg肉碱促进了其生长,并降低了肌肉中脂肪的含量。

5 矿物质

关于鲟鱼矿物元素的需要量目前研究还不多。高首鲟对硒需要量的研究表明,纯合日粮中添加0.05~1.2 mg/kg亚硒酸钠形式的硒,在14周的实验中对生产性能没有影响,但未添加组的生产性能低于0.3、1.0 mg/kg和1.2 mg/kg的添加组(Hung,2002)。Xu等(2011)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指标,西伯利亚鲟鱼[(14.50±1.00)g]对磷的需要量为0.50%;以鱼体磷含量为指标,磷的需要量为0.87%。而施氏鲟幼鱼(4.7 g)饲料中磷的需要量为0.88%~1.00%(占干饲料)(文华等,2008)。适宜水平的磷(0.63%~1.15%)可以提高杂交鲟抗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然而,过高的磷(1.85%~2.12%)可以导致组织损伤。考虑到饲料成本、环境和生产性能,建议在冬季500 g杂交鲟总磷添加量为0.6%(Jin,2012)。

6 添加剂

一些功能性添加对鲟鱼的生长和免疫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0.04%DMPT对施氏鲟具有较好的诱食作用(畅雅萍,2009)。饲料中添加0.25%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性能、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刘晓勇,2011)。在饲料中添加250 mg/kg复合酶提高了10 g欧洲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Mohammad,2012)。饲喂添加0.5%大蒜提取物显著提高59.6 g小体鲟肌肉中谷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提高鱼体EPA和DHA含量,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显著提高,表明大蒜提取物提高胰岛素分泌,提高葡萄糖的利用,进而促进饲料利用,提高鱼体质量(Lee,2012)。Geraylou(2013)添加2%阿拉伯木聚糖(AXOS)饲喂西伯利亚鲟12周,改变了后肠的细菌菌群,提高了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继而提高鲟鱼免疫力。但2~4 g/kg甘露寡糖对46.89 g欧洲鳇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Mansour,2012)。Akrami(2013)在30.16 g小体鲟饲料中添加1%果寡糖,显著提高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提高了免疫力和肠道菌群健康。

猜你喜欢

鲟鱼鱼油鱼粉
鱼粉普遍上涨100~200元/吨,背后“推手”是什么?
疯狂!直击鱼粉飙涨,与国外鱼粉市场缘何倒挂?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众说纷纭话“鱼油”
鱼粉:秘鲁A季捕捞良好,国内外鱼粉市场稳定为主
鱼粉:秘鲁B季捕捞良好,国内外鱼粉价格下滑
众说纷纭话“鱼油”
中海海洋耕鱼油全产业链
100岁的鲟鱼
微胶囊鱼油蛋黄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