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预算编制改革的重点是公开——以山东省沂水县年度预算编制公开工作为例
2014-01-21郭京裕黄秀娟
●郭京裕 黄秀娟
政府(财政)的钱,就是公民的钱,政府代表公民理财,也可以说是公民委托政府理财。编制财政预算(本文以支出为例),等于政府计划拿公民的钱为公民办事,就像个人委托别人到市场买东西,公民自然应知道政府花钱干什么、干什么花钱,也有权监督政府是否正确花钱。
李克强总理说:“政府预算收入取之于民,社会公众有权监督这些钱怎么花、花到哪、效果如何。”公民要知晓、监督政府花钱,就必须公开预算,可见,公开是预算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也就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特例。”公开意味着对权力的约束、限制,意味着缩减隐私和寻租地带,而且要对地方重要领导权力进行公开,这显然就成为当前预算改革的难点、重点。下面,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谈谈县级年度预算公开情况。
一、县级预算的特点
与中央、省级相比,县级预算有四个特点:
(一)规模小,结构简单
县级财力一般在几亿元、十几亿元、几十亿元,规模不大,很多县的支出还不如一所大学、一座大医院、一个大企业的支出多。而支出用途主要是保人员经费、保国家出台的民生支出,建设性、公益性资金规模小,占比较低。
(二)单位少,层次少
县级人数少的行政事业单位都作为报账单位,独立会计核算的预算单位少,而且,除了教育、卫生、城建等几个部门外,绝大多数部门无下属预算单位,也无食堂(招待所)、研究所等实体单位,本身是主管部门也是基层单位,单位结构很简单,支出很单一。
(三)秘密少,知情度高
县级单位的工作任务、性质都很单纯,不像中央、省级有的部门涉及外事、军事、安全等秘密。县级预算单位少、人数少(多数单位不过百人),办公地域小,单位相邻、人员集中,单位之间情况都比较了解,单位之间的人多互相知情,如果单位发点福利、奖金,其他单位很快就知晓,支出知情度较高。
(四)程序简单,决策快捷
县财政局公布预算编制方案,单位上报,由财政审核后,提交县长、县府常务会研究,再征求书记、常委扩大会的意见,最后在县人代会上作预算报告,反复的事项少。关键是财政局的审核以及县长和书记的意见,其他环节对预算的改动不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县级预算一方面无密可保,基层一般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无秘密工作、秘密经费可言。另一方面也保不住密,单位之间相互了解、容易对比,还常了解兄弟县的情况,里面的猫腻大家都清楚,有秘密也保不住,财政弄得再神秘,也是掩耳盗铃没意义。相反,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有一种逆反心理,有些东西捂得越严,就越想探听,果真摆在眼前了,反而没人过问了。县级预算比较透明,对财政局来说,公开不公开,主要是一种理念、态度;对单位来说,摆在明处,资金给与不给说清楚,大家就觉得没什么好奇和私隐了。
二、公开的主要环节
山东省沂水县预算公开以2003年为标志,这一年:从形式上,年度预算第一次编印成“书”,公开发放,从此形成定制;从内容上,项目更加详细,说明更加清楚,任何单位、个人都可以将本年预算与往年比、与其他单位比,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预算需要公开的事项、环节有很多,但是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编制方案
1、充分准备。盖楼房需要有详细的图纸,预算也一样。编成的预算相当于建成的房子,预算方案相当于图纸,方案不完善、考虑不周全,缺陷就难免,因此,充分准备很重要。县级一般于10月初召开预算编制会议,方案则要提前研究、精心修改,总结以往编制、执行的经验和不足,深思熟虑,做到成竹在胸。有的地方不重视方案的准备,不提前设计,等到要快布置预算了,才草草准备、急急应付,这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难以提高预算质量。
2、突出重点。方案必须有可操作性、实效性,不能言之无物、含糊其辞。一方面,明确支出分哪几类,每类的计算依据、预算标准是什么,怎样计算出预算结果,执行要求是什么。尽量做到不论哪个单位、什么人员编制,其结果是一致的,压缩弹性,减少人为因素和寻租行为。另一方面,单位一开始就要按照财政局最后批复时的格式、项目、顺序编报预算,便于审核和提高编审效率,减少无效劳动。这样,既简单又明确,公开也有意义。相反,有些地方的方案是“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意义、思想、原则写了一大篇,实际内容却很少,老生常谈,照抄照搬,无针对性;本来只需一行字就足够了,却让单位报送一大沓材料,多是无用的内容。单位烦、自己乱,要求得早、完成得迟,事倍功半。
以沂水县为例,单位支出预算分为两部分:一是财政拨款预算,说明资金来源和构成;二是单位支出用途,说明单位支出项目和具体用途。它包括人员经费、维持经费、项目经费三项,分别规定不同核定办法。首先是人员经费,采取年初按财政统一要求概算,年终按财政统发数调整的办法。年终据实调整年初预算数大小,对单位实际执行并无影响,单位不会关注人员经费的核定。二是维持经费,即日常公用经费,按照费用的具体用途分为三种核定办法:第一种是定额项目,按标准、按定额,采用公式法计算,例如车辆运行费、电话费;第二种是基数项目,历年都有的项目,采取基数核定办法,一般维持上年预算水平,如要增减,需有明确依据,例如水电费、一般业务费;第三种是新的项目,采取零基预算,例如设备购置费、维修费、维持经费,由单位统筹安排,包干使用。再是项目经费,按照政策规定标准,或者业务量和定额核定。
(二)编制程序
整个预算编制的程序、环节很多,这里只强调一个环节,即财政局拟定完成以后、提交政府研究以前这一环节。在很多地方,这一环节被认为是关键期、敏感期、保密期。因为这时的预算实际已经定型了,以后基本上是程序上的问题了。单位担心如果有的申请项目没列上,或者预算少了,一旦领导研究通过了,再找就难办了;财政局担心这时“透了风”单位会找麻烦。往往这时预算编制人员都如履薄冰,生怕说多了惹来要钱的,挨领导的批评。实际上,这个环节也是应该公开的,在提交县政府研究前,财政应通知单位,征求单位的意见,核对有无遗漏的事项,核查有无差错,对单位说如果没有意见就要提交县级政府研究通过。一是如果真的有遗漏、有差错,属于财政局的原因,或者财政局能够增列的,就要调整过来;二是如果财政局认为不合理或者财力不够而审减的预算,单位强调有政策有任务,认为必须增加的,财政局要进一步论证审核,统一意见;三是如果有的项目需要领导批示而无批示,财政局应告知单位,或者与单位一同向领导解释清楚。必须明确,钱是办事用的,预算是为事业服务的,编制预算是为了更好地做事,该花的钱不能吝啬,要一分不少,不该花的钱要一分不多,这样的预算才是合理的、正常的。如果撇开单位、事业空谈预算,就资金论资金,单位将会丧失积极性,花钱应付,干不成、干不好事业,导致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从这种意义上说,预算审批前的沟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对于以上做法,沂水县已做过尝试。在提交县政府研究以前,由财政分管局长带领科室到归口单位征求意见,单位都因为受到尊重而很激动,尽管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车辆费用预算不足,有的项目没有考虑等,但他们心里也明白,像车辆费用等一些按定额核定的支出,不可能一个单位一个定额。通过座谈,归口单位对总的预算安排还是满意、理解的。将预算提前透了风、沟通了,还解释了预算办法,了解了彼此想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单位也不是非得要钱、不讲理,财政也没再拿多少钱。在工作中,财政常常强调千头万绪、入不敷出,要求单位理解、支持财政,实际上财政应该首先要理解、支持单位,要学会换位思考。财政工作要创一流,其他单位工作要上水平,需要财政和单位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三)编制结果
公开编成的预算,说起来很简单,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想法不同,其做法、公开程度大相径庭。从各地情况看,主要有三种公开形式:第一种,按预算科目公开。按照国家统一的预算科目,向上级报送的数据,对各单位和公众公开,预算科目下不具体列到单位;每个单位的详细预算只发给本单位。第二种,按单位总额公开。向各单位公开的预算,只列到各单位的预算总额,不列到具体项目和用途;列到具体项目和用途的支出只发给本单位。第三种,详细公开单位预算。预算总体情况、专项情况,以及具体的单位支出项目、用途,以及计算办法、执行要求等,全部公布于众。人们可以分析预算的总额和结构,可以比较单位之间、项目之间、年度之间的预算。大家都知道,第三种公开才算真正意义的公开。然而,有的地方有顾虑,担心完全公开后,预算透明了就没有隐私,会助长单位的攀比行为,惹来闲话,导致不稳定。这是不正确的想法,或者是不愿公开的托辞。果真如此,说明预算还有问题、不完善,存在改进的空间。对此,沂水县的做法是县人代会闭幕后,本年预算即印制成书,发放给所有预算单位、县级领导,以及乡镇政府。从十多年的预算公开情况看,沂水县预算编制公开成效显著。目前,县财政局、预算单位和公众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不把公开当成什么事了。没人怕公开,也没有人拿预算来说事、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