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2014-01-21吴小文单升明熊剑旭
吴小文 单升明 熊剑旭
(江西省丰城市中医院眼科,331100)
两种手术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吴小文 单升明 熊剑旭
(江西省丰城市中医院眼科,331100)
目的 分析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的相关情况,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丰城市中医院2010-01—2013-10所收治的70例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眼病变,随机将其分成A、B两组,A组34例患者给予外路显微手术方法进行治疗,B组36例患者给予间接检眼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这两种治疗方式对于裂孔位于脊前坡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
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垫压;硅压位置;治疗效果
目前,在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路显微手术的方式,另一种是间接检眼镜下手术的方式[1]。为了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这两种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0-01—2013-10所收治的70例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01—2013-10所收治的70例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4例女性,46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20~73岁,平均年龄为43.1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眼病变,随机将其分成A、B两组,A组34例,B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均相同,术前对患者的眼底图进行仔细的描绘并分析。A组患者采用外路显微手术方法,B组患者采用间接检眼镜下手术方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采用常规局部麻醉,对个别不配合的患者采用全麻。将本次研究中的手术治疗结果分为三类,具体为:裂孔封闭很好,视网膜复位很好为显效;裂孔封闭无复发,视网膜复位良好为有效;裂孔封闭不良伴硅压位置异常并视网膜复发脱离为无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用%来进行表示,其对比用χ2来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A组的34例患者中有30例裂孔位于脊前坡,裂孔封闭良好,视网膜复位良好;该组中有4例患者的裂孔封闭不良伴硅压位置异常并视网膜复发脱离。B组的36例患者中有30例裂孔位于脊前坡,裂孔封闭良好,视网膜复位良好;该组中有6例患者的硅压位置异常,裂孔封闭不良并视网膜复发脱离。A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88.2%,B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83.3%,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体情况(表1)。
3 讨论
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传统的间接检眼镜下手术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各有优势,但对于术后裂孔位于脊前坡患者而言,这两种方式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2-3]。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传统的间接检眼镜手术治疗的照明度相对较好,且不会受到屈光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的眼底情况,形成的视觉也具有一定的立体性,此种手术方式还能发现患者眼底的细小裂孔以及睫状体在通过巩膜处时是否存在顶压的情况[4]。显微镜手术过程中,在仪器的允许范围内,可以将患者的眼底放大数倍,然后在直视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现患者眼底的病变情况,其中包括了针尖样裂孔,不过此种手术方式不能对患者后极部的病变情况进行观察[5]。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88.2%,B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83.3%,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本研究的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在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有学者在研究报道中指出,在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间接检眼镜下巩膜外加压治疗与显微外路手术治疗的原理基本一致,这两种治疗方式均是以间接检眼镜下外路手术作为基础的,只是它们的观察角度有所不同[6-7]。
综上所述,在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本研究所提到的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术后裂孔位于脊前坡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因此,在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岳章显,刘汉珍.两种手术治疗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硅压位置的临床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53-154.
[2]薛丽丽,耿燕,张振华,等.双腔球囊顶压术与巩膜外垫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比研究[J].眼科研究,2009,27(11):1023-1026.
[3]王晟,王毅,莫百军,等.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选择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4,16(3):386-387.
[4]周黎纹.浅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响因素[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9):102-103.
[5]陈光约,陈彦茹.硅胶环扎外加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57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1):40-41.
[6]唐聪,钟景贤.巩膜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1):52-53.
[7]魏亚明,宋桂花,刘鹏飞,等.最小剂量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7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5):1168-1170.
1005-619X(2014)12-1111-02
10.13517/j.cnki.ccm.2014.12.032
20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