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自我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探讨
2014-01-21薛伟
薛 伟
(浙江广播电视发展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7)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按照这一理论,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尊重和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治企理念,顺民心、合民意。通过不断满足员工的需求,真正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共赢。笔者围绕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举措进行探讨。
一、员工自我实现与企业发展关系的演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工作不仅仅是谋生工具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大众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员工与企业是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如何使二者的关系进入良性的循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懈追求,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实现员工的评价、激励和培训开发而进行计划、组织和指挥等各种活动,即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协调、平衡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保持人力、物力最佳比例,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很多企业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标准作为员工的行为规范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这既构建了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也提升了员工的执行力,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目的。
企业给员工加薪、满足员工的合理物质要求,最终却未能留住他们。离开的员工会给出理由:再长时间的忠诚和可靠无法换来安全感,付出和努力并没有换来认可和回报。不难理解,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消除员工精神上的需求。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当一个人产生了消极的思想,再谈如何发挥潜能就成为一句空话。
现代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的发展动力源于员工的创造和奉献。①陈松森:《论现代化管理与工程项目的经营》,《广东科技》2007年第10期,第189页。只有持续有效地管理和开发员工潜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行为准则,不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向他们提供更多展现才能、升职以及与企业同成长的机会,他们才会激发潜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正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所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潜能。①吴宏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第32页。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要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长远发展,应为员工创造更加舒适、温馨的工作条件,使员工个人才能、价值得以释放和体现,最终在工作中将自身价值和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予以回报。
二、员工自我实现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和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②郭宽友:《浅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8期,第98-99页。企业文化建设是由物质、政策和精神等各方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具有三个层次:最核心的就是精神层,包括企业精神、战略愿景和经营要素;中间的是制度和行为层,包括人力资源政策、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等;最外层是物质层,如基础设施、产品外观和包装等。企业文化影响甚至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模式和制度的选择,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结点就是“以人为本”。许多企业提倡“以人为本”“团结创新”,并且通过人力资源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支撑,从人员的选拔与聘用、岗位设置、工作安排、绩效考核、薪酬发放、人员流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企业的真实文化。
20世纪70年代,日本知名企业迅速崛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人”的力量,具体体现为:重视员工教育与培训,实行年功序列制,重视工会活动、员工福利,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建议制等。日本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多样的,包括人品、道德、工作态度和人生艺术等,以上这些就是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为员工打造平台,员工为企业创造活力,员工与企业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趋于一致,追求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尊重员工,满足人的多种需求,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来内聚人心、外塑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纷纷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基础,做好员工的劳动安全保护及各项社会保障,体现了对劳动者安全、健康和生命的尊重。但是,还存在对文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诸如提倡“以人为本”却过多强调员工的无偿奉献,上下级间、职能部门间相互沟通不畅,出现问题不能更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强调客观存在;主张管理创新,却在制度中偏重扣罚、处分的规定,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要真正形成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尊重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良好氛围,还须在企业文化的贯彻落实上不断完善。
针对目前大量青年人的涌入,浙江广播电视发展总公司不断营造尊重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氛围,实施“浙江广播电视发展总公司人才管理意见”,建立起人才选拔、引进、储备以及薪酬激励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管理、培养机制。举办青年员工知识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工作中安排师傅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指导,缩短了培训周期,加快了岗位的适应性。对表现优异的新人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对在青年成长规划中表现优异的年轻人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破格提拔到合适的管理岗位上,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尊重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是调整员工精神状态的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如何针对员工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有效地调整员工精神状态,是彰显企业的人本情怀、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
当前80后与90后正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的主流,他们具有思维活跃、大胆入时、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同时,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他们产生了巨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物价上涨过快,购房困难,子女入学困难,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不断更新。80后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父辈与祖辈而言比较脆弱。如果他们不能正视压力的存在并合理科学地加以释放,就极易产生精神疾患。因此企业不仅要创造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要为员工创造条件,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这既是调整员工精神状态的良好手段,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20世纪初,哈佛大学梅奥教授针对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的管理理论。他指出:管理者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而应当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管理者应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和整体感;管理者应注意倾听职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思想感情,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①刘世玉:《论经济活动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12页。
受梅奥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管理者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浙江广电集团提出“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把更多快乐的信息传递给员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广电集团的理念诠释了企业在满足员工生存、安全和环境基本需求外,也努力为员工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员工的个人才能与价值得以展示、释放和体现,符合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规律。
四、企业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举措
基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阐述,为更好地调整员工的精神状态,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互利共赢,构建和谐社会,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营造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
公正、公平、民主和谐与积极健康的企业人文环境对员工的人际交往、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积极引导员工融入公司的管理工作,使员工感到自己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的决策者。浙江广电发展总公司每年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评审选优活动,建议一经选用就成为公司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增强了员工主人翁意识。在宣传导向上,引导员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培育员工宽容大度、和谐相处的良好心态。将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化、形象化,公司通过内部报刊、简报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提高践行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的各自优势,开展员工谈心谈话活动、高温季节送清凉活动、为困难职工送温暖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进一步增进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从而让员工明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二)切实维护员工的发展权和健康权
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以文化育人,为员工提供施展本领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遵循“向内挖掘人才,向外引进人才,向前储备人才”的原则,加大对内部人才选拔的力度,总公司建立人才数据库,按照员工的工作经历、培训背景、技能资格、职业规划和绩效考评等评价元素,将符合人才选拔条件的员工及时纳入人才数据库进行管理,定期考察,及时更新。对人才的储备、薪酬、培训和激励都出台了详细的计划,只要个人符合条件,公司就能为其创造条件扬其长、尽其才。从岗位技能的强化到心理素质的提高,都需要企业从关怀员工的人本精神和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出发,除了有一批全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培养一支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培训,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同时将需求同监控、反馈相结合。
(三)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能融洽企业内部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团体的协调能力、集体荣誉感,形成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因此,企业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举办运动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员工间相互交流学习,扩大领导和员工的相互沟通,同时也可以消除员工心理上的紧张感、失落感和自卑感,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和满足感。员工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充分陶冶情操,展现自我,提高能力,愉悦身心。
企业要激发员工创造力,增强自身竞争力,推动长远发展,应为员工创造更加舒适、温馨、幸福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增强员工对生活的满意度和满足感。员工在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关怀后,会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这样,企业的关怀与员工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与员工实现了共赢。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员工个人自我意识的提升,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成为员工的强烈要求。要真正实现员工这一愿望,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企业把“以人为本”做到位,把人性化管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尊重并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才会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