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背景下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1-21徐保风
徐保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4)
深化改革背景下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发展现状及对策
徐保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4)
理工院校社科学报主要刊登反映与本校理工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的科研成果,从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理工院校的现实条件和这种理念导致办刊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体现是是综合性社科学报在理工类社科学报中普遍存在,路径依赖严重,栏目以一级学科命名,不能体现学术特色。为了改善现状,我们可以准确定位作者(读者)群,开放办刊;以二三级学科命名栏目名称,以体现学术特色,,同时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
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发展对策;路径依赖;开放办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出版业在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2006年以来,新闻出版系统进一步明确了出版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针对转企改制、管办分离、跨区重组等一系列改革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传统出版业体制机制的改革,需要从思想认识目标方向方式方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坚持把内容做好和大力推动国际合作。[1]对于我们理工类院校的社科学报来说就是坚持把内容维护好。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出版的形势如何变化,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始终是出版的核心要素。能够繁荣发展的出版企业必须是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要坚持内容维护好,并不断拓展内容维护的内涵,加强内容资源的挖掘加工,提高内容品质的专业性、权威性,提高内容展示的生动性,提高内容服务的针对性互动性,提高内容传播的快捷性、便捷性,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先期。
一、理工院校社科学报的办刊现状
相当多的理工院校都创建了许多与人文学科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的时代特征。与之对应,理工院校学报的社科版也应运而生,成为社会科学期刊领域里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它们主要刊登反映与本校理工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的科研成果,从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2]由于理工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人员最初主要是给本校理工科专业学生讲授公共课,反映到科研上就是涉及科研内容杂而全、教改方面的论文多而专业论文少。因为起步晚,影响小,且所依托的学科优势不足,导致办刊环境窘迫。总的说来,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办刊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社科学报在理工类社科学报中普遍存在,路径依赖严重。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不如说是多方妥协的产物。学术期刊出现的本意应该是作为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对于学科建设,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无可替代。理工院校在发展转变过程中增设多个人文社科学科,创办社科学报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也是顺理成章。可在学报的栏目设置、选稿方案方面,很多学校都是采用各个学院领导一起决策的办法。他们根据教育部1998年4月1日印发、5月1日施行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二条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要求学校各个人文学科都要在期刊栏目中有所体现。这就决定了理工学院社科学报的综合性社科学报的性质,体现特色,办成专业刊物阻碍重重。这是16年前颁布的条款,现在的事实情况是办的好的杂志几乎都是采用外稿,他们采稿的原则是稿件质量好和期刊栏目的需要。对于理工院校的社科学报来讲,接纳内稿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正因为现在发表论文是职称评定的一个硬性指标之一,所以学校各个学科都要求期刊为他们保留栏目,而事实上,学校虽然规定了每期杂志要为本校作者保留一定版面。这样的严重路径依赖的结果是,校外好的稿件我们用高要求拒之门外而本校作者并不一定会把他们最好的作品投至本校杂志,往往是,他们把好的文章投至有影响力的杂志而把差的文章(有些时候甚至是为了评职称凑数的)投稿至本校期刊,编辑部对于这些稿件如何处理?结果往往是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就根据文章设置栏目,使得出版的杂志质量与预期谬以千里。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所刊发文章总体不够理想。整本杂志涉及学科领域过于宽泛,基金项目尤其是国家级项目论文也会比较的少,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学术论文就少之又少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理工类社科学报起步晚、底子薄,影响不够大,理工院校对社科学报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且编辑部对制度化建设也不够重视,不能够建立起保证全体编辑人员开展工作创新的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的制度体系。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理工院校社科学报成了学校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为了在深化出版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对此情况重视并作深入思考,提出对策。
二、深化改革背景下理工院校社科学报的发展对策
伴随着近期传播技术的裂变式的发展,出版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也一样面临着这项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办好理工院校社科学报,是我们这些理工院校社科学报编辑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所讲,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最总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多出精品的长效机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让我们这个是爱生产出的精品为后世留下一份记忆。本着出精品这个目标,理工类社科学报应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准确定位作者(读者)群,开放办刊
定位准确可以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学报来说,作者(读者)定位与栏目特色是期刊定位的重要因素。对于我们这些起步晚、底子薄,尚未进入核心和CSSCI的理工院校社科杂志,作者的定位上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作者定位是高校年轻科研工作者和在读硕士博士生,他们往往思维活跃,研究成果有创新,但是因为其前期成果不多、科研经验不够丰富、积累不够厚重,所以虽然新锐观点多,但是论证或有欠缺。面对此种状况,我们的编辑在审稿时候要多发现文章的闪光点,遇到可塑之“采”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专业使之“熠熠生辉”,作者遇到这样的编辑自然会有遇到伯乐般的感觉,对杂志的感情也会日趋积累。目前我们已经和一批年轻的作者保持着联系,他们的稿子都会优先投稿到我们杂志。
开放办刊是针对“路径依赖”而提出来的。我们的主张是绝对不能把理工院校的社科学报办成一本公开出版的内部刊物。高水平的学报定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如果没有比较广泛的作者覆盖面,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何而来呢?传播技术的发展一再向我们宣示: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以发表本校作者的论文为己任,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办刊,这样的结果是编辑轻松自在,工作缺乏创造性,校内教师发表文章的要求能比较多地得到满足,可最终的结局是我们的杂志很难产生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也自然会失去创新的动力,办刊的活力,从而被踢出局。所以,我们应该把学报办成一个面向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平台,克服路径依赖,在更大学术领域整合学术资源,实现理工院校社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现学术特色,以二三级学科命名栏目名称
准确提高学报影响力和被识别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报的栏目设置。栏目的设置上我们要力求展现学报个性魅力,保持学报的鲜明特色。当下的很多学报栏目名称都是根据一级学科命名居多,例如“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等。这些栏目脍炙人口,界限明显。如果“经济学研究”这个栏目下面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文章,自然看上去相得益彰,可如果栏目下的文章都是关于旅游发展以及相关数据分析的,甚至是只有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栏目的名称采用“旅游经济”或者“中国旅游事业”这些二级、三级的学科名称应该是更为合适的。这个名称不仅与文章更匹配,同时也更能体现学报的特色和魅力。[3]随着世界性社科学术分化细化、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增多这样一个趋势,我们的年轻学人研究方向也在细化,为了适应他们的阅读需求和成果展示需要,我们的栏目设置应与之呼应,相得益彰。例如我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旅游研究”栏目自从“经济研究”脱离出来以后,一直是个很受欢迎的栏目,被引用率在提升,投稿也在增加。这应该就是栏目细化的一个良性影响。
(三)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造成学报之间差距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办刊人的差距上。编辑工作者是学报出版工作中的人力因素,也是决定学报发展方向的舵手。编辑人员需要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追求高学术品位、高学术水平是学报编辑的价值取向。这种追求不断推进的过冲就体现为学报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办好一本理工院校的社科学报,主编是核心力量,审稿专家是质量保证,责任编辑是关键。办好一本理工院校的社科学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是根本。实际情况是,理工院校的社科学报并不很受重视,社科学报的编辑也是处于边缘地位。这样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就难以淋漓发挥。办好理工学校的社科学报,必须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要重视编辑工作,为稳定编辑队伍体现编辑价值提高编辑素质,要鼓励编辑去攻读学位、评职称,走编辑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光要给他们提供定期“充电”的压力以提高编辑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也要保障他们与业内交流的机会以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办刊经验。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必须辅以制度建设,理工院校社科编辑部要建立起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全体编辑人员开展工作创新, 并围绕学报的发展来创新,提高工作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
[1] 白 玫.在变革与发展中探寻未来[N].新华书目报,2014-09-01(A01).
[2] 杨 琦,孙守增,芮海田.理工院校社科学报的办刊特色[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87-91.
[3] 闻 丽.《经济林研究》品牌期刊发展之路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120-122.
Situa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olleg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Reform
XU Bao-feng
(Periodicals Pr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inly publishes research fruits of humanities closely related t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such journals and this idea led to an intolerable condition. It mainly demonstrates its over-comprehensiveness, serious-path dependence, columns named with first discipline subjects, and lack of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we should accurately locate the author (readers) group, and run the journal openly,name the columns with second/third discipline subjects ref l 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s, and meanwhile, strengthen the editing staff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ath dependence; run the journal openly
G231
A
1673-9272(2014)05-0145-03
2014-08-14
徐保风(1979-),女,河南新郑人,编辑,伦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编辑学。
第二,以一级学科命名栏目,不能体现学术特色。从期刊名称上来说,以“哲学社会科学”顶级冠名的多学科综合性期刊多,例如各校学报都会冠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种大而全的特点还体现在期刊的内容上,首先是栏目设置上一般也是一级学科命名居多,例如“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研究”、“文学研究”等等。这些栏目第一眼看上去会给人感觉很好,当然它需要适宜的文章与之匹配,如果“经济学研究”这个栏目下面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文章,自然看上去相得益彰,可是未必每个社科学报都能刊登到这些高水平的文章,尤其理工院校的社科学报约到这样的文章就更难了。以一级学科命名栏目不能体现期刊特色,在为读者作者服务方面也很不便捷。现在的读者、作者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包括我们作者的研究方向大都是以三级学科命名的,所以我们的栏目设置应该与此相对应,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期刊扩大读者群和作者群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