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高效浅谈
2014-01-20鲁艳楠
鲁艳楠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探索、研究的首要任务。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历史资料等进行编辑、剪辑而制成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来抽象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如五四时期围绕白话文运动的那场争论,充满了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也照亮了现代史的进程。于是,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个小故事——胡适与黄侃“斗法”,绘声绘色的讲述仿佛把学生带到那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创设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胜利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这一节时,我通过课件展示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更多的爱国主义素材给了教学以很大的支撑,所以教师要更多地利用这些素材,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去学习,比如学习“香港回归”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香港回归纪实”,让学生直面历史过程,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有关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与历史事实进行比较
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当然他们的知识来源也要杂得多,许多学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阅读量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影视作品就成为他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康熙大帝》《汉武大帝》,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观看、总结,筛选有用信息。当然,教师还可以介绍些专题历史纪录片给学生看,如《大国崛起》,这对学生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很有帮助。
四、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初中学生对许多历史问题是很难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是陈年旧账,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能够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五、善加肯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地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教师可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后进生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从而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对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反思教学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四大发明”,我在课后曾找部分学生了解情况,他们普遍反映从本节课中学会了许多知识,可以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而且,所教班级学生都要求我把课件拷到他们班级电脑上,可见学生对学习历史还是有较高热情的。当然,也有不足。45分钟的课堂中设置了三次学生的四人小组讨论。同时设问也偏多,搞得整堂课较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同时感觉压力有些大。比如在“指南针应用”部分,可以将“畅谈指南针在生活中的作用”改成教师简要列举。
总之,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进行及时反思,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