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不是小气
2014-01-20寒崖
寒崖
带着儿子和妹妹一起去吃火锅,剩了一些没煮的菜,我让火锅店里的服务员小妹给我打包。妹妹说只剩下蔬菜了,值不了几块钱,就不用了吧。儿子说,我要。打好包,儿子开开心心地提着走在前面,我和妹妹跟在后面。
妹妹说:“姐,你别教孩子从小就这么小气,长大人家会笑话的,况且他还是个男孩子。”
“男孩子就不该节俭吗?我们不带走,火锅店就给扔了,这些菜就成了垃圾。你觉得成了垃圾是应该的吗?”我问妹妹。也许她觉得自己有些不对,就没再说话。
在沉默中我想起了太姥姥。两岁时,父母把我送到了姥姥家,我吃住都和太姥姥一起,她是我最亲近的人。
太姥姥的爷爷是清末的举人,他没做官,却有很多地,有着不小的家业,房子也很多,村上其他的人,都是他们家的长工和佃户。
他们家有钱,在某些方面比较大方,比如,在赶集的路边会专门种10亩的西瓜,西瓜熟了,在瓜地边搭个棚子,他家老爷爷就每天摘些熟的西瓜,放在棚子里,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路过,都要叫人家来吃块瓜。
他们家的每个人都有丝绸绫罗衣服,却只有在重大节日才能穿,平时家里人穿的都是粗布的衣服。他们家的男人或经商,或种地都不能闲,女人都要纺线织布,家里提供原料,谁不做,谁就没钱,孩子就得受委屈。吃的更是节俭,除了孕妇和婴儿,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是粗茶淡饭。
当时的情景我无法看到。但是,我的少年时代和太姥姥是天天一起的,我知道她日常的生活,她的衣服都是自家织布,破了,就补上。她八十多岁的时候,补的补丁还整齐板正,针脚细密不亚于现在人用的缝纫机。
在吃的方面,她也非常节俭,她吃红薯,只把最外面一层皮剥掉;吃玉米粥都会用筷子把碗上的刮干净;摘菜不会丢一点“青”,白菜叶子坏了,就用剪刀沿着烂的边剪掉腐烂的;洗碗的水,还要积攒着喂猪。家门口来了要饭的,太姥姥会很热情地给人家拿吃的端喝的。
太姥姥常说,吃什么不重要,只要珍惜,不糟蹋粮食,上天就会给你更多的恩赐;穿什么也不重要,农民穿绫罗绸缎,依然是农民,宰相穿打补丁的衣服,也依然会被人敬重。节俭不是小气。
许多年过去了,太姥姥的话我依然清晰的记着,我也学着她的样子从来不糟蹋粮食,衣服只注重保暖和得体。常常一件衣服穿好多年,没有烂就不买类似的衣服。我的这一习惯也影响了儿子,吃饭的时候,掉在桌上的米粒,他会拣起来放到嘴巴里;衣服,只要是在上学的时候,他会要求穿幼儿园发的园服,在家里,穿什么都可以,他从来不挑剔。
我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如果这样被人笑话的话,那就让别人笑好了。
(摘自《南岛晚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