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窗口
2014-01-20杨瑞荣
杨瑞荣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多万人,台胞中80%祖籍福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侨乡,又是台胞出入频繁的地区,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畅谈台湾茶叶史时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到台湾的。长期以来,两岸茶人对大红袍与冻顶乌龙这两种同宗同源的茶叶有着特殊的情感,并籍此在武夷山展开了频繁的交流活动。
武夷山是一座养生名山,它的真山真水是天然的瑰宝,近千年来有许多名道前来此处修身悟道,孕育了武夷山独一无二的养生文化。道家在武夷山修真的场所遍布全山,最为有名且影响最大的是一曲溪畔的止止庵,它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止止庵清净古雅,背倚大王峰水光石,侧临铁嶂峰,傍水一方,是清修的好去处。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夷山道教协会会长、武夷山桃源洞道观、武夷山天上宫主持林青道长说,武夷山的养生文化就是道教文化,止止庵作为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发源地,可以说武夷山的养生文化也是从止止庵开始的。
为加强武夷山道教宫观与台湾的交流往来,几年前,林青道长参加福建省道教考察团赴台考察,拜访了台湾所有的道教宫观,并与高雄和台南道教宫观进行交流。
随着两岸宗教交流的日益频繁,武夷山与台湾的道教文化交流也更加热络。林青道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把武夷山建成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的窗口。
重振桃源洞道观的辉煌
“远寻瑶草到仙家,冲破云间一片霞;道士不知兴废事,又来溪上种桃花。”
这是宋代诗人詹复描写武夷山桃源洞道观的诗。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溪畔内,四面环山,碧翠清幽,平阔水面,鱼鸟翻跃,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桃源观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其武夷山仙灵之说,吸引大批高道前往隐居修炼。宋代,桃源洞已开发成一方避世隐居的乐土,桃树成林。明朝,桃源观已远近闻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观之一,扩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选此地居之。
1936年,著名爱国华侨胡文虎偕同海军司令萨镇冰到桃源洞朝山游玩,见道观破烂不堪,当场捐赠500大洋作为重修资金,并一同题写“小桃源”匾额挂于山门上。文革期间,道观仅剩一座殿堂空壳。
19 88年,毕业于中国道教学院的全真派道士林青道长进驻并主持桃源洞道观。他目睹了仅剩一座用木板搭建的道观殿堂,并已经显得破烂不堪,而且景区还设有餐馆,鱼肉浑味重熏桃源洞的状况,四处奔波,开始与政府部门沟通,经过努力,最后让餐馆移出仙界,然后开始实施他重振桃源洞辉煌的雄心大略。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武夷山道教文化恢复得到有关方面重视。19 9 0年,福建省宗教管理部门批准桃源观对外开放,并把桃源洞道观列为福建省重点宫观之一,19 9 1年,林青道长组织住观道士,发动海内外善信集资对大殿进行整修,并用闽北珍贵的水杉雕刻了高达2.15米的三清道祖圣像,装置配备了红豆杉供桌、香炉等,并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19 9 5年7月,桃源洞道观和武夷山景区筹集资金,请来能工巧匠,利用洞内的一块巨大岩石,雕刻了巨大的老君像,并于1996年3月4日举行了盛大开光大典。老君像高16米,宽11米,厚10米,造像逼真庄严,神态和蔼可亲,雕刻线条畅然,洒脱自在,超然物外。现在的武夷山已成为世界研究东方道教的一大窗口。老君岩雕的落成,无疑是开启世界各国认识中国古文化的一把钥匙。
“桃源洞可以入选‘中国的世外桃源,因为它美在是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美在恍如与世隔绝的净地;美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述的一样如出一辙。”武夷山旅游集团董事长余泽岚表示。
林青道长重振桃源道观的雄心伟略,获得了十方大德的鼎力支持,他主持重修了大殿及两旁的养生弘法楼、办公楼,并修复了斋堂、餐厅、居士楼,还对桃源洞全部道路、环境重新进行了绿化和美化,用珍贵的红豆杉雕刻三官和三皇元君神像,用金丝楠木雕刻了目前闽北道观中最大最漂亮的神龛。
艺术眼光独特的林青道长,要求观中所有的神像和神龛一律采用人工雕刻。
他告诉笔者,无论是佛像还是神像在庙中安奉讲的是灵气,现在许多神像都是雕工采用机械雕刻,佛像或神像线条显得死板并毫无灵气。为此他请来莆田寺的能工巧匠,总共花费了2300天时间,完成了现在观中所有神像的雕刻,雕工层次分明,线条细腻,神像显得栩栩如生,为桃源观增添了仙气。他说,至今桃源洞景观和道观的重建已经投资2400多万元,已重建了三清殿、讲经堂、藏经阁和祖师殿等三个殿堂。接下来,他还准备扩大重建规模,完善后期建设养生楼、仙茶室等,全部完工预计要投资6000多万元。他认为,桃源洞是一个风景绝佳,空气清新的世外桃源,他要让香客和游客来到桃源洞,在朝山进香的同时,有欣赏美景的空间,以让人们在桃源洞受到仙气熏陶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
苦心经营天上宫
天上宫位于武夷山九曲溪九曲河畔星村黄花岭上,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据史料记载,天上宫始建于清康熙38年,至康熙48年大殿竣工,历时10年,是一座仿宫殿建筑,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也是一座古代建筑艺术精品。主轴分为大殿、后殿、左右廊、戏台、门楼,周围风火墙,大殿木雕精雕巧镂,采用圆雕、透雕、浮雕、空雕、嵌入雕等多种工艺,梁和棚块用真金五彩绘画妈祖故事和画栋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林青道长告诉笔者,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都称“妈祖庙”、“天后宫”、“天妃宫”,唯独武夷山星村妈祖庙称“天上宫”。传说星村是九天上星辰化就,因此建在这里的妈祖庙,被认为是妈祖的天上行宫,所以称“天上宫”。
据载,星村自古就是武夷山最大的茶市,鼎盛时期曾开有72家茶行。因为古代武夷山陆路交通不便,茶商贩武夷岩茶都是顺九曲溪运经闽江入海。若保佑行船安全,须仰赖妈祖庇佑。为此,每年从八月中秋一直到九月初九妈祖升天纪念日,天上宫庙会人山人海,商人和民众安排踩街,恭迎妈祖游行赐福。随着时代变迁,历经300多年沧桑的天上宫大殿已经破落,观音殿倒塌,妈祖大殿也已经部分倒塌,仅剩几根柱子和棚块,并已受虫蚁蛀蚀,呈现一派苍凉景象。
2001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天上宫交由武夷山道教协会管理,并由林青道长住持和重建这座已经破落的宫庙。林青道长雄心勃勃地描绘了重振天上宫的蓝图。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先是完成了周围居民的搬迁工作,接着组织四方信众对天上宫进行全面保护和维修。同年11月由武夷山宗教局审核,批准天上宫作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天上宫已经完成了大殿和门楼的维修,重现观音殿和两廊。笔者在宫中看到新建的神龛都是用金丝楠木雕刻,一尊高达6米的妈祖神像据说是全球妈祖宫庙中唯一一尊用千年含笑树雕刻的。林青道长说,这是神缘点化,在闽北建瓯市房道范家风水山上发现了一颗倒掉的千年含笑神木,直径达1.6米,这棵神木长于唐代,妈祖是宋代人氏,而6米高的妈祖雕像却雕刻于清代,不能说不是奇迹。庙中还雕刻了一尊观音圣像,连同底座全部用珍贵的红豆杉木雕刻,分外显眼。林青道长说,如今宫内还保护了从地底下挖上来的一副清康熙48年石柱贴金对联:“行宫迹驻圣恩深,翰海波恬神德厚”,和一只康熙38年建宫时雕刻的石香炉,这只香炉在“文革”中流失在农民家中,维修大殿时由宫庙收回,如今都已成为镇宫之宝。
2003年,武夷山世遗二期保护工程启动,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妈祖文化遗产地,在政府和景区的帮助下,天上宫周围居民全部搬迁重建。接下来,林青道长还雄心勃勃准备重建讲经堂和藏经阁。他认为,作为修道场所,要弘扬道教文化,因为道教宫庙是让所有有信仰的人灵魂和精神升华的地方,他反对一些宗教场所成为商业化场所,他说,宗教信仰场所一旦商业化,就会引发信仰危机。
两岸道教文化交流成亮点
随着由林青道长住持的桃源洞道观和天上宫的修复,海内外信众前来朝山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据林青道长介绍,这20多年来,桃源洞道观接待来自海内外的道教宫观代表和信众无数,有俄罗斯、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信众,其中每年接待台湾道教宫观的团体都有四五十批,还有许多是前来旅行的散客,约有七八百次。他说,台湾地区有多所宫庙从桃源洞道观分炉供奉,这些下院每年都会组团前来朝拜祖庭。如:高雄三清宫、无极龙凤宫和基隆信义堂等都是桃源洞道观分炉的下院,每年不仅都会组团前来朝拜祖庭,而且还把庙中供奉的老君神像和三清祖师神像送到桃源洞道观接香火。现在桃源洞道观已成为海内外道教信众朝拜的场所和一块心灵净土。
随着台湾道教宫观前往桃源洞道观和天上宫朝山进香的信众不断增多,这里成了武夷山与台湾交流的新亮点。林青道长告诉笔者,前往朝山进香的台湾道教宫观不仅有来自台湾北部的道教宫观,也有来自台湾南部的宫观。他说,台湾道教宫观每年组团到天上宫朝山进香的信众为数也不少。如:台北木栅石碇五路财神庙住持、中华净明忠孝道教教会理事长许昭男每年都会组团到桃源观和天上宫进香朝拜,回去时还要从天上宫请一尊财神像回台供奉。
为进一步加强武夷山道教宫观与台湾的交流交往,林青道长于2010年10月参加福建省道教考察团赴台考察,拜访了台湾所有的道教宫观,还到高雄和台南道教宫观进行了有益的交流。从这20多年来与台湾同行的交流中,台湾同胞前来主要是认祖归宗和进行科仪等的探讨和交流。
在交流中,林青道长看到了台湾道教信仰的兴盛,他说,连基隆市张隆通还建了家庙,并兼任道教宫观的住持。在与台湾同行的交流中,林青道长亲自听到了包括台湾南部的道教信众的心声。他说,两岸道教同祖同根,具有割不断的神缘,不应分裂,应该和平统一。为此,在他访问台湾时,所到之处不仅受到了热情接待,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还特意为武夷山天上宫题写:“天上琼苑”四个字,以表达对武夷山天上宫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