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2014-01-20许亚群崔远来刘方平旷宗夏赵树君杨文祥谢文韬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晚稻早稻基肥

时 红,才 硕,许亚群,崔远来,刘方平,旷宗夏,赵树君,杨文祥,谢文韬

(1.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江西南昌 330201)

不同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时 红1,才 硕2,许亚群2,崔远来1,刘方平2,旷宗夏2,赵树君1,杨文祥2,谢文韬2

(1.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江西南昌 33020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鄱阳湖流域农民普通采用的种植模式和综合调控模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调控模式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晚稻表现一致,间歇灌溉+氮肥用量180 kg·hm-2+氮肥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为5∶3∶2的综合调控模式的产量最高,比鄱阳湖流域农民目前实际采用的种植模式淹水灌溉+氮肥用量为180kg·hm-2+氮肥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5∶5的产量,早稻增产7.86%,晚稻增产6.63%,平均增产7.25%。

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双季稻;产量

水稻是江西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稻田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8%[1]。水稻是江西省乃至全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我国各地提出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成熟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水稻节水机理也逐步清晰,在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2]。李荣刚等[3]研究表明,和常规灌溉相比较,相同施氮条件下采用节水灌溉时稻谷增产4.1%,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0%,氮素渗漏量下降8.9 kg·hm-2。Belder等[4]在中国和菲律宾开展了不同水肥对不同水稻品种最终产量及水肥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得出间歇灌溉比淹灌增产4%~6%,施用氮肥比不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率的结论。

近年来,我国及亚洲部分国家提出许多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单纯从水利的角度研究水稻节水的较多,而对节水灌溉条件下耕作措施是否应当改变、如何改变等研究较少。在水分条件改变后,如何高效利用肥料增加产量、水肥如何交互作用等,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探讨。本试验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与鄱阳湖流域农民常用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鄱阳湖流域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与应用依据。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江西省鄱阳湖流域赣抚平原灌区灌溉试验中心站试验场进行。试验田坐落在南昌县向塘镇高田村,地理坐标116°00′E,28°26′N,海拔22.60 m,距南昌市中心30km,离南昌县城10k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7.7℃,降雨量为1685.2mm,蒸发量(E601型)943mm、日照时数1575.5h。

早稻供试品种陆两优996,晚稻供试品种天优华占。早稻于3月22日播种,4月21日移栽,每穴3苗,株行距为13.3cm×23.3cm;晚稻于6月21日播种,7月19日移栽,每穴2苗,株行距为13.3cm×26.6cm。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灌溉方式(W),施肥水平(N),施肥方式(F)3个因素,每因素各2个水平,共8个处理组合。灌溉方式W0为淹水灌溉,即鄱阳湖流域农民普遍采用的灌溉方式,W1为间歇灌溉,水稻各生育时期的灌溉方式及水层如表1。施肥水平N1施纯氮135kg·hm-2,N2施纯氮180kg· hm-2。施肥方式F1为基肥(50%)+分蘖肥(50%),即鄱阳湖流域农民普遍采用的施肥方式, F2为基肥(50%)+分蘖肥(30%)+拔节肥(20%)。

小区面积75m2,重复3次,随机排列。小区采用水泥田埂,保证每个小区能灌、能排,地下水位适中。

表1 间歇灌溉与淹水灌溉水层控制标准

各处理磷、钾肥施用标准相同。磷肥为钙镁磷肥,施用数量为P2O567.5kg·hm-2,全部作基肥。钾肥为氯化钾,施用数量为K2O150kg· hm-2,按基肥∶穗肥9∶11比例施用。基肥在整田时施入,分蘖肥在移栽后10d拌除草剂施入,拔节肥在拔节孕穗期(插秧后40d左右)施入。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收割时每个小区取2m×3m测产,且各小区单收、单打验产。

采用Excel201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DPS软件进行方差显著性水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表2表明,不同水肥处理组合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规律一致,早、晚稻产量均为W1N2F2>W0N2F2>W1N2F1>W0N2F1。早稻W1F2N2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处理组合比鄱阳湖流域农民目前实际采用的模式W0N2F1产量高459.8kg·hm-2,增产7.86%。晚稻W1F2N2处理组合比农民模式W0N2F1产量高511.6kg·hm-2,增产6.63%。

表2 不同水肥调控处理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表3显示,不同灌溉模式对早、晚稻的影响不同。早稻间歇灌溉(W1)处理的平均产量比淹水灌溉(W0)处理的增产2.75%,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晚稻W1比W0只增产1.03%,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施肥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增加。其中,早稻N2处理的平均产量比N1处理的增产10.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晚稻增产5.09%,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追肥次数对早、晚稻产量影响不同。其中,早稻F2处理的平均产量比F1处理的增产3.88%,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晚稻F1与F2处理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表3 不同水肥调控处理早、晚稻产量及显著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调控处理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晚稻规律一致,以复合肥为氮素来源,间歇灌溉+氮肥用量为180kg·hm-2+氮肥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5∶3∶2的处理效果最优,比鄱阳湖流域农民目前实际采用的种植模式淹水灌溉+氮肥用量为180kg·hm-2+氮肥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5∶5的产量高,早稻增产7.86%,晚稻增产6.63%,平均增产7.25%。

不同灌溉模式与不同追肥次数对早、晚稻的影响一致。两者对早稻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对晚稻的影响不大。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5],不同施肥量对早稻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晚稻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1]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200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64.

[2] 贾宏伟,李小梅.水稻节水灌溉研究的几个问题[G]//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昆明:云南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851-853.

[3] 李荣刚,夏源陵,吴安之.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J].河海大学学报,2001,29(2):21-25.

[4] BelderP,SpiertzJHJ,BoumanBAM,etal.Nitrogeneconomy andwaterproductivityoflowlandriceunderwater-savingirrigation.[J].FieldCropsResearch,2005,93:169-185.

[5] 潘圣刚,黄胜奇,曹凑贵,等.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5):1000-1005.

(责任编辑:张才德)

S511

B

0528-9017(2014)02-0172-02

文献著录格式:时红,才硕,许亚群,等.不同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2):172-174.

2013-10-18

水利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1040);江西省水利厅科技项目(KT201013);江西省水利厅科技项目(KT201116)

时 红(1984-),女,江西九江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治的研究工作。E-mail:8659979@163.com。

才 硕。E-mail:caishuo0911@163.com。

猜你喜欢

晚稻早稻基肥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连续4年基肥减量对生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不同基肥对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
再生稻与晚稻常规米质及RVA 谱特征的对比研究
广西乐土成功召开“乐土肥地龙2015晚稻销售启动会”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