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建议

2014-01-26王慧芳陈进红王仪春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湖州市种养共生

王慧芳,陈进红,王仪春

(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2.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人民政府,浙江湖州 313017;3.湖州市农业局,浙江湖州 313000)

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建议

王慧芳1,2,陈进红1,王仪春3

(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2.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人民政府,浙江湖州 313017;3.湖州市农业局,浙江湖州 313000)

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把水稻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蟹(鳖、虾、鱼)的复合生态系统。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针对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经营规模偏小、技术支撑不够、营销意识淡薄等问题,采用实地调查、理论分析、系统比较等方法,调研了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等内容,分析了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推广应用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提出对策建议。

水稻-水产种养;对策建议;湖州

水稻-水产种养(稻田种养)耦合模式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在一起,实现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共生,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的高效生态综合种养模式[1]。利用这种模式既可以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水产品吃掉稻田里的害虫与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的分解与吸收,为水稻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2],可较好地实现稻鱼双丰收,促进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目前,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和粮鱼和谐发展的典范。为此,作者对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模式等内容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更好地推广应用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 发展阶段

稻田种养起初的模式主要是稻鱼种养,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4]。20世纪90年代后,作为一种充分利用稻田资源的生态种养结合模式,通过宣传发动、培育典型、创新模式、示范推广等举措,得到了广泛应用。总体来看,我国稻鱼共作生产可划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5]。

1.1 粗放养殖阶段

从最早记载的东汉时代出现稻田养鱼到20世纪80年代初属于粗放养殖阶段。建国前稻田养鱼由于缺少养鱼的池塘和河沟,因而利用稻田来进行渔业生产,以满足鱼产品的供应。这种生产方式产量低、效益差,不能形成商品化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稻田养鱼一度受到政府的重视,但规模较小,生产仍较粗放。

1.2 规模养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的规模养殖阶段,稻鱼共作从传统的、自给型的粗放经营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商品化的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规模养殖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由过去传统的平板式粗养方式逐步向高标准稻鱼工程精养方式转变,形成沟池结合式、宽沟式、垄稻淘鱼式、流水沟式等多种稻鱼田间工程形式,并将池塘养殖技术引进稻田养殖;二是由分散自给型生产为主,向适度集中连片,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变;三是由单一常规种类养殖,向复合结构的多种养殖种类发展,开辟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等多种稻鱼共作生产形式。

1.3 生态养殖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稻鱼共作生产开始进入了生态养殖阶段,即因地制宜、生态高效阶段,强调安全、优质、高效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实践表明,稻鱼共作生产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壤肥力提高,稻区蓄水抗灾能力加强,环境污染减轻,稻、鱼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等一系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现状

2.1 应用简况

为大力推广以水稻为载体的稻田养鱼等新型种养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湖州市从2011年开始进行稻田养鱼工程试点工作,当年建立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吴越水产养殖公司、中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上跃龟鳖有限公司等试点,面积达70hm2,初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部分试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湖州市继续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示范县德清县种养殖面积达169.1hm2,其中稻鳖共生103.9hm2,稻鳖轮作35.1hm2,稻虾共生20.5hm2。从试点的种养效果来看,以鳖稻共生的模式最好,表现鳖质量好、成活率高、水稻产量高、农药施用少等优势,出现替代部分温室和池塘养殖面积的势头。

2.2 主要模式及技术要点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稻田种养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年来,农民与技术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6]。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

2.2.1 稻鳖共生

该模式以德清县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为代表,自1999年开始稻鳖轮作试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形成鳖与农作物轮作的一整套生态种养结合模式。2010年全面推广鳖稻轮作模式,2011年开展鳖稻共生试验,目前已形成稻鳖轮作和稻鳖共生2个模式。2012年种植水稻112.1hm2,其中鳖稻轮作35.1hm2,鳖稻共生77hm2。据调查结果,稻田可养鳖9000~12000只·hm-2,每只鳖每年能增重200g,按平均价格120元·kg-1计算,稻田鳖每年收益21.6万元·hm-2;稻田每年可产稻谷7500kg·hm-2,全程生长不施肥、不用药的这些稻谷能加工成大米4125kg·hm-2,产值达13.2万元·hm-2。二者相加,一年产值34.8万元· hm-2,获利15.45万元·hm-2。稻鳖共生模式增加经济效益达30%。

技术要点。(1)养殖鳖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无渗漏,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为宜。(2)鳖池四周用砖砌的围墙,池底用泥土。(3)每口池面积在1.333hm2左右,太大鳖捕获期过长,太小不利于农机操作。(4)在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中间开挖十字或井字田沟。(5)水稻以选择嘉禾优555等抗倒伏优质米品种为宜,利用育秧大棚培育秧苗,采用机插法移栽至鳖池。(6)幼鳖放养前,应对稻田沟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一般用生石灰对水全池泼洒。(7)每年5-7月水稻秧苗移栽鳖池,放养幼鳖规格为200~250g·只-1,放养9000只·hm-2,当年养成商品鳖。8月放养规格为100~150g·只-1的幼鳖,当年培育成150~200g·只-1的大规格幼鳖,第2年养成商品鳖。

2.2.2 稻蟹共生

该模式以长兴漾荡河蟹专业合作社为代表。2012年稻蟹共生3.7hm2,据统计结果,该模式可产稻谷7500kg·hm-2,产优质河蟹1200kg· hm-2左右,河蟹的价格50~60元·kg-1,而水稻的价格也将从3.2元·kg-1,提高到10元·kg-1,除去成本,产值4.5万元·hm-2,效益达种稻的2倍。

技术要点。(1)田块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且田块不渗水,保肥保水性较好,面积以0.067~0.333hm2较适中。(2)面积0.067~0.134hm2,围沟沿田埂内侧1m处开挖,围沟宽2~3m,深0.6~0.8m,种稻面积50%左右。面积为0.134~0.333hm2,围沟沿田埂内侧1m处开挖,围沟宽2~3m,深0.6~0.8m,种稻面积占60%~70%。面积较大的田块开挖围沟时需留有3~4m硬地,以利机械化作业。(3)稻田四周构筑防逃墙。制作材料可选用硬质塑料、薄膜塑料、石棉瓦、铝箔、玻璃、玻璃钢、水泥板、竹箔、砖墙等。土上高度为50cm左右,底部埋入土下10~15cm,并向池内侧稍微倾斜,内外沿用碎土铺平夯实,防止积水穿洞。(4)池塘同时要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防止河蟹从进排水口逃跑,以及蛙卵等通过进水口进入池塘。(5)稻田必须经过清整和药物清塘。清塘前需排干塘水、整平塘底、清除淤泥、修好堤岸、田埂和进排水口,然后用药物清塘。(6)水稻选择嘉禾优555等抗倒、抗虫、优质的品种。(7)稻田耕地前要施足有机基肥,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无机化肥,要在4月上旬进水,4月下旬完成耕地,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稻插秧前要进行农药封闭灭草。至放养蟹苗时秧苗的高度要求8~10cm,以减少秧苗被螯钳断或被水淹没而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8)在蟹苗放养前的7~15d就应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类型的无机或有机肥料培育水质。(9)在蟹塘环沟要种植一定的水草(伊乐藻或水花生),水草须经反复冲洗或杀菌处理后方能下塘。(10)买蟹苗时要选择个体较大的蟹苗,个体3~5g蟹苗,放土池生态苗7.5kg·hm-2。

2.2.3 稻虾共生

该模式以安吉县三农龙虾合作社为代表。每年4月成品龙虾就能陆续上市,售价20~24元· kg-1,龙虾出产可持续到11月。据统计结果,可产龙虾1575kg·hm-2,产值3.15万元·hm-2,收稻谷5250kg·hm-2,售价7.0元·kg-1,产值6.825万元·hm-2,除去龙虾种苗及饲料、防盗防逃设施7500元·hm-2,净收益6万元·hm-2,是单纯种水稻收益的4倍。

技术要点。(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周围没有污染源的田块,易于排灌而且不受洪水威胁。最好选择“三低三沿”即低产、低效、低洼、沿河、沿库、沿湖稻田。田块的面积最少要0.2hm2以上。面积大,主要是便于集中管理和节约劳动力成本。(2)每块水田四周挖十字或井字的沟渠,深80cm、宽120cm。(3)小龙虾喜欢打洞穴居,所以还可以在田中人为地筑一道或几道土坝,以便小龙虾掘洞栖息,减少小龙虾因掘洞对田埂造成危害。(4)土坝上设置一些保护措施,比如投放捕鼠夹,用来防止小龙虾的敌害田鼠对小龙虾进行危害。(5)沟渠里种植零星水草。水草除了可以为小龙虾提供生活栖息之处,还能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作为小龙虾的补充饲料。(6)周置网片,防止龙虾逃跑。(7)田岸上可以种植一些株型高大的植物,在炎热的夏天起到为小龙虾遮荫避暑的作用。(8)稻田套养小龙虾主要有2种放养模式,一是投放种虾,另一种就是投放虾苗。该合作社选择的是后者,每年3月按45000只·hm-2的比例在水田沟渠里投放龙虾苗。(9)7月中上旬,在水田插秧;水稻品种同上。

2.2.4 稻鳅共生

该模式以湖州中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2012年该公司稻鳅共生5hm2,产值5.775万元·hm-2,成本3.350万元·hm-2,收益2.425万元·hm-2,可比常规水稻种植增收益1.92万元· hm-2左右。

技术要点。(1)日照充足、环境安静、远离废水与污染源,水源可靠、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地势低洼、排灌方便。土质以粘性土壤为佳,田埂坚固不漏水,能常年保持一定的水位。(2)用来养殖泥鳅的稻田,需加高加宽田埂,泥土应夯实,使田埂截面呈梯形,并在田埂内侧四周用较密的尼龙网围住。(3)面积较大的稻田,可再在田中挖井字形鱼沟,沟宽40~60cm、深30cm。(4)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加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的防逃网,防止泥鳅逃出。(5)选择矮秆、抗倒伏、抗病力强的水稻品种。(6)泥鳅饲料系有机鸭肥及天然饵料。(7)田间工程5月底完成, 6月中旬大田耕田,6月下旬采用稻谷直播方法播种。(8)泥鳅于7月中旬放养,规格为3~4cm,放养93000尾·hm-2。

3 存在问题

从2011-2012年湖州市实施稻田养鱼工程的情况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经营规模偏小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试点作业面积都比较小,各县(区)发展不平衡,有的区目前试点还未建立。小生产的经营方式,不利于稻田养殖连片作业。如果在一个村上,只有1~2户稻田养殖,水稻的养殖面积不大,那么稻田中蟹、虾、鱼的防逃、防盗、防水稻病虫害、防化肥和农药污染、水质管理,以及稻田的排灌水、有机稻的生产都是问题。稻田养殖要求连片作业、规范化生产,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导致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难度大。

3.2 技术支撑不够

目前,稻田种养技术仍局限于水产行业范围内,缺乏多行业、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特别是缺乏与种植业的合作。稻田种养技术,既需要作物栽培学技术,又需要水产养殖学的基础知识。但目前绝大部分的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户都是专业性人才,要么只懂种水稻,要么只会养鱼,且大多数停留在过去养殖经验上。所以现在既懂水产养殖,又懂农作物种植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稻田种养技术的理论提高和普及推广。

3.3 营销意识淡薄

营销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未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采用稻田种养技术生产出来的大米,其农药残留量比普通种植的大米低,可以作为有机大米来销售,但是大多数种养户由于种养规模小,且不懂申报检测和评定程序,结果将稻谷以普通价格直接卖给米业,影响整体收益。如果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经论证、检测,合格后作为有机稻谷出售,有机稻谷的收购价为普通稻谷的3~5倍。同时特种水产品的集中上市,如果缺少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容易产生贱卖现象,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

3.4 政府扶持不足

现在大部分地区对稻田养殖还处于试验状态,试验又大多局限于渔业水产部门。就湖州而言,仅德清县政府从2011年出台补贴750~1500元· hm-2,基础设施建设补助30%(每个单位总额不超20万元)的扶持政策,其他县(区)试点除省局补助外,基本无扶持政策。项目投资少、规模小、起点低、条件差,试验项目缺乏大型、综合性科研项目的支撑,试验设计存在不够完整、不合理之处,且不少研究成果都是低水平的重复。

4 对策建议

目前,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和粮鱼和谐发展的典范,采用这种生产模式既可以实现稳定粮食增产,为农民增收,也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大米和田鱼等附加产品,所以说发展稻田种养模式有其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宣传规划

通过宣传发动,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模式和品种。同时也要制定实施计划,先试点,再扩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连片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2 加强技术推广

各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邀请上级专家和本市的能手进行授课,培养种养复合型能手。乡镇渔业辅导员和实施项目单位的技术员要积极参加各级技术培训。各级水产部门要联合农作等其他部门,解决在前几年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种养殖技术问题,共同推广水稻-水产种养技术。

4.3 加强品牌战略建设

市场上,有机大米的价格比普通大米高5~20倍,各地要结合具体条件,实施品牌战略,制订出栽培有机水稻的操作规程,联合当地的粮食企业,做好有机大米的申报、检测、验证,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将蟹(虾、鱼)田生产出的优质有机大米,以配送方式直接供应给消费者,不仅能大大地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而且充分发挥了稻田种养技术优势。

4.4 加强政策扶持

除争取省、市级财政支持外,县(区)地方政府也应出台扶持政策,将稻田种养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列入农业公益性科研项目,给予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示范县区,要不断总结成熟技术模式,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种养模式和技术,打造优质稻米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1]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青田县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及其发展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06(5):492-494.

[2] 沈建庆,方志峰,程勤海,等.机插稻田稻鳖共生生态控草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3(6):698-699.

[3] 黄国勤.稻田养鱼的价值与效益[J].耕作与栽培,2009(4):49-51.

[4] 沈雪达,苟伟明.我国稻田养殖发展与前景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3(2):151-156.

[5] 孟宪德,吴万夫.我国稻田养殖的新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2(1):17-19.

[6] 周兵飞.浙江省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3(5):22-23.

[7] 王连生,刘志龙,李小荣,等.山区单季稻田鱼-鸭-稻共育生态系统中主要病虫害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3):183-187.

(责任编辑:吴益伟)

S96

A

0528-9017(2014)02-0270-04

文献著录格式:王慧芳,陈进红,王仪春.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2):270-273.

2013-11-15

东南沿海地区大学农业科技服务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BAD20B02)

王慧芳(1981-),女,浙江湖州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goodmood2005@163.com。

陈进红。E-mail:jinhongchen@zju.edu.cn。

猜你喜欢

湖州市种养共生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还小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My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