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仿到创新

2014-01-20劳新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于勒变式文章

劳新华

写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奢望让学生一接触写作就创新。要遵循写作的规律,从模仿起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为了真正把握写作的实质,不顾此失彼、流于形式,我尝试提出了从模仿到创新——初中写作学习指导的基本构想:

一、模仿是作文学习的起点

古人云: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里所说的“偷”实即模仿。偷其字是简单的模仿习得,偷其意、偷其气中的 “意”即文章的内容观点,“气”是文章的风格气质,也就是从模仿中学会创新。模仿可以从对象、内容和形式入手。

1.模仿的对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整体而言,学生进行模仿的对象应该是最优秀的文本,即便做不到最优秀也应该是比学生实际水平高若干层次的佳作。但同时,在主导方向“最优秀文本”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模仿的对象也应该略有差异。

2.模仿的内容

模仿的内容主要是语言词汇,即模仿别人的组词、造句、表情达意,进而起到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3.模仿的形式

模仿的形式主要是行文思路、文章选材、内容结构、技巧方法等。

(1)模仿行文思路,即模仿他人对于问题的思考步骤和线索。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思路,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苦同乐,进入无“我”之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以便在作文中有思路可仿。在具体作文中,学生又要努力跳出作品本身,进行有距离感的审美,并统摄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像导演在拍摄影片时安排情节、布置场景一样。经过长期模仿行文思路的训练,学生的视野能有效地被打开,其思维的广度也能拓宽。

(2)模仿文章选材,即模仿别人的文章是如何选择材料和意义的。

发现素材的能力、辨别筛选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模仿选材训练习得的。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习之后,笔者安排了一次同题作文训练,要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背影”。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有哪些人,然后回忆这些人最有特点的一个背影,用几个词说出其特点,挖掘产生这种“背影”的原因。于是,一篇篇的“背影”为题的作文很快地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

(3)模仿内容结构,即模仿别人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

作文的基石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但倘若没有一定的内容结构训练指导,那再好的生活积累也是“一盘散珠”。模仿内容结构,就可以锻炼学生“串珠”的能力。当学生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了消息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然后布置学生写一则以今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消息,要求具有完整的五部分。如此一来,学生就掌握了消息的全部结构,至于变化就不难了。

(4)模仿技巧方法,即模仿别人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多非平铺直叙的,往往通过各种作文技法使之腾挪跌宕,扣人心弦。如《变色龙》《喂——出来》中悬念的设置,《荷塘月色》中的比喻、通感,《海燕》中的象征手法等等。

我们从作文教材中可以了解技巧方法的内容,而从范文中得到具体体会。通过分析、体味,让学生尝试模仿,促使作文知识产生迁移,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的经验,变他人技能为自己的技能。比如,在学习了《我的第一本书》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我的第一(件)××”,并要求采用倒叙的手法。

二、变式是作文学习最重要的过渡手段

当然,模仿绝不是以拾人牙慧为终点,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出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我们的目标。为此就需要通过作文变式的训练,即针对优秀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变化,从而写出与原文相近又有相当程度不同的作文。其间最常见的作文变式有续写、扩写、缩写和改写等。

1.续写训练

续写训练一种是教师故意将范文舍去结尾部分,请同学续写,并结合原文进行比较探讨;一种是原范文已完成,但为了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而故意留白的作品,请同学续写。无论是哪种续写训练,都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合情合理地把情节进一步展开下去,使得续写既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又和前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续写应该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展,成则锦上添花,败则狗尾续貂。

但要注意,教师在指导续写练习时,务必要强调续文与前文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同时,所续的对象也必须留有余地,具有可续性。《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学习此文后可安排这样一个续写训练:

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此文的续写,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思维非常活跃,语言也颇符合人物个性,生动鲜明。

2.扩写训练

扩写训练是把文章扩充写长的一种作文变式训练方法。但它绝不是在原短文的基础上重复啰嗦、画蛇添足,而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充实内容、拓展结构。如《愚公移山》一文,短小精悍,极为简练,但人物性格鲜明,可思考内容丰富,是扩写训练的好材料。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揣摩愚公和智叟各自的性格特点,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情节上“添枝增叶”。从愚公如何主持家庭会议、智叟和愚公的一番辩驳、上天为愚公搬山的原因来生发,甚至还可以想象上天助愚公前的内部会议等具体情节。但写作前的指导中要提醒学生,用来扩写的内容必须要和原文一样,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绝不可把话说尽。

3.缩写训练

缩写训练是在原文中心主旨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按一定要求压缩精简文章的作文变式训练方法。当然,它对原文内容与结构上的完整性还是有相应要求的。在预习《变色龙》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该文进行缩写,字数在400字以内,且不得改变情节和主要思想。然后在课堂上根据自己所写,讲述这个故事的梗概。这一训练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又锻炼了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4.改写训练

改写训练是从不同角度对原文进行加工、改造的训练方法。最常见的改写训练有针对内容、体裁、人称、结构、表达方式、语体、角度等方面的改写。如果说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是和原作者求同思维训练的话,那么改写则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训练,接近创新了。与纯粹自主创新不同的,只是多了一个由别人提供的材料而已。

中学的改写一般要求基本内容不变。如在学习《热爱生命》时,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来改写;在上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后,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写散文《我爱这土地》;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可让学生来假想船上碰到的不是卖蛤蜊的叔叔于勒,而是西装革履,腰缠万贯的叔叔于勒;在讲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可让学生把视角转换为邹忌或齐王再写一文。当然,改写时应注意根据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表现形式。

三、创新是作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过程。初中生写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观点、形象、结构、手法、角度和语言上。

1.观点创新

观点创新即要求学生在构思、作文时,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新观点、新看法,也就是常说的文章要有新意。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紧密联系时代,率先提出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的看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二是说出自己独到的真情实感。

2.形象创新

形象创新,即学生作文中的人物形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是他人的作品中没有的,即题材的新。在模仿作文的构思、创作过程中,应巧妙地运用辩证的观点,如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事件观察角度的多样性等等。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人与事,将肯定与否定相结合,既写出人性中的真与善,又写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如此一来,笔下的人物就极具个性特点,文章自然就“新”了。

3.结构创新

结构创新就是要追求新颖、精巧的文章布局。文章首先要内容充实,这在前面的模仿和变式中可以习得,而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要素,如在开头来个倒叙,在中间安排插叙,在结尾放上一个补叙等等。因不同作者的作文需求不同,结构也就不同,也就实现了“创新”。

4.手法创新

有了新的观点、新的形象、新的结构后,还必须通过恰当的形式来表现,如中学的记叙文,可以通过叙事来表情,也可由情来追事。议论文中,可用例证法来证明论点,也可用引证法、喻证法、演绎法、归谬法等等。说明文也是如此。

5.角度创新

角度指作者站在怎样的位置去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一样。角度创新就是要求学生作文选用的角度是别人没有用过的。在《曹刿论战》一文中,站在曹刿的角度看待他对鲁庄公的建议和行为实施,可以看出鲁庄公的不智;但倘若从鲁庄公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发现鲁庄公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的智。社会心理学说“态度决定人生成败”,在模仿作文中,“角度决定创新程度”。

6.语言创新

语言创新,即作文要运用自己的个性语言。当然,这首先必须建立在语言积累丰富的基础上。然后,努力做到能随性地运用各种句式、语体,并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而叙写生活中的见闻,表达真实情感,传达个性思想,抒发独特感悟。

四、将作文模仿、变式和创新有机整合

作文的模仿、变式和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一个明显的节点能够区分开这三者。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割裂出任何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有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能力水平,划分出大致的训练方法主用期,并在此期间相互渗透、交融、变化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生作文学习的指导。

初一年级——初一学生天真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幻想,保留了儿童特征。这个时期应进行童话、寓言、看图说话作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想象的方法,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以静物、小动物、房间陈列、大自然等为描写对象进行片段练习。此时以单纯的模仿训练为主,辅以续写、缩写、扩写等变式,适当地提出创新要求。

初二年级——初二学生较初一学生成熟些,他们开始关注周围环境、社会人生。这个时期应模仿各种文章的技法,学会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作文手法,并能综合运用其中几种。同时,还应当安排作文的改写、扩写、续写等训练,并可尝试模仿写诗,以求提高他们的想象力。所以,此时以各种模仿的变式为主要训练手段,结合教材适当巩固单纯模仿内容、技法,并逐步提高对于改写等接近创新的训练要求。

初三年级——初三年级学生更为成熟,他们对社会人生有独特见解。教师可以安排简单议论文的模仿作文训练,学会用简单的归纳演绎推理方法,写出立意比较深刻、构思比较精巧的文章。同时尽可能多地安排各种变式练习,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此时,作文教学从模仿逐步发展到创新,应将创新的几种方法重点提出,巩固以各种作文变式,基本不采用简单模仿方式。

总之,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成熟程度的差异、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对每阶段中单纯模仿、作文变式、创新手法的比例作出调整,有所侧重。将几种能力的培养交叉融合、循环巩固,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资料:

1.潘涌《跨世纪作文教学的新思维》,《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

2.陈明华《“人”“文”合璧:作文教学的要义》,《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8期。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于勒变式文章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