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引导下的神话学意义——由国产仙侠电视剧谈起
2014-01-20邓茜芸
邓茜芸
《山海经》引导下的神话学意义
——由国产仙侠电视剧谈起
邓茜芸
电视剧《古剑奇谭》剧照
2004年的《仙剑奇侠传》是国产电剧的一次创新,自网络游戏改编而来的《仙剑奇侠传》电视剧,本身有着其固定的热衷游戏的玩家,加上“仙侠”这样的亮眼标题和出色的演员及制作班底,《仙剑奇侠传》电视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期的《仙剑奇侠传3》和《轩辕剑》,近期的《古剑奇谭》等,其中很大一部分精髓都源于上古神话巨著《山海经》。新兴媒体下创作和改编的电视剧,越来越注重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也是仙侠题材电视剧保持长青的重要原因。
一、《山海经》对影视剧体现的神话学价值
从古至今对于《山海经》的归类有很多种说法,在这些分类中,“神话说”应该是对电视剧最有贡献的一股力量。茅盾认为《山海经》是初民的宇宙观,是“殆始中国之神话”。[1]自然《山海经》中的瑰丽神话成了电视剧的绝佳素材。当今社会,文化与娱乐越来越难以兼顾,既有商业价值又有娱乐性的作品较少。在神话美学兴起之下,电影与神话的多层“沟通”倒是产生了一批比较出色的作品。但当中很多都是西方神话的改造变革,当国外大片和美剧的涌入后,国产剧也暴露了自身的薄弱环节,题材的发展变化成了重中之重。《山海经》就如同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形态”融入电视剧中,发挥着它的“社会实践”作用。在大众的审美意识上,人们多关注于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的不可复制性,这样的电视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威廉·格林说过:“神话要素就像一颗破碎珠宝的细微残片,它们全部散布在长满花和草的大地上,只有极富见地的眼睛才能发现。它们的意义已经早就遗失了,但当人们对令人满意的自然特征惊叹不已时,它们仍能被感受到并赋予故事以某种价值。”[2]《山海经》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赋予国产电视剧创新的一种体现。当关于女娲、化蛇、陆吾、九尾狐、巫咸、太子长琴等上古神话通过电视剧得以“具象化”,《山海经》完成了它神话学的特殊意义和诠释,观众在观赏电视剧时自然就获得了新的审美体验。
二、由《古剑奇谭》的取材分析
大众受到大众文化的引导,优秀的大众文化会带给大众除了审美享受外的知识扩充。翻译家马克思·缪勒在他的早期代表作《比较神话学》中认为,远古的文学艺术创作仅仅是“古代语言的模糊回音”。[3]继而是通过文化传播学派流传到各国的。如今,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语言,翻译着各国优秀的神话作品和古老传说。《雷神》、《诺亚方舟》等由神话故事原型改编的作品被国内观众所熟知,通过“文学圈”的相互交流和传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外来民族文化的精髓。国产神话电视剧的精髓同样来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笔者以《古剑奇谭》的游戏和电视剧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古剑奇谭》的世界中,每一个灵魂,都拥有一份从远古时代传承而来的、独一无二的记忆刻印,这份刻印中包含着上古灵力和生命的秘密,并形成一种具体的图像,这种图像被修道的人们称为星蕴图,这也是古剑游戏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4]其中主人公们的星蕴大都源自神话传说,百里屠苏的重明鸟,襄铃的九尾狐,红玉的赤豹,其星蕴代表之物的传说故事,或多或少都展现了人物的命运。加之《古剑奇谭》中反类型化的主人公,使得游戏本身有着充实完整的精神内核,这对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新颖的素材来源。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云:“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5]《古剑奇谭》的游戏源引于此,并将其进行改编扩充。“《古剑奇谭》中,榣山是一处有山有水,风光秀丽的仙境,其上生长着高大的数木,名为榣木,榣木附近生长着红色的花树,则是若木。榣木参天,这是传说中的建木之树,而生长在榣木附近的若木,则有‘光华遍照’之说。此处为太子长琴时常奏乐怡情之地,亦是在此结识了好友悭臾。”[6]游戏对于榣山的扩充描述,对于电视剧的制作上就已然提供了非常好的设计感。《古剑奇谭》的电视剧中,太子长琴的灵一分为二,在观众看剧时,很多没有玩过游戏的人,并不知道其中人物的背景和身份,这恰恰消失了“间离”效果,在故事高潮结尾处留下了很巧妙的反转余地,并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交代太子长琴的背景,将《山海经》中文字化的简单叙事通过影像化的流动传递给观众。《大荒西经》中的太子长琴创作乐曲,使得音乐风行人间。这一简单的叙述,在游戏改编的电视剧中又加入了矛盾,让角色背景丰满,使得人物之间的冲突更加合理。又将书中的神灵加工转化为故事核心的“星蕴”,对于“考据派”的观众而言,又是一次很好的扩展机会。对于大众而言,改编的合情与否在于故事是否能讲通。国内观众对于传统文化或历史古籍的兴趣虽小于观看电视剧的娱乐性,但这种富有神话性的故事内核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山海经》的神话意义带给了电视剧界和“仙侠”类型剧一个非常充分的创作机遇。
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一部作品,是一种“发掘式”的研究。从西方的电视作品中发掘其精神内涵,转而研究本国的文艺作品,这种分析使得研究本身有了新的乐趣和面貌。电视剧的题材转型,目标还是要确定大众喜欢看什么,能从这些作品中获得什么。除去电视剧制作技术的问题和演员演绎本身,只看电视剧文本和创意上的更新,仙侠电视剧,尤其是引经据典后的二次创作,是将“艺术的艺术”这一功能较好体现的过程。
[1]范慧莉.关于《山海经》中蛇形象的研究分析[J].民俗学论坛,2012.
[2](美)斯蒂恩·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41.
[3]王向远.比较文学系谱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9.
[4]百度百科.“星蕴图”[EB/OL].(2014-09-14)[2014-09-15]http://baike.baidu.com/view/3481891.htm?fr=aladdin.
[5]百度百科.大荒西经[EB/OL].(2014-05-13)[2014-09-15]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72.htm.
[6]百度百科.“榣山”[EB/OL].(2014-08-24)[2014-09-1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870868/4871306.htm?fr=aladdin.
邓茜芸,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