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4-01-19李昌珠蒋丽娟张良波李培旺
杨 艳,李昌珠,蒋丽娟,闻 丽,张良波,李培旺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乌桕Sapium sebiferum(Linn.)Roxb.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之一,属大戟科Euphorbiaceae乌桕属Sapium植物,又名蜡子树、木油树、木蜡树,落叶小乔木。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在北纬18°30′~36°10′,东经99°~121°40′的西自云南、北至川、陕、甘、豫、鲁等省到渤海一线以南均有生长。我国乌桕的主要栽培区域为贵州、四川、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1-2],已有1 000余年栽培历史。乌柏适应性强,喜光,适暖湿气候,耐水性强,生长迅速,常见于田边、溪畔,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乌桕的用途很广,根、皮、叶和桕脂均可入药,具通便、利屎、消肿、解毒、杀虫的功效,还可用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水肿;乌桕木材纹理倾斜,坚韧细致并呈淡黄色、不翘不裂,适宜作为雕刻用材;乌桕叶形秀丽、秋叶色彩斑斓,在园林绿化中可作护堤树、庭荫树及行道树;乌桕种子能加工成梓油,可用于制造肥皂、护肤脂、蜡纸、金属涂擦剂、固体酒精和高级香料等,还可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是很好的动力燃料;桕饼可作燃料和饲料,果壳可提碳酸钾[3-11]。由此可见,乌桕全身是宝,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乌桕种子油脂含量高、用途广,是理想的生物再生能源,所以乌桕林被称为“绿色油库”,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随着生物能源原料需求缺口日益加大,进一步加快对能源树种的综合研究开发,提升能源树种的品质及生态功能已是迫在眉睫。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乌桕的研究现状、掌握乌桕研究领域的发展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文中以中国期刊网为数据源,对1989~2012年乌桕各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广泛开展乌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1989~2012年所发表的有关乌桕的文献共303篇。核心期刊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年版)确定。
对整理好的文献进行分类,并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类别、作者分布及研究内容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研究内容
根据文献研究主题对乌桕文献进行分类并做相关分析(见表1),文献比例超过5%的研究领域按照文献数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开发利用、经营管理、植物生理学。由此可以看出,人们非常重视乌桕资源的经营管理与开发利用相关领域的研究,对其品种选育及改良的研究报道较少。关于乌桕生存和繁衍的土壤与气候、植物遗传学、植物病理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其文献总和仅占文献总数的4.95%。在所检索出的近24年间的文献中,乌桕的群落生态学、遗传选育及病理学等研究领域的文献相对较少。可见乌桕研究领域虽然比较广泛,但研究水平不够均衡,不利于乌桕的进一步推广利用。为进一步开发乌桕资源,还需加大对乌桕的研究力度和广度,特别是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系统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2.2 核心期刊分布
论文发表年份和核心期刊分布能够反映人们对乌桕资源的研究历程、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深度,是衡量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尺度[12]。乌桕文献在核心期刊上的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调查发现,303篇乌桕文献分布于127种期刊,其中43种为核心期刊,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食品科学》和《中国油脂》刊载的乌桕文献最多,比例均超过了10%,其中《中国油脂》刊载量达16.82%。通过比较分析,刊载乌桕文献的核心期刊种类较多,但所属核心期刊的文献量占文献总量的比例较小,仅为35.31%,可见乌桕的总体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表1 乌桕文献的研究领域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fields of the literatures on Sapium sebiferum
2.3 文献的年代分布
通过对不同研究领域已经发表的乌桕文献的发表年代进行分析,可了解不同时期人们对乌桕的开发利用状况及重视程度,探索乌桕的开发利用规律,结果见图1。分析图1可知,自1989年以来,几乎每年均有相关文章发表,且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均在4篇以上,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年份是2010年,共发表相关文章36篇。1989~2008年,人们对乌桕的研究呈现出较规律的波形变化,总体研究趋势处于平缓稳定的发展状态。2008年以后,人们逐渐加强了对乌桕资源开发的研究力度,发表文献量呈急剧上升趋势。由此可见,乌桕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领域研究学者的关注。
2.4 发表文献的期刊分类
通过对刊载乌桕论文的期刊及发表乌桕论文的作者所属省份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乌桕研究人员的空间分布,了解在不同研究区域乌桕资源受重视的程度。将刊载了乌桕文献的127种期刊根据刊载文献的数量分为5类,分别为刊载1篇文章的期刊(A类)、刊载2篇文章的期刊(B类)、刊载3~5篇文章的期刊(C类)、刊载6~10篇文章的期刊(D类)和刊载10篇文章以上的期刊(E类)。同时,统计出各类期刊占期刊总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期刊所刊载文献数量占文献总数的比例,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A类期刊占期刊数的比例高达66.67%,该类期刊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数的比例高达32.28%,均为占比中的最高值。E类期刊所占比例最小,但从期刊种类来看多为核心期刊,即《食品科学》和《中国油脂》。由此可见,目前仅有少数学者注重提升乌桕的研究层次,因此,仍需加大对乌桕的研究力度以便带动相关研究领域向纵深化发展。
表2 乌桕文献在核心期刊上的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s about Sapium sebiferum (Linn.)Roxb.in core journals
图1 1989~2012年文献数量分布Fig.1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the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1989-2012
2.5 文献作者的地域分布
根据文献分析,目前从事乌桕研究的作者分布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研究区域分布较广,北自甘肃、河北,南至云南、贵州,其分布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发表乌桕文献量高于10篇的省(区)有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上海、江苏、广西、广东、贵州,这些省(区)的文献之和达到了文献总数的90.52%,这与乌桕的地理分布规律是相一致的。虽然乌桕在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也有较多分布,但这些省对乌桕相关领域的研究力度有限。
表3 各类期刊的文献分布比例Table 3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literatur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journals %
2.6 文献的作者构成
通过对作者及其单位构成的分析可以了解乌桕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研究单位,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乌桕各研究领域的交流,加快当前学者对乌桕各领域的研究步伐。据统计,1989~2012年发表乌桕文献的第一作者共194人,文献量排前4位的分别为:高荫榆、林一天、唐光旭、黄惠坤、吴邦信、李彦萍、霍光华、徐志宏(其中有5位作者并列第3,见图3)。根据作者人数构成将作者类型分为4类(见图4)。由图4可知:文献合著率占总文献量的83.11%,其中2~3人合作的文献最多,占总文献量的39.3%。由此可见,在乌桕资源的研究利用上已呈现出多领域、多区域、多单位、多人合作的局面,这样将更利于人们在对乌桕资源研究利用方面形成多方合作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乌桕资源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乌桕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图2 各地区作者发文所占文献比例Fig.2 Proportions of literatures written by authors from various areas to all literatures
2.7 文献作者的单位特征
图3 文献数排名前4位的第一作者及所占总文献的比例Fig.3 The fi rst authors whose literature quantity are the top 4 and proportion of literatures
将参阅的所有乌桕文献按照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分类,发表文献数量在5篇或5篇以上的单位的文献量占比情况见图5。由图5可知,发表文献排名前5位的9个单位中有4所高校和5个科研院所,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南昌大学,占文献总量的6.47%,表明乌桕文献来源主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纵观所有乌桕文献,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参与到乌桕相关领域的研究,研究单位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核心研究单位已经初步形成,为乌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图4 作者人数构成分类及所占文献比例Fig.4 Type of author and proportion of literatures
图5 发表文献数排名前4位的第一作者单位及占总文献比例Fig.5 Work units of the fi rst authors whose literature quantity are the top 4 and proportion of literatures
3 小结与展望
通过对1989~2012年发表的乌桕文献研究,探讨了我国近24年乌桕研究文献数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期刊种类及分布、作者及单位合作情况以及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等,总结分析了我国乌桕资源的研究进展,从而得出了乌桕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从研究主题来看,研究覆盖领域较广,但不够均衡。乌桕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等宏观领域研究成果较多,累计文献219篇,占总文献的72.28%,而微观领域的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较少,有些研究领域基本属于空白,今后需加强微观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作为乌桕推广的基础——良种选育,更应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进行攻关[1,3-4,13-28]。
(2)研究地域具有局限性。从数据统计分析来看,江西、贵州和湖北三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多,其它多个省份虽有乌桕分布,但尚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相关研究。
(3)从论文的总体研究水平来讲,很多文章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一般。所搜集的303篇乌桕文献分布于127种期刊,其中只有43种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累积文献占总文献的量也较少,仅为35.31%。
(4)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综观统计分析的结果,多人、多单位合作完成的文献达234篇,占总文献量的82.11%,表明我国在乌桕相关领域的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领域和队伍间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国情,在遵循“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和前提下,林业用地逐步转向低山丘陵、荒漠化土地和沿海滩涂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因此,选育高抗性及耐瘠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木本油料植物是当前生物能源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乌桕作为能源树种之一,不仅速生、高产,而且适应性较强,同时,乌桕梓油的低热值接近于柴油低热值,可作为柴油机的替代燃料,从而使乌桕的经济价值倍受关注[8-9,29]。
深入开展乌桕相关领域的研究,对发展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文献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对乌桕资源的研究相对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乌桕产业发展和研究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未形成就地保护和利用树种资源的机制,管理粗放,使大量当地特有的乌桕资源因遭人为破坏,损失严重;且资源分散,品种低劣,对乌桕生理生化、遗传选育及系统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提升乌桕资源品质,改善资源状况,急需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如通过基因重组等分子手段创制新种,丰富乌桕的种质资源,提高品种质量及抗性),健全物种保护机制,加强对乌桕资源的抚育更新和合理利用,把保存和开发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促进乌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44卷,第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50.
[2] 金代钧,黄惠坤,唐润琴.中国乌桕品种资源的调查研究[J].广西植物,1997,17(4):345-362.
[3] 尚春林.濒于绝迹的绿化树种——乌桕[J].甘肃农业,2003,(1): 63.
[4] 徐跃平,叶进兴.乌桕的综合利用价值及育苗造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32-151.
[5] 姚 波,刘火安.能源植物乌桕在生物柴油生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9):106-109.
[6] 黄旭慧,熊 涛,曾哲灵.乌桕类可可脂结晶膨胀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12):48-51.
[7] 王洪庆,赵春阳,陈若芸.乌桕叶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2):1179-1181.
[8] 陈文伟,高荫榆,林向阳,等.磁性固体催化剂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0-14.
[9] 刘 云,商伟胜,辛红玲,等.乌桕梓油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8,37(9):977-980.
[10] 陈 玉,杨光忠,张世琏,等.乌桕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1(5):114-116.
[11] 喻 艳,程 晶,宋 峥,等.从乌桕脂中提取类可可脂方法的改进[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35(3):48-49.
[12] 冯革非,杨 艳,李志辉,等.濒危树种水松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10):32-37.
[13] 李 霞,曹 昆,杨秋华,等.不同培养基组分对乌桕组培植株生长与生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55-3556.
[14] 蒋祥娥,欧阳绍湘,黄发新,等.乌桕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0,(161):20-22.
[15] 张 帅,王晓光,杜克兵,等.乌桕几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0,28 (4):61-66.
[16] 陈 颖,曹福亮,李淑娴,等.乌桕不同外植体高效再生探索[J].西北植物学报, 2010,30(12):2542-2549.
[17] 曹福亮,蔡金峰,汪贵斌,等.淹水胁迫对乌桕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0,46(10):57-61.
[18] 洪承吴,陈京元,查玉平.乌桕主要害虫及防治策略[J].湖北林业科技,2010,(166):65-67.
[19] 周俊新,李宝银.乌桕综合评分法选优性状指标体系[J].福建林学院学,2010,30(3):237-241.
[20] 宋建伟,苗卫东,王志玲,等.低温GA3处理对乌桕种子发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73-3674.
[21] 陈余朝,刘瑞兰.乌桕育苗及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75.
[22] 李冬林,季永华,丁晶晶,等.海水浸淹下乌桕不同种源幼苗的耐性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0):63-68.
[23] 蔡金峰,曹福亮.张往祥.淹水胁迫对乌桕幼苗生长及根系无氧呼吸酶活性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1(9):5-10.
[24] 章其霞.乌桕播种育苗与无性繁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44.
[25] 骆琴娅.IBA和PP333对乌桕扦插生根的作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1991,11(2):196-199.
[26] 李 熳,李昌珠,王丽云,等.不同种源乌桕苗期生长特性[J].经济林研究,2012,30(3):75-79.
[27] 金雅琴,李冬林,丁雨龙,等.盐胁迫对乌桕幼苗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29-33.
[28] 魏永进.乌桕的繁育与栽培[J].安徽林业,2006,(5):29.
[29] Gao Y Y,Chen W W,Lei H W,et al.Optimization of transesterifie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AME)from Chinese tallow kernel oil with surfactant-coated lipase[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9,33:27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