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的纠纷
2014-01-17许小兰
许小兰
和往常一样,心情愉悦地快步下楼,预备送孩子们出校门。刚到队伍前,柚子就涨红了脸,一副憋屈的样子迎上来。原来是奶奶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小手链断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我赶紧安慰道:“没事没事!坏了妈妈再买个新的。”没想到,柚子还是红了眼圈。一见她这小媳妇模样,我就动气,忍不住瞪了她一眼,厉声道:“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下可好,柚子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竭力遏制住想训她的冲动,我还是缓和了声调,好声好气劝说道:“断了就断了,没关系的,妈妈又没有怪你……不要难过了。”柚子仰起头,嗫嚅着:“是别人弄坏的。是清弄坏的。”东西已经坏了,再纠缠是谁弄坏的已没有意义。说实话,心里真的很烦女儿和同学发生这类纠纷:作为母亲,看见孩子的眼泪总是忍不住会心痛;可作为老师,我又要尽力避免这样的情绪,因为它可能会蒙蔽住我的心智,从而影响我的判断。
换作从前的我,很可能会委屈自己的孩子,与之伴随的是那种伟大的牺牲感。我从小接受的是正统教育:不管对错,先得骂自家孩子一通。而且,为人师者,还要兼顾别家孩子父母的感受,哪怕你确实是秉公处置,但牵涉到自家孩子,总不免瓜田李下之嫌。每每这个时候,就会有点懊恼,后悔把自家孩子放在自己班上。但理智还是告诉我,或许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复杂,虽然我也曾遭遇过蛮横的家长,然而毕竟是少数,多数家长还是明白事理的。
一时间千念万转,思量间,有孩子说:“老师,刚才我看见她俩打架的。”孩子们经常被举报“打架”,当然,有时其实只是正常的肢体冲撞,“打架”这个词明显被举报人滥用了。我是个不喜欢学生打小报告的老师,在我看来,孩子间发生争执很正常。孩子们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中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于是我依然用了缓和的声调,以极大的耐心对女儿说:“是不是打闹的时候,被清不小心扯断的?她一定也是没注意。算了!没事!”
柚子的哭声更大了,一边哭一边还叫喊着:“她是故意的!链子掉在地上,她还用脚踩……她用脚踩断的……”我扭转头看清,她正和旁边的女生拉着手嘻嘻哈哈。触及我询问的目光,清立即否认:“没有,我没有碰她的东西!不是我!”边上有孩子插嘴:“就是清!我分明看见她俩打架的——两个人抢位置。”就算没有这边上的声音,对于清这样完全无视别人感受的孩子我也是着实不喜欢的。有同情心该是学会交际的前提吧?人性深处,自私是本能,然而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一定需要在谋划自身利益的同时照顾到他人的感受。所以我作出让清留下的决定,带着其他孩子出门去了。
在列队出门时,女儿哭哭啼啼的模样让我很讨厌,我不耐烦地N次甩下她的手,让她站在原地等我。可她总是固执地拽着我,仿佛是溺水的人拽着救命稻草。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奈与心痛。选择自己教她,就是因为柚子自小敏感好哭。在她七个半月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原因,就让她随外婆一起在乡下老家生活了。这些年来,随着自己的成长与成熟,我逐渐意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祖辈的溺爱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我一方面期盼孩子尽早独立,逐渐强大起来,敢于独自面对纷争;一方面却又担心早期的分离焦虑会让孩子始终没有安全感,所以不敢离她太远。
就眼前这事而言,女儿并没有过错,她没有损害他人利益,无论是物质上还是身心上。所以我由着她,拽着我的手,一路走到校门外。我情绪很糟糕,瞧见一个孩子刚出校门就迫不及待离开队伍冲向自己的家人,便厉声呵斥了一顿(可以想见自己那铁板一样的脸色)。平时我总是微笑着送孩子们出门的,这既是礼貌,也是我内心喜悦的流露。我很享受这样的教育时光。孩子大多是可爱的,尤其是这些低年级段的孩子,他们热爱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其中有个别控制不住自己情绪、不爱学习的孩子,往往是家庭教育出现偏差的缘故。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做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也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三至五岁时就已经固定了,因而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基本上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学校不过是一个测试情境,把潜在的问题显露出来而已。
在这样的与女儿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日渐发现早期母女分离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如胆小、自信心不足等。孩子遇到麻烦总是首先寻求庇护,而不是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虽然有时候会恼火女儿近乎懦弱的种种表现,但我还是清醒地意识到不要让愤怒淹没了理智。对孩子而言,给予她信任与支持,让她始终拥有强烈的安全感是最重要的,这或许会给她一些鼓舞,让她获得一点抗争的勇气。
我和女儿牵着手回到楼上,清和她爸爸都在。沟通之后,清意识到自己没有顾及朋友的感受,有点不好意思,微笑着接受了我的批评。然而清的爸爸却因为孩子的笑发火了:“你还好意思笑!”随手啪地给了清一耳光。见我一脸愕然,清的爸爸随即解释,他是因为清凌乱的头发才打了她一记耳光。我想,如若他接触到“Get your hands dirty”这类理论,不知会是怎样的惊异呢!“Get your hands dirty!”西方教育书籍中经常出现这句话,很多时候家长、老师用它来教育孩子,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却更喜欢它的字面意思:“把你的双手弄脏!”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都特别在意孩子外在的乖巧与听话。在我看来,一个孩子活得像个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教育必定是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加完整的教育,让一个孩子坦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而后学会体谅别人的情绪,乐观开朗地去面对身边的一切,最后发现一个变得越来越好的自己。
看着清爸过激的举止,听他言说自己和清妈素日里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我很惊异!在我看来,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哭泣、笑闹或发疯。我对清的爸爸说:做孩子的时候不玩,什么时候玩?清的爸爸显然不能认同我对孩子的态度,甚至认为我对孩子们的教育过于放纵了。其实哪里是我太放纵孩子呢?我一直感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似乎被眼下这个奇怪的世界给异化了,只要分数只要眼前利益。他们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见过很多父母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愤愤地说:“这孩子就是不爱读书。我买了那么多日记大全与作文指导给他呢!”也见过一些蓬头垢面形容枯槁的父母自怨自艾:“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盼着他能体谅我们,好好地去学习!”更要命的是一些染着黄发、衣着夸张的潮爸潮妈笑意盈盈地说:“这小子打起游戏来,我都玩不过他!”
要找到产生“难教育的儿童”的根源一点也不复杂。是我们大人在把孩子变成“难教育的儿童”。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也曾大义凛然一脸正气地讲过无数教育的大道理,然而,究竟该怎样去帮助一个遭到困难的或不幸的、悲伤的孩子呢?我没有把握。劝说或训斥在现实中多半无效,自己的一番好意常被误会,自己的苦心常被辜负,想着这些,我一度感觉沮丧甚至痛苦,想到自己的付出,就忍不住顾影自怜。然而在日复一日用心的教育生活中,我逐渐感受到:教育孩童,其实也是教育自身。时至今日,我早已摆脱了这种怨妇心态。
风云博主卡玛在他的文章《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中说:“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于我而言,教育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新生小学 邮编:225700)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