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尔街日报》之新疆事件话语分析

2014-01-17沈晓宇郭建荣

2014年48期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

沈晓宇 郭建荣

摘 要:本文对《华尔街日报》2009—2012四年间有关新疆事件的93篇新闻从主题、倾向性、体裁、信源这四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交际目的这一视角总结了每个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话语分析;交际目的

一、引言

话语分析以Z.Harris发表的“Discourse Analysis”这篇论文为开端,至今走过了50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话语分析不仅含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应用上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对分析和指导人类的许多活动有实际的帮助。大家倾向于把话语分析看作是对语境中语言如何用于交际所做的研究。M.A.K.Halliday在论述语言学的定义时曾经说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交换意义的学问”,也就是把话语分析看作是“一门具体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即通过真实的话语活动交换意义的学问”。话语分析的任务主要包括:(一)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三)会话原则;(四)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五)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六)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七)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等。下文结合话语分析的任务,从主题、倾向性、体裁、信源这几个方面和交换意义这一视角对93篇新闻进行研究,看西方媒体是如何通过话语来实现其交际目的和表达其意识形态的。

二、话语分析

下文对《华尔街日报》2009—2012年有关新疆的93篇新闻从主题、倾向性、体裁,信源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一)主题和关键词分析

93篇新闻归为10类主题,但其中对七·五骚乱中暴民的指控、拘留和判决,继七·五后的骚乱,七·五事发事件,新疆暴乱幕后人物热比娅·卡德尔这四个主题占得比例较大分别是29.03%,29.03%,13.98%,8.60%,而其余的主题所占比例较小,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关于新疆的报道几乎都是有关暴乱的,其他事件很少涉及。

典型案例分析:

新闻题目:Chinese syringe attackers jailed

关键词:jailed,raised,exacerbated

关键句:

①The syringe attacks have raised tension in a long-standing conflict between the Uighur and Han communities.

②The tension has been exacerbated by the syringe attacks, although their scale and seriousness remains unclear.

上面两句话中的“raise”“exacerbated”说明是维族人的扎针袭击事件再次增加了维族和汉族人之间的紧张局势。中国政府是想通过向受众者澄清到导致民族间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来引导受众者,以免受众者被误导。

③None of the victims have suffered poisoning or other effects.

这句话是中国政府对外界公布的关于扎针事件的结果。中国政府想通过向大众讲清针上是否有毒物这一状况来稳定国内局势,以免再次引起骚乱。同时也为自己拉拢受众来支持中国政府的工作。

(二)倾向性分析

这些新闻中正面和负面倾向新闻各有14和79条,分别占所有总新闻数的15.05%和84.95%。其中关于机组人员和乘客劫机成功、中国政府改变外媒对国内暴力事件报到的态度等新闻是正面的,其余的都是负面的。负面新闻多数都是对中国政府和警察的抨击,并将暴乱的原因归结于中国政府的幕后操纵。西方媒体的这一做法是为了用大量带有偏见性的文章来误导受众,以此来达到影响受众诋毁中国的目的。

典型案例分析:

新闻题目:Turkey attacks China ′genocide′

负面评价词汇:genocide,spectator,prosecute,defiant,punched , kicked, discrimination

负面评价句子:

①“The event taking place in China is a kind of genocide,” Mr Erdogan told reportes in Turkey′s capital, Ankara.

这句话中的“genocide”一词是土耳其首相将七五暴乱说成是中国实施種族灭绝政策的一种。用这个词来说明中国政府的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故这是一个评价中国政府的负面词汇。土耳其用这样的负面词汇是想干扰受众,让受众和他们有同一立场。

②We have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how China′s leadership can remain a spectator in the face of these events.

这句话中的”spectator”是一负面词汇,是土耳其用来说明中国政府在面对暴乱时的态度。中国政府没有积极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而是像一旁观者不管不顾,故这是一个评价中国政府的负面词汇。土耳其用这样的负面词汇是想通过斥责中国来达到他们的让受众和他们处于同一立场的目的。

(三)体裁分析

这些新闻中综合消息最多,所占比例已超出一半达到62.37%,而评论性文章只有5篇,其余为短消息。说明此媒体在报道新疆事件时,主要是用不同的声音进行报道,以达到新闻报道平衡性这一目的,并且在传达意识形态时用隐性而不是显性的方式是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推翻中国政府。

典型案例分析:

新闻题目:Xinjiang arrests ′now over 1,500′

本文先讲述七五暴乱的后果,接着对参与七五事件暴民进行拘留,然后说卡德尔亲属写信责骂她,但世维会说这信是假的,最后又报道对卡德尔亲属所进行制裁。虽然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讲,但是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主题。这与综合消息的基本特点即从多个方面来说明同一主题的基本思想是相吻合的。

正文中充满了“protester”的词汇,将分裂分子视为“抗议者”,将其分裂行动视为“抗议”,试图以中性词的含义掩盖暴动者的“打、砸、抢、烧”行为及其对于社会的破坏,从而唤起受众的同情和对施行镇压者——中国政府的抗议。西方媒体是通过使用掩盖、模糊语言,在注意力转移或将一事物加以美化的描述中,促进社会关系的虚饰化,更有效地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来传达头统治集团的霸权意识形态。

(四)新闻信源

新闻信源指的是新闻报道的线索和来源,是新闻框架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新闻信源不只提供新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决定了新闻的可信度。同时,通过选择信源,媒体的倾向和观点往往能够隐含其中。

此媒体在引用信源时,侧重于引用中国官方机构、热比娅及其支持者和国际社会这三个信源,所占比例分别为28.16%,20.27%,20.54%。另外它还引用了外国记者和普通民众这两个信源,不过所占比例较低。

首先,“中国官方机构”信源在新疆“7.5事件”的报道中占28.16%比例。进一步分析发现,引用此信源以关于整个事件概况、事件进展、逮捕犯罪分子、“针刺事件”方面的信息居多,大多数引用和阐述较为公正和客观。但是,在引用时也存在对中国官方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做出不同读解、甚至是扭曲利用的情况。

第二,采用“热比娅及其支持者”信源的比重在20%左右,引用量仅次于“中国官方机构”信源,引用量极为客观。深入分析发现,该媒体显著地偏向“热比娅及其支持者”信源,尽可能地让他们发出声音。不仅事无巨细地报道热比娅的活动,如,参加墨尔本国际电影节、访问日本,而且在报道中不惜笔墨地大段引用热比娅及其支持者(“世界维吾尔大会”成员、“日本维族人协会”领导人、“美国维族人协会”成员、“基地组织”发言人等)的原话,要么为他们的分裂活动辩解,要么指责中国政府和汉族人民等。

第三,青睐“国际社会”信源中批评的声音。为了显示报道的客观与公正,西方媒体往往喜好“国际社会”这个“第三方信源”,主要包括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等。在“7.5事件”的报道中,引用“国际社会”信源目的在于批评中国政府和汉族。青睐“国际社会”信源中批评声音的做法,实际是从国际社会的角度,运用预设的价值标准评判中国政府和汉族,带有显而易见的倾向性和偏见。

新闻信源的选择即可呈现媒体的立场。在新闻信源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力求信源的宏观平衡。但是,偏向“热比娅及其支持者”信源和青睐“国际社会”信源中批评的声音的做法产生了对中国政府和汉族的偏见。此外,在信源选择宏观多元和平衡的背景下,进行微观处理时却表现出偏见,例如,报道热比娅及其支持者的言论时,往往对之置信,而有时却对中国官方机构的信源却表示怀疑,以及对新华社消息的片面读解,选择带有偏见的图片,等。这种微观处理时的偏见更具隐蔽性,但是,却明显地误导了读者。

三、结语

本文对《华尔街日报》在2009—2012年间所报道的93篇有关新疆的新闻进行话语分析。文章先首是对这些新闻按主题进行分类,可得新闻中关于七五事件的相关报道最多。然后对其倾向性分析,由于多数文章都是关于新疆暴乱的,故负面新闻比例比正面高。接下来,从体裁分析可知综合消息最多,评论性新闻很少,也就是说西方媒体在报到新疆暴乱时,一般是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报道的。最后,文章对这些新闻中使用的信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可知西方媒体不论引用什么样的信源,都是想通过混淆广大受众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来达到误导广大受众并诱导受众和他们处于同一立场来对付中国的交际目的。(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Bell A.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 Basil Blackwell, 1991

[2] Halliday,M. A. 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Edward Arnold Ltd.

[3] 蘭杰,《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中折射出的意识形态,新疆大学学报2011年2期

[4]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 刘保山. 几种“语篇分析”理论介绍[J].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70.

[6] 秦秀白. “体裁分析”概说[J]. 外国语, 1997.

[7] 杨雪艳. 社会英语文体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猜你喜欢

华尔街日报
也许没有《华尔街日报》模式,但故事终究是报道的基本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华尔街日报》强生拟购Actelion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 等
《华尔街日报》全球正处于风暴中心
《华尔街日报》阿里巴巴股价回落中国网络股热度降温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