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曹植的人生观

2014-01-17崔夏晶

2014年48期
关键词:曹植人生观道家

崔夏晶

摘 要:曹植人生观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始终是儒家思想,他遵循儒家道德典范,并身体力行地坚持着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精神,还发扬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反映了其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而其道家思想仅仅是作为一种附庸存在,仅仅是为了“释愁”。

关键词:曹植;人生观;儒家;道家

通过分析曹植的作品,可以看出曹植人生观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始终是儒家思想,他遵循儒家道德典范,并身体力行地坚持着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精神,还发扬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反映了其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而道家思想仅仅是作为一种附庸存在。在黄初和太和时期,曹植创作了不少游仙诗,但这些诗作是曹植的愁苦无以排遣之时的无奈选择,他信奉道家的“自然无为”、“清心寡欲”,并非出自本意,而仅仅是其在儒家道路上行不通时才辗转他顾的迂回战术,仅仅是为了“释愁”。

一、坚守儒家传统

(一)恪守儒家传统道德规范

儒家历来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积极倡导大家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孔子就曾经宣扬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认为君子都是道德高尚之辈,对前途充满信心,而小人则是那些平庸无能的人。

曹植恪守儒家道德规范,身体力行,死而后已。曹植在诗人中多次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反映了他坚持儒家传统观念,认为君子德义双美,远见卓识,小人则适得其反,远在其下,如“君子义休偫,小人德无储。…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赠丁翼》),这是诗人勉励好友储德积义、不做俗儒的赠言,当然也是自己修身养性的准则。曹植还强调为人要重操守,讲气节,如“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怀玙璠美,积久德愈宣。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赠徐干》),诗人认为有德之人一定会得到大众的理解,自会有出头之日。

曹植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有着浓厚的阶级对立的含义,如“去君子之清宇,归小人之蓬庐”(《愍志赋》),“清宇”与“蓬庐”的差别鲜明地反映出了阶级地位的不同。曹植诗文中的“大人”、“志士”等都属于“君子”一流,如“夫何希世之大人,罄天壤而作皇”(《玄畅赋》),这个“大人”就是仁义兼备、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又如“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赠徐干》),“志士”是指像徐干这样有能著书立说的君子儒,“小人”则指终生劳碌、庶民百姓。曹植对志士、烈士这类人物的赞美,反映了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曹魏集团积极进取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值得肯定。但在曹植的心目中,“小人”皆为凡夫俗子,认为“小人”都是愚昧可笑的。对底层劳动群众的蔑视,是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文人的传统偏见,曹植也未脱此俗见。

(二)坚持儒家积极入世传统

通过对曹植建安、黄初及太和三个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占据曹植思想主要地位的始终是儒家学说,道家思想仅仅是作为一种附庸存在的。建安时期,曹植有着壮志雄心,想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布《求贤令》,为配合父亲,曹植写了《七启》。从《七启》内容可知曹植鼓勵隐士应该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的思想。显然曹植是反对道家的消极避世的,他积极推崇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进取有为。

黄初时期,曹植积极进取的政治热情被曹丕一再打压。虽然如此,但他恪守本分,把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藏起来,对曹丕表忠心,扮演的完全是一个儒家“忠君之臣”的形象。例如他的《责躬》诗:“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几毫鳌,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他一方面检讨了自己的“罪行”,一方面又向帝王要求要尽忠报国。

太和年间,曹植的生活状态有所好转,因此他的功业之心也越来越突显。因此他一再上表,要求试用。不得不说曹植“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心依然如以往。通过此时曹植的作品可知这个时期诗歌的主题,有表达对能得到曹叡的任用,建立不朽功业的迫切希望,有表达了不被曹叡重用、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也有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还有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又暗含求自试之意,最后还有表达了对曹叡的感恩之情,展现自己的忠心。这些作品几乎都表现出了曹植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

(三)发扬儒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传统

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曹植也正肯定并继承了儒家重生轻死的观念,积极发扬儒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作风。曹植所追求的就是生得其义、死得其所。因此,他极力赞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塞北健儿,热烈歌颂“齐强接子,勇节徇名”、“矜而自伐,轻死重分”(《古冶子等赞》)的古代英雄。这些都可以看出曹植对生死的坦荡胸怀和凛然正气。

《髑髅说》是曹植集中论及生死的一篇文章。它介绍了道家的“死生之说”:“夫死之为言归也。归也者,归于道也。道也者,身以无形为主,故能与化推移。阴阳不能更,四节不能亏,是故洞于纤微之域,通于恍惚之庭。望之不见其象,听之不闻其声。挹之不冲,满之不盈。吹之不凋,嘘之不荣。”这是看破生死,以死为乐,以生为苦。道家认为老是一种安逸,死是休息,这样死就变成了人生追求的目的。这种赞美死亡,把死亡作为人生最后归宿的观念在社会伦理上是消极的,不能称是。曹植对于这种思想是不认同的,因此《髑髅说》结尾说:“夫存亡之异势,乃宣尼之所陈。何神凭之虚对,云死生之必均。”“宣尼”是指孔子,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植还是坚持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念,强调生前的努力奋斗,反对虚度平生,这种脚踏实地的人生观值得肯定。

二、游仙以“释愁”

曹植在生命的后期创作了一些以“游仙”为主题的诗,如《远游篇》、《仙人篇》等。如:“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乘浪相经过。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远游篇》)“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仙人篇》)这些诗歌想象力丰富,气势宏大。但是他在《赠白马王彪》说到:“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可知他是不信鬼神的,但是他写这种诗歌既能免祸,又能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以出世的题材表达积极入世的思想。

这些诗歌基本都创作于诗人受到曹丕父子残酷压迫的政治背景下,是曹植的愁苦无以排遣,现实中没有寄托,他才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可见他信奉道家的“自然无为”、“清心寡欲”并非出自本意,而仅仅是其在儒家道路上行不通时才会想起道家这颗救心丸。也可以说,只有当曹植在政治理想不得意之时,他才会想起道家思想这个心灵的避风港。实质就是直到无路可走时,曹植才会依附道家思想,只是暂时停靠,但只要现实中出现一丝生机,他便立即精神焕发,积极挤入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当中。

当然,曹植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的人生观中也含有剥削阶级追求享受、消极颓废的思想因素,如他作品《名都篇》《箜篌引》反映出诗人早期任性游乐的享乐意识。而在他晚年有时又沉溺于浓重的悲伤而无法自拔,政治上、经济上的歧视和压迫,使诗人产生了深重的迟暮之感,情绪低沉,这些东西当予以严肃看待。(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 钟优民.曹植新探[M].合肥:黄山书社,1984.

[3] 孙明君.走向儒道互补——对曹植人格构建的动态考查[J].清华大学学报,1995(4).

[4] 张红娟.曹植悲剧命运原因之解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曹植人生观道家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写给曹植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