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与邪恶的载者

2014-01-17陈玲

2014年48期
关键词:桑尼守望者霍尔

陈玲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因学业无成而开除,聪明敏感的他以一种偏激且疲惫的口吻叙述故事。这样叛逆而又执着的人物形象,使霍尔顿成为美好与邪恶的载者。敏感的戒备和过于敏感的自我保护形成张力,霍尔顿式的人物形象传达了美与丑融于一体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美好;邪恶;融于一体

一、引言

塞林格(J. D. 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以来都是读者们追捧的对象,这和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的吸引力是密不可分的。二十世纪的作家们热衷于对反英雄的刻画,“对反英雄的描写并不意味着人类希望的消失、人类最终会走向毁灭。因为,指出问题就是改进的前提。”[1](p.112)作家敏锐地捕捉到受到现实沉重打击的现代人进退两难的窘境,“《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断作为冷酷世界中孤立的人的故事被品读,”[2](p.4)而主人公霍尔顿,也不再具有单一的品质或性格,而是美好与邪恶的共同载者。

二、对残酷现实的反叛方式:故作邪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16岁的霍尔顿不满学校整齐划一的教育,人人的虚伪嘴脸,觉得周围世界的丑恶让他无法接受,最终因为学业无成而被开除。霍尔顿满口脏话,在开篇就表达了对学校的不满,“跟别的学校比起来,他们在潘西做的培育工作他妈的强不到哪儿去。我在那儿根本没见识过一个出类拔萃、善于思考的家伙,可能有两个吧,就那么多,不过很可能在他们来潘西之前,就已经是那样了。”[3](p.4)霍尔顿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讨厌按照准则去生活,向往发展个性,而学校的教育模式恰恰相反,会抑制人的思想,左右人的思考能力。面对文化压迫,霍尔顿可以说是一个不受任何羁绊的人物,而为了反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到了 20 世纪,反传统反理性的旗帜高扬,西方现代派文学把“丑”作为美学的范畴。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了‘非英雄化的特点。”[4](p.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全篇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的读本。作为现代文学十大经典之一,该书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之一。曾经一度被列为禁书。在离开潘西中学前,霍尔顿去拜访历史老师斯潘塞,对其家中及人物的描写极尽丑化,对丑的刻画,展现了霍尔顿由传统的英雄形象向非英雄的过度。他这样描绘斯潘塞老先生的家,“我一进门,就有点儿后悔不该来。他正在读《大西洋月刊》,房间里到处是药丸、药水,什么东西都有股维克斯滴鼻水味,很让人沮丧。我不太想见到病人,可是还有更让人沮丧的呢:斯潘塞先生穿了件破旧不堪的浴袍,大概他生下来穿的就是这件吧。我不是很想看老头儿穿睡衣加浴袍的样子,老是露出坑坑洼洼的胸膛……”[3](p.9)霍尔顿的内心对斯潘塞老师是敬重的,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关爱自己的老师,而就对他的描写也展现了霍尔顿偏激的一面。霍尔顿用偏激叛逆的毒舌、满口脏话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善良纯洁,他想与这个世界抗争,却那么无力。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在纽约一个富裕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映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佐小客店。逛夜总会。滥支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地与虚荣庸俗但颇具美色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他的性格较为复杂,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一面,但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被四次开除出学校?那是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这就是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质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一种反抗。“在现代文学作品当中,作家们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用惟妙惟肖的语言描摹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如爱、恨、生死、苦乐等等,反英雄形象不再表述单一的美好或者是丑恶,而是美好与邪恶共为一体的承载者。”[4](p.12)霍尔顿的性格是复杂的,善良、敏感、苦闷、放纵。对于爱情,霍尔顿有着纯洁的理想,“我觉得如果你并非真的喜欢一个女孩儿,就不该跟她胡闹。真的喜欢她,就应该喜欢她的脸,就不该对她的脸做出这种下流事……”[3](p.63)这是霍尔顿内心真实的一面,然而,为了反叛,为了给自己也带上邪恶的面具,霍尔顿受电梯工莫里斯唆使而去招妓。而妓女桑尼进屋脱衣服后,霍尔顿又再一次因为心软和善良而止步,“说实话,我心里的沮丧感超过了性冲动。她让我沮丧,她那件绿色外套也是。再说,我想我永远也不会跟一个整天看破电影的人干那个,真的觉得不能。”[3](p.96)无论是出于不忍还是精神洁癖,霍尔顿都没有去做招妓该干的事,反而给了桑尼钱让她走。然而事实却是,桑尼带了莫里斯回来勒索霍尔顿并将其痛打一顿。

在 20 世纪的西方社会现实面前,受到沉重打击的现代人找不到精神救赎的道路,他们不再相信真善美,“因为心中令人神往的美好愿望总是被打碎,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找不到途径来实现,物极必反,最后竟然靠外在的邪恶和卑鄙手段来发泄,对一切束缚的清规戒律进行反叛,最终达到精神上暂时的安慰。”[4](p.13)霍尔顿希望桑尼也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事实总是事与愿违。于是霍尔顿更加偏激愤世,通过变态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苦,在这里,霍尔顿的人性是扭曲的、矛盾的、复杂的、邪恶的,没有了善良和崇高,有的只剩邪恶的面具。

三、结语

小说中霍尔顿虽然敏感而又情绪化,但其内心无疑是纯洁高尚的。游走在成人世界的边缘,霍尔顿的心理一次次受到冲击,以致最后精神崩溃。为了反抗残酷丑陋的现实,霍尔顿为自己带上邪恶的面具,最终还是回歸善良。“人们审美的视角不再单一,高贵与卑微成为一个整体,这一点在传统的美学理念中是没有的。”[4](p.21)霍尔顿成为了美好与邪恶的载者,敏感的戒备和过于敏感的自我保护形成张力,霍尔顿式的人物形象传达了美与丑融于一体的美学内涵。(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岚. 反英雄[A]. 赵一凡(编). 西方文论关键词[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03-112.

[2] Brian Phillips & Jon Natchez. 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 麦田守望者[M]. 李晓霞译.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 J. 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M]. 孙仲旭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7.

[4] 秦柏茹. 论“反英雄”及其文化特征[A].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2.

猜你喜欢

桑尼守望者霍尔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问一个赌城枪击案幸存者
汉白路的守望者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小店老板的远见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远见 小店老板的远见
小店老板的远见
道格拉斯·斯高特·霍尔(194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