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红卫兵运动的历史反思

2014-01-17郭跃增

2014年48期
关键词:红卫兵政治运动

郭跃增

“红卫兵”,既是一个历史名词,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透过“红卫兵”这三个平常而又不寻常的字眼,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飘逝不远的充满动荡和骚乱的时代氛围,涌上心头的是一代人的狂热与激情、苦难、困惑和风流。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裹挟着全国一千多万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红卫兵”们自觉不自觉地投身期间。这些只有十几岁的青年学生,怀着满腔政治热情和有些简单稚嫩的理想,在社会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出现在看来既悲壮又有些莫名其妙、既欢欣又痛苦的人间悲喜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反思这一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去探索反思,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对于当代意义颇多。

一、关于红卫兵的界定

“红卫兵三个字的由来,是一个偶然的小插曲,但红卫兵这样的组织被推上当时的中国政坛则有必然性”。①关于红卫兵的界定问题,学术界一般界定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上的红卫兵指的是“文革”中纯粹由青少年组成的学生组织;广义上的红卫兵则指“文革”中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类群众组织。

毫无疑问,红卫兵运动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运动。它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崇拜性、破坏性、空幻性”。第一,崇拜性。红卫兵对伟人、偶像的崇拜,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是千百万红卫兵的精神动力,一切言行准则以及社会习俗,都以毛泽东教导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红卫兵宣誓词》中“党中央、毛主席是我们的靠山。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最高指示。为保卫党中央,为保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坚决洒尽最后一滴血”等等誓词,是对红卫兵盲目崇拜最有力的佐证。第二,破坏性。红卫兵运动最流行的语言是:不破坏一个旧世界,就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红卫兵运动对于物质和精神的破坏是繁杂的、无目的和无序的,他们的破坏涵盖着政治上的冲动、青春期反叛心理的表现和缺乏理性的情绪宣泄。同时,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否定,以“破四旧,立四新”去创造一个水晶般纯洁的社会,在对“走资派”、“牛鬼蛇神”进行肉体打击和精神折磨时,他们给未来编造了一幅空幻的蓝图。第三,空幻性。红卫兵运动具体表现在缺乏理性精神,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过于情绪化、观念化和绝对化,阶级感情、思想道德被看成是第一位的。红卫兵的幻想一般来说其出发点是好的、是善意的,可惜的是,他们的观念不是以事实为依据,而是被畸形的政治宣传所困惑。他们的绝对化体现为,没有民主的论争与科学的分析,只有绝对的专制和服从。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口号的鼓吹下,酿出了革命后面是人命,惨案过去是冤案的悲剧。

二、红卫兵运动评析

稚嫩而庄严的红卫兵诞生于一群大不过19岁小只有13岁的孩子的童音中,“祖国河山一片红”,红卫兵的“一颗红心向着党”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年轻的心充满了政治的冲动和敏感,渴望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成为先辈一样的英雄。但这些学生都是天真烂漫的青年,压根不懂中国政治斗争的奥妙。“他们偏激甚于公正,空想甚于实际,冲动甚于冷静,盲目甚于思考”①。反革命集团稍施以政治阴谋,纯真火热的红卫兵便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工具”、“帮凶”、“罪人”。红卫兵运动这一今天看似简单的行程,其实是以一代人的青春为代价的。岁月有痕,青春无价,而青春的浩劫,其教训惨痛。

第一,紅卫兵运动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的青年运动。毛泽东晚年对阶级矛盾和党内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并错误地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解决这些矛盾。而青年学生因为天真、单纯、好冲动,有浓厚的政治热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的特点被选中作为运动队先锋。毛泽东明确支持红卫兵的造反运动,并且曾在天安门广场8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而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红卫兵反对工作组搅乱局势,同时利用红卫兵冲击党政机关,篡党夺权。第二,红卫兵运动是对中国青年运动优良传统的扭曲和反动。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著名的“五四”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但文革中红卫兵运动完全扭曲和背离了中国青年运动的优良传统。在反对帝国主义方面,红卫兵强烈排外,对一些外国人和外国驻华机构采取了激烈的过火行为,使我国的外交工作陷入了严重的被动局面。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红卫兵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统统当作封建主义毒素加以“横扫”,大批文化典籍在他们手中化为灰烬,众多的文化古迹被他们破坏得面目全非。在工农结合方面,红卫兵严重干扰了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三、红卫兵运动的历史反思

自从幼年时期起,“红卫兵”们单纯的心灵就处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中”,他们以内心深处未曾见过的“万恶的旧社会”来增长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感。从小学到中学,无论他们接受的是来自于家庭,还是社会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先烈的向往和追忆。这使得他们特别容易接受一切正面的宣传和教育。

自我们党诞生以来,就特别强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这恰恰是我党教育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奋斗的重要手段,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性质规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②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自始至今都是立足于人,教育人,从而服务人,服务社会和国家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方向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按照既定目标,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原则性的统一。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将无从谈起,甚至是事与愿违。“文革”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极“左”方针的错误指引下,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教育,其方向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当前,坚持方向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宗旨相一致;坚持求实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不唯书,不迷信不搞“花架子”;坚持民主原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为主要内容

红卫兵一代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存在着简单、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红卫兵一代认识不到社会的复杂性,不懂得良好的动机未必就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历史告诉我们,红卫兵播下的是红色希望,收获的却是黑色苦果。这种动机和效果的严重分离,正是红卫兵一代在观点、方法上的幼稚和偏差造成的。同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时期。红卫兵一代的教训启示我们必须不断地对青少年进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当代青少年對马列主义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保护青年的政治热情

青年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有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还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是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强大生力军。青年的心理特征决定了青年知识分子对政治参与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但他们在政治态度上又具有偏激、好走极端的弱点,不加以克服同样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文革”中红卫兵残忍狂热、盲目空幻,酿下滔天大罪,这其间,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当之责,难辞其咎。因此,在教育青年时,理论灌输教育与实践锻炼教育并重,虽显得传统,但极具意义。首要的是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明确区分榜样教育与盲目崇拜,运用榜样示范教育,必须实事求是地选择、宣传榜样。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是需要保护的,但同时还应该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多一点冷静和理智,少一点狂热和冲动;多一点思考和分析,少一点盲从和轻信,在政治上尽快成熟起来。

(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疏导教育与预防教育的结合

红卫兵“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当时受熏陶最多的是“斗争”、“革命”思想,青少年正处于身体、智力的发育期,其极易受外界正确或是不正确思想的熏陶影响。可以说,在当时重“阶级斗争”,忽略对“左”的思想的疏导与纠正,红卫兵运动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就启发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是“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当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并非敌我矛盾,而是人们内部的矛盾,是人们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疏导,既疏又导,显得尤为适用,尤为必要。“防甚于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教育,就是要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将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制止、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说,“文革”红卫兵运动的历史惨剧,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中疏导教育和预防教育的缺失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展红卫兵运动的研究,其意义不仅在于澄清某些史实,理顺某种关系,医疗心中的创伤,更重要的是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为铭鉴,谨防历史悲剧的重演。总的来说,由于国内从事此项研究的人比较少,开展的时间也较短,资料的收集整理也不够完备,因而研究的水平也受到局限。就以目前发表的文章看,多偏重于对红卫兵运动的起因和运动过程进行探讨和阐述,有些见解多出自直观剖析,而忽视了对青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等特质的具体分析,另外,对于红卫兵运动后果的辐射作用,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该运动对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以及对国民、尤其是青年的心理、观念、道德提倡和习俗等诸方面的影响,尚缺乏透辟的理论分析。因此,对这些理论空白加以填补,使人们渐次达到一个认识高度,应该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红卫兵运动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红卫兵运动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历史终究是历史,是不可彩排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以史为鉴,铭记教训,启发世人,活在当下。青年始终是祖国的未来,名族的希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无论何时何地,都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我们坚信,结合时代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定能在青年教育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尽情收获,同时她也将指引伟大祖国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共同开创祖国光明美好的明天,实现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注解:

① 丁晓禾.红卫兵狂想曲[M](2006年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6.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007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猜你喜欢

红卫兵政治运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正经运动范
当红卫兵就能吃饱饭
红卫兵的性恋观念及行为
浙江境内红卫兵“破四旧”行动所造成的古旧书资源损毁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