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郑州大学(南区)站出入口设计探索
2014-01-17高长征
高长征 戴 文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450001,郑州;2.河南徐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450002,郑州∥第一作者,讲师)
地铁站出入口每天需要迎接成千上万的客流,其体量虽小,但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首先,地铁站出入口的合理规划能够方便人们高效出行,并且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因此其空间布局非常重要;其次,地铁站出入口还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重要工程,对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有较大影响,因此应该反映一定的地域特色;再次,地铁出入口本身还是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建筑材料与技术发展的见证。
郑州大学(南区)站位于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路与新华街交叉口,为轨道交通1号线的一个站点。此典型地段对研究地铁站出入口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及其对地域表达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
1 出入口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契合
地铁站点作为连接地上地下的步行交通节点,应合理地规划选点,使其与整体交通环境成为一体,以增强可到达性,方便市民高效出行;同时为周边环境注入活力,带动周边产生“地铁效应”。在地铁站出入口的空间布局中,除了要考虑市政规划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对场地周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使新建筑契入城市环境之中,为场所注入新的活力[1]。郑州大学(南区)站位于绿城广场东北角,紧邻城市主干道中原路,东距火车站2.5 k m,西距地标性建筑裕达国贸0.8 k m。周边以文化、博览、办公类建筑为主,又有大型公园与广场。此地段场地活力大,公共开放度较高,是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见图1)。为能充分发挥地铁站点作用,使其与城市空间相契合,针对这一特殊地段环境(见图2),在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
(1)地铁站点为小尺度建筑,而该站点周边的绿城广场、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建筑尺度较大。为解决地铁站点在此处不易识别的问题,在地铁站点周边布置休息室、公共厕所、公用电话亭、风亭等附属设施(见图2),让风格统一的小体量建筑成组出现,以此来强化城市节点空间,增强易识别性和视觉连续性。成组出现的小体量建筑也可作为城市建筑小品,为周边大环境注入活力。
(2)在郑州大学(南区)站的服务半径内,居住区较多,人口密度大。为能合理组织交通换乘,在地铁站点周边利用空地合理规划自行车停车位,方便人们换乘地铁。同时,该站点紧邻绿城广场,考虑在绿城广场下建立大型地下停车场,与地铁站一起组成“P &R”(停车换乘)体系[2],增大该站点的辐射区域。
(3)地铁站点作为植入城市环境的新空间,应该做到与环境的复合,使自身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因此,在场地布置上,通过合理组织绿化环境与广场道路,利用景观与广场加强与城市道路、步行路经的联系,形成城市景观节点,增强可达性与开放度,让自身“小环境”成为城市大环境的延伸。
图1 地铁郑州大学(南区)站场地环境分析图
图2 地铁站出入口与市民公共空间效果图
2 出入口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呼应
不同环境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城市形态与地域文化,其独特性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就具有一定标志性。建筑作为记录城市发展的载体,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对地域文化有所呼应,有所体现。因此,在公共性特别强的建筑设计中,应该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使其具有与城市特质相适应的文化韵味与独特内涵。
2.1 折纸意象
地铁站点作为地铁系统出入口,应当拥有良好的地面形象,因此,在其造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域因素,以体现城市文化特征。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也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原人杰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蔡侯纸”,由此形成的“折纸”艺术在中原地区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方案从“折纸”的意象中寻求灵感,并以此作为设计立意。在深入挖掘中原折纸文化底蕴的同时,恰当地运用抽象、简化与变异等的设计手法来组织形体设计,通过表皮的折叠与变化,将“折纸”的造型美感与神韵运用到地铁站出入口的造型设计之中(见图3);同时,结合新型薄膜材料与编织型钢结构等现代材料与技术手段,在造型设计中体现出纸轻、薄的特点。地铁站出入口折纸形态的运用既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现代感十足,又极具标志性,成为城市形象的一种代表。
图3 “折纸”造型的韵律美感
2.2 韵律表达
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郑州与铁路颇有渊源。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这一历史事件而修建的二七纪念塔,现如今已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并且在市民心中留下很深的回忆。本方案从“二七塔”的造型中提取出韵律之美感,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与手法来组织地铁站出入口设计。为此,利用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膜材料与结构支撑体系,在折纸意象的构思之上,结合“二七塔”的韵律形式,通过折叠与凹凸的变化及内衬玻璃和金属板材搭接,将抽象折纸形成的韵律美感转化为建筑的实体建构,形成了富有韵律而又不缺乏变化的独特造型,为形体注入活的灵魂。这一造型不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也体现出结构本身产生的力学美感。韵律的形式采用模数化的方式进行表达,施工方便,易于理性控制形体变化。
地铁出入口采用“折纸·韵律”的建筑形象,能够将中原传统折纸文化与郑州“二七塔”的韵律美感融为一体,增加人们对于地段的认同感(见图4)。方寸之间,层叠有致。地铁出入口精致含蓄且具有艺术美感的形体不仅很好地延续了城市之文脉,同时也为城市注入可感、可观的形式与内涵。
图4 地铁郑州大学(南区)站效果图
3 材料与技术的运用
采用新颖的表面材料以及特殊的结构形式,可有效地塑造地铁出入口的易识别性。本地铁站点设计采用ETFE膜为面层材料[3],编制型结构为骨架,能够与“折纸·韵律”的设计立意完美结合,使地铁站点的形象具有独特性和时代气息。
图5 材料与结构形式的运用
3.1 材料与结构
本地铁站点建筑表皮设计采用抗拉伸性能好的ETFE膜材料,与内部编织型钢结构骨架相结合[4],达到“折纸”的造型效果(见图5)。ETFE还具有耐久性好、有一定的自洁能力等特性。能够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同时,在ETFE膜的表面模拟出“蔡侯纸”的非线性纹理这一精细化处理,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折纸”轻薄通透的意向。钢结构的使用能够快速修建,缩短工期。同时,从环保角度来看,钢材还可以回收利用,符合国家所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满足可持续性发展。
新型材料的运用不仅塑造了建筑物良好的形式,同时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白天,良好的透光性让阳光透过表皮材料,漫反射进入出入口内,使其室内光线充足而又柔和,也起到了节能效果。到晚上,内部光线又可透过膜表面,使整个出入口如灯笼般通体透亮,给城市的夜晚增添光彩。
3.2 模数化应用
在本次的地铁站点设计中,ETFE膜材料与编织型钢结构的组合采用模数化的设计。模数化的尺度来源于人体尺度与地铁站点建筑设备的尺寸。将钢构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选择出合理的组合方式,形成钢构件的模数化。在这种结构形态基础上,再预制出三角形的ETFE膜构件。两种模数化的构件再拼接组合,生产加工成一种模数,在施工现场根据地铁平面尺寸进行组装,缩短了工程周期。
模数化的设计方式让ETFE膜材料与编织型钢结构的组合,不仅能够运用在郑州地铁1号线中的郑州大学(南区)站,在随后郑州地铁其他线路站点的设计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模数或改变具体形式。
4 结语
地铁站点设计应综合考虑城市地段环境特殊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与周边地段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依托地域历史文化,运用新型材料与技术,体现地域性与时代特征。地铁站点虽小,但承载的功能及其对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5]。地铁站点应该像“大”建筑一样,得到关注。
[1]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周轩.基于地铁站出入口综合利用的城市空间整合思考——以郑州市地铁一号线农业东路站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0(3):97.
[3] 张建.建筑薄膜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建筑,2007(6):159.
[4] 高银鹰.编织型地铁出入口的结构设计要点[J].特种结构,2010(5):81.
[5] 穆名花,张育南.小体量·大建筑——浅谈地铁出入口的形式问题[J].华中建筑,2011(8):37.
[6] 吴京华,缪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