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语
2014-01-16莫度
莫度
宁波自古文人政要巨贾辈出:蒋介石、沙孟海、童第周、包玉刚、邵逸夫……而以宁波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史学”、思想界诸子百家皆由此出,人们皆好奇,是什么样的风水可以造就这样的福地?
卧佛之缘
去过蒋介石老家奉化溪口的人应该都从导游口中听说,蒋家门前有两座几乎对称的山,绵长如龙脊,两座山的正中间则对着蒋氏故居,形成了双龙戏珠的格局。我虽不懂风水,看着两座山的形状,倒也觉得这个比喻贴切。
近日,位于宁波四明山脚的它山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从清初到民国的百件篆刻名家精品,一同展出的还有博物馆的常设展品——南北朝以来的石雕佛教造像,让人叹为观止。这次盛会,贵宾云集,政界、艺术界的扛鼎之人纷纷捧场,瞬间这个青山绿水间的博物馆人气聚集,好不热闹。
我步出大厅,来到博物馆朝北的广阔平台,蓦然抬头,发现对面的上华山麓从东往西,竟呈现卧佛之状!卧佛脸部是上华山采石场裸露的红砂岩,身体是由绿树组成,手的位置巧妙点缀了上华山的“龙娘庙”,这抹红色出现的位置犹如卧佛双手放于丹田,再往下的腿部是另一片平缓的绿色,而到了脚底的位置,竟神来之笔,有一个尖形的突起,简直像是莲花宝座。
我对风水没有研究,但这神奇的景象也让人很惊讶,竟有如此高的相似度,再加上博物馆西南面的“佛头山”,一个个佛头般的岩石在绿色植被的掩映中错落穿插在一座山上,好不神奇。
难怪博物馆能请到那么多文物级的佛和菩萨,是冥冥中的缘分吧?
石头?莲花?
博物馆依山傍水,旁边是佛头山和蜿蜒曲折的大河——樟溪河,周围是典型的浙东民居,有传统的庙会、祠堂,青瓦白墙,著名的它山堰从千年前就开始保护这个地方,这里也因为它山堰的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名气而为人所知。而对面的上华山自古就是采石场,因为采石,现在呈现出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巨型洞窟,现在很多人在那石壁上攀岩、洞窟中烧烤,倒也是一番独特景致。
它山艺术博物馆造型古朴厚重,不乏中国的韵味,是由日本建筑师助川刚设计。虽是日本人,但由于他的国际化经验,并不会将博物馆建成日本的风格,而是根据其性质、地形来建造。
可说,这里和石头的渊源深厚,博物馆的外观是一种青灰色的石头的颜色,中间点缀着锈红的铁板,这种大胆的装饰材料比较少见于中国的建筑,但在它山艺术博物馆的运用中恰如其分,与自然也完美的融合,因为博物馆的空间非常通透,站在很多地方,身后都能看见远处的青山,而这些浓烈自然的锈红色铁板和深绿色的山组成的色彩,非常像一幅有点现代趣志的山水画。而一扇扇像贝壳一样“翼”一个叠一个,宛如莲花的造型,又不知不觉引到了佛教这个缘分中。
再去问助川刚关于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他说得最打动我的一句是:“我把博物馆设计成这样,是希望它能一直存在,几十年、几百年存在下去,因为这样的空间,除了是博物馆,就没有办法作别的用途了。”对于博物馆像什么形状,他并不在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这个形状只是每个人内心的映射。
金石之家
那扇通往展厅的大门一打开,大家有序的走进去,依次先参观了博物馆的常设展品——从南北朝开始的各朝精美的佛教造像:北朝的造像面目清秀,瘦风清癯;南朝造像通体饱满,面相丰圆;唐朝的造像形态张扬,面相丰腴……一号馆还有龙门、云冈、麦积山、飞来峰等著名石窟的局部复制,等大的桑奇大塔门柱复制,以及各国陈列的印度佛教造像从原始佛教开始到笈多时期、贵霜时期的代表精品的复制品,还有多部制作精良的影片,为观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佛教流派衍兴图谱。
眼前济济一堂的贵宾大都奔着一个目的,来参观它山艺术博物馆的“中国篆刻名家精品展”,宽旷大厅的椅子上坐满了人,省、市领导,著名艺术家、篆刻家、商界人士、媒体、艺术爱好者……恐有数百人之多。
压轴的“中国篆刻名家精品展”,位于5号厅,共展出金石名家流派印章110方、字画80幅,包括非常少见的西泠前四家中的丁敬、黄易的篆刻、书法作品,陈豫钟等“西泠八家”,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等“晚清六家”,以及民国时期的赵古泥、赵叔孺、齐白石、马衡、沙孟海等名家精品,这也是宁波市历史上首次集中展出金石名家的精品力作的展览。
文人再聚
作为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的宁波,篆刻名家也非常多,沙孟海、高式熊、童衍方……随着印章篆刻现在越来越为大家所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终于在新时代抖落战袍上的虱子,重振雄风。西泠印社作为印学保留最为完整的社团,在杭州孤山边上的老社址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游人,也是印社得以延续百年香火不绝的原因。由它山艺术博物馆发起,即将在博物馆附近新建的古色古香的江南院子中成立的四明印社,依托它山艺术博物馆明清至近代印章千余方,名家原拓印谱30余部,四大印石近千枚的藏品优势,集聚浙东的篆刻名家。
宁波,有它山艺术博物馆之平台,卧佛之奇缘,文人之青睐,承印学之宗派,聚一方宝气,此地必成为艺术发展的重镇,我们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