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

2014-01-16介永强

关键词:佛殿佛寺长安城

介永强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佛教创立于古代印度,其发扬光大却在古代中国,因而中国被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壮大,迨至唐代,佛教在中国极度繁荣鼎盛。唐都长安城内佛教寺院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前所未有;寺院建筑金碧辉煌、美仑美奂、空前绝后。在当时,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城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而且是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不仅奠定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基本形制,而且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对东北亚地区的佛教寺院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长安城佛教寺院的区域分布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统治者“发使赎生,倾国造寺”,*《旧唐书》卷96《姚崇传》。“大则费耗百十万,小则尚用三五万余,略计都用资财,动至千万以上”。*《旧唐书》卷88《韦嗣立传》。如唐长安章敬寺“穷极壮丽,尽都市之财(材)不足,奏毁曲江及华清宫馆以给之,费逾万亿”。*《资治通鉴》卷224,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为当时佛教文化中心,长安城寺院遍布,佛塔林立。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记载,唐长安城有佛教寺院91所;宋人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唐长安城有佛教寺院104所;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唐长安城有佛教寺院107所。唐长安城一百多坊,许多坊里都建有佛教寺院,有的坊里竟然多达三四所佛寺。

唐长安城佛教寺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长安清禅寺“九级浮空,重廊远摄,堂殿院宇,众事圆成。所以竹树森繁,园圃周绕,水陆庄田,仓禀碾硙,库藏盈满,莫非由焉。京师殷有,无过此寺”。*《续高僧传》卷29《慧胄传》。长安庄严寺“其寺复殿重廊,连甍比栋。幽房祕宇,窈窕疏通,密竹翠松,垂明擢秀,行而迷道。天下梵宫,高明寡匹”。*《宋高僧传》卷16《慧灵传》。日本入唐求法僧人圆仁因而说:“长安城里坊内佛堂三百余所,佛像、经楼等庄严如法,尽是名工所作,一个佛堂院,敌外州大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唐武宗会昌四年七月”条。

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唐长安城的4个地区(图1):

图1 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分布示意图

第一,西市周围。以西市为中心,包括皇城以西和以南的坊里,是唐长安城佛教寺院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一地区拥有长安城近三分之二的佛教寺院。西市不仅是唐长安城最主要的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而且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这里邸店毗连、财货丰积、商贾云集、人口辐凑,在其周围兴起了许多佛教寺院。又由于长安城地势东高西低,城西低洼阴湿,加之唐代政治中心后来转移到了大明宫,达官贵人纷纷迁居城东,他们中的有些人舍宅为寺,西市周围地区的佛教寺院也就更多了。

第二,东市周围。东市是唐长安城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中心之一,这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以东市为中心,在东市周围的坊里有十多座佛教寺院,是长安城佛教寺院分布较为集中的又一个区域,虽然比西市周围地区的佛寺数量少得多。

第三,城东南隅。唐长安城东南隅是风景名胜区,这里有景色优美的曲江池和芙蓉园,是唐人休闲游娱的常去处,自然少不了公共活动空间——佛教寺院。因此,在长安城东南隅曲江池西北的坊里相对集中地分布有六七座佛教寺院。

第四,城东北隅。龙朔三年(663)四月,唐高宗由太极宫迁居大明宫听政,唐代政治中心从此转移到长安城东北隅的大明宫。受此影响,在长安城东北隅兴起了几座佛教寺院。

由此可见,唐长安城佛教寺院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

二、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的平面布局

寺院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兴起的新型建筑,它为中国建筑增添了新的内容。早期中国佛教寺院仿照印度佛教寺院式样而建,多以佛塔为中心。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僧徒观像礼佛成为修行必需,加之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隋末唐初佛教寺院建筑逐渐由以佛塔为中心转向以佛殿为中心。唐长安城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1]。唐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

(一)单院式佛寺

单院式佛寺以一座或一组殿阁为主体,周围环绕堂庑或廊房(图2)[2]。单院式佛寺规模较小、结构简单,最基本的建筑是至少有一座佛堂(殿)。唐长安城弘化寺“唯一佛堂,僧众创停,仄陋而已”,*《续高僧传》卷20《静琳传》。即是一所单院式佛寺。日本入唐求法僧人圆仁说“长安城里坊内佛堂三百余所”,这些佛堂有不少就是单院式佛寺。另外,唐长安城的达官显贵有不少人舍宅为寺,由于受早期住宅布局的制约,这些在宅院基础上改建的寺院亦多为单院式佛寺。

图2 唐代院落形式示意图

(二)多院式佛寺

“隋唐之制,率皆寺分数院,围绕回廊”[3],形成多院式佛寺。唐长安城大安国寺有经院、大法师院、东禅院(木塔院)、律院、经藏院、用上人院、红楼院、静居法师故院等别院。长安青龙寺有东塔院、净土院、法全阿阇梨院、故昙上人院、上方院、僧院等院。长安大慈恩寺“其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长安西明寺“其寺面三百五十步,周围数里,左右通衢,腹背廛落”,“而廊殿楼台,飞琼接汉,金铺藻栋,眩目晖霞,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间。庄严之盛,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所不能及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长安章敬寺“总四千一百三十余间,四十八院”。*《长安志》卷10。

唐都长安城佛寺规模宏大,动辄就有数十院。这种多院式佛寺一般分为主院和别院,主院以佛殿群为主体,别院另有殿阁(楼阁)或廊房,主院和众多别院相通接连,合成一座大型佛教寺院。多院式佛寺的标准范式是唐代高僧道宣的《关中创立戒坛经图》[1],它描绘的是一座横连四院式佛寺:中部为主院,沿着主院的中轴线,依次建有前佛殿、七重塔、后佛殿、三重楼、三重阁;有3条横廊将主院分为纵连式四院,在3条横廊和主院后廊内,依次建有左右三重楼、左右五重楼和东、西佛库;主院左侧横连两院,右侧横连一院,3所别院内各有廊墙分隔而成的几十个小院,每个小院各有殿亭。《关中创立戒坛经图》反映的是横连式多院式佛寺(图3),还有并列式多院式佛寺(图4)。并列式多院式佛寺一般是沿着寺院的中轴线依次建三门、佛殿、配殿、讲堂等,佛殿和讲堂等向两侧延伸出回廊,与寺院的东、西回廊分别连接起来,构成两进或三、四进的并列多院式佛寺。长安城西明寺遗址东部建筑群即是并列式多院式佛寺。

图3 横连式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4 并列式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示意图

唐都长安城盛行多院式佛寺,不过单院式佛寺亦不少。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长安城的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长安城佛教寺院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

三、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的主要构成

长安寺宇招提,其数极多,皆云构藻饰,务取宏博。长安佛教寺院建筑一般是面南背北,按照中国营造法式,主要建筑物设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物设在中轴线东、西两侧[4](图5)。寺院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从南往北依次是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合称前殿。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正殿,是寺院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的附属建筑物主要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是生活区,主要建筑有僧房、斋堂、香积厨、职事堂(库房)等。寺院的西侧是接待区,主要建筑有云会(水)堂。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寺院建筑构成,是长安城大型、正规佛寺的典型构图。除了佛殿(堂)建筑是任何佛寺必有的建筑物,上述其他建筑物并非长安城每座佛寺应有的。

佛殿是长安城佛教寺院中最重要的建筑物,其形制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考古发现的长安城青龙寺4号遗址的早期佛殿即是一座正方形佛殿[5](图6)。长安城最流行的佛殿是长方形佛殿,这类佛殿数量也最多。考古发现长安城青龙寺3号遗址下层早期佛殿[6](图7)和上层晩期佛殿[6](图8)、4号遗址晚期佛殿(图9)以及长安西明寺南殿均是长方形佛殿。

弥足珍贵的长安城慈恩寺塔石楣上的释迦说法线刻图,细致地刻画出长安城长方形佛殿的真实面貌[3](图10)。

图5 汉化佛寺配置模式图

图6 青龙寺4号遗址早期佛殿复原平面图

图7 青龙寺3号遗址早期佛殿平面图

图8 青龙寺3号遗址晚期佛殿平面图

图9 青龙寺东院4号遗址晚期佛殿平面图

图10 慈恩寺大雁塔石门楣佛殿与佛像线刻图

长安城佛寺正殿两旁通常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正殿之后是法堂,也称讲堂,堂中设有法座,是一个置有座椅的高台,专供法师演说佛法。法堂是长安佛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长安佛寺中的其他建筑物尚有各种楼阁、亭台、佛塔、经幢、房舍等,不一而足。由于寺院规模不等、等级有别,长安佛教寺院建筑不仅佛殿有大有小,而且其他建筑物多寡不均、华丽程度也不同。

四、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的重要遗存

由于时代久远,人天摧剥,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毁废殆尽,尚且矗立于地上的仅有大雁塔和小雁塔。

大雁塔即慈恩寺塔,是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最重要的建筑。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其母亲文德皇后追感恩典,将其改名大慈恩寺。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方形五层,砖表土心,不久逐渐崩坏。*《长安志》卷8记载,慈恩寺塔“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初为五层,崇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坡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后浮图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改建为7层。五代以降,历经多次修葺,得以保存至今。大雁塔塔高64.839米,是一座方形7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造型雄伟、雍容大度,尽显盛唐风韵,是千年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即荐福寺塔,荐福寺位于长安城开化坊南半部,是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为唐高宗追献冥福而建。小雁塔始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10),由当时皇宫里的宫人捐资修建。*《长安志》卷7“开化坊”条云:“次南安仁门,西北隅,荐福寺浮图院,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街相对,景隆中宫人率钱所立。”小雁塔原为方形15层密檐楼阁式空心砖塔,现存13层,高43.395米,是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物。

长安城佛教寺院地面建筑保留至今的唯余大雁塔和小雁塔,可是,叠压在现代西安市地下的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遗址却比较丰富。随着田野考古勘察和发掘工作的持续开展,长安城一些重大佛教寺院的遗址和遗迹被揭露了出来。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初步调查了唐长安城青龙寺遗址,确定今西安市雁塔区铁炉庙村北侧为青龙寺遗址[7],即在唐长安城东南部新昌坊的东南隅。1973年,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了复查,探得青龙寺建筑遗址7处(编号为1~7号遗址),并发掘了2号和4号遗址(图11~图14)[6,8]。1979~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再次进行探查,发掘了多处寺院建筑遗址,揭露出三门、佛殿、塔基、回廊、配房等寺院遗迹[6]。

图11 青龙寺2号遗址塔址地宫

图12 青龙寺4号遗址晚期殿址台基

图13 青龙寺3号遗址晚期殿址出土的长方砖和莲花方砖

图14 青龙寺遗址出土的踏道柱础、筒瓦、莲花瓦当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长安西明寺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达7 500平方米(图15)[9];1992年,考古工作者对西明寺遗址再次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近7 500平方米。这两次考古发掘揭露出长安西明寺东部的三进庭院以及西明寺的东院墙、回廊、夹道、排水道等建筑遗迹[10]。

青龙寺和西明寺是长安城十分著名的佛教寺院,考古发掘所揭露的这两座佛寺的局部遗址为我们充分了解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的形制布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15 西明寺遗址平面图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首都长安城名刹丛林比比皆是,巍峨庄严的佛教寺院是唐都长安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北亚地区的渤海上京城佛寺、新罗王京城佛寺、日本藤原京和平城京以及平安京佛寺的形制布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宿白.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J].文物,2009(1):27-40.

[2]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 杨鸿勋.唐长安青龙寺密宗殿堂(遗址4)复原研究[J].考古学报,1984(3):383-401.

[6] 马得志.唐长安青龙寺遗址[J].考古学报,1989(2):231-262.

[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青龙寺遗址踏察记略[J].考古,1964(7):346-354.

[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5):322-327.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1):45-55.

[10] 安家瑶.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C]//荣新江.唐研究:第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37-352.

猜你喜欢

佛殿佛寺长安城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王冕长明灯下苦读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南寺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转化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