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一切
2014-01-16文_陈果
文 _ 陈 果
态度决定一切
文 _ 陈 果
从去年开始,我的一些文章在网上陆续走红,一段时间内接到了很多家图书出版公司的约稿。我之前从事的行业和图书出版毫无关系,我不了解出版行业的工作流程、运作能力,更不了解这些公司编辑的工作能力,而我需要在众多约稿的编辑里选择一两位帮助我出版作品。这时候,除了网上搜索出的公司的口碑以外,编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尤为重要了。因为对于作者来说,编辑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合作伙伴,我需要了解他们做事情的方式、风格,以及对工作的投入状况,以此来决定,我的书稿将交给哪家公司出版。
我注意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约稿函里,有的编辑只用很简单、很口语化的方式表达了约稿的愿望,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而有的编辑不仅会在约稿函里介绍自己的公司、公司曾出版的作品,甚至还会简单介绍自己的性格与作者的沟通方式,以及在曾经待过的公司做过哪些口碑相对还不错的书,并直接在约稿函里,对我的文章进行善意的点评与建议,并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前一种编辑留下了联系方式,在随后的沟通中,我自然也能了解他做事的风格,如果我联系他的话。而后一种,我只用看他的邮件,就会对他本人及其所在的公司有一个直观印象。在同一时间段收到的很多约稿函中,无疑后一种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并没有深入沟通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与后者合作。
这件事跟我们找工作投简历的状况是一样的,本质都是在推销自己,用简单的文字给人留下清晰的第一印象,是推荐自己时必须做到的。而找工作又比只推荐自己要严苛得多。
在我做总监的那些年,招聘过很多新人,亦培训过很多人。不同的人给我的感觉差别很大,而能留下来的通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业内赫赫有名的大公司,无数大学生以能在我们公司实习为荣,无数小公司的员工以能跳槽到我们公司为荣。公司的HR(人力资源经理)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上百份简历,她需要从中挑出几份合适的推荐给我。而我也会将这些简历进行二次筛选,挑我认为最合适的发出面试邀约。一份简历,连过两关,百里挑一,可见竞争之激烈。
HR通常要负责很多岗位的招聘,她以公司及总监的要求为准挑选简历,相对比较粗略,但也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比如说个人资料是否全面、清晰,语言是否简洁,逻辑是否通畅,有没有自己的个性及想法,以及对未来在公司工作的期许等。她看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惜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于是第一轮就被淘汰。
当HR筛选过的简历送到总监手里时,总监会根据某些细节判断他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比如说文字类的工作,要求文笔流畅甚至优美;而与数据相关的,却要求精确,不得出现模棱两可的表达。
有些人喜欢在简历中附带照片,这时候穿着和表情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大方得体是必需的,而面带微笑、眼神平和自信也是加分项。都说相由心生,大部分的HR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但凡让他们感觉不舒服的照片,都会第一时间淘汰掉。
不过大部分的岗位并没有强制要求放置照片,若没有能加分的照片,仅简历即可。信息固然要全面,可这是在每一样都能加分的前提下,若不能加分,宁可牺牲掉全面。
我的HR曾经跟我抱怨,有些面试者实在太大牌,她在电话里把公司名称和地址报了两遍,对方却声称记不住,要求她发短信到他手机上;更有甚者会把自己的地址告诉HR,让HR把换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方式查好发到他手机上。我当即跟HR说:“除非公司缺人缺到影响工作的地步,否则那些提出特殊要求的新人,一律不回应。”
大部分的公司,只要有公司名称和地址,百度都能搜索到前往的路线。我当年接到面试电话,若手头没有笔,无法把地址清楚地写下来,会立刻在电话里跟HR重复一遍公司名称,确保不会记错,然后挂了电话记在手机里,上网查地址,再自己去找。那些要求把公司地址或乘车路线发到手机里的人,要么太懒,要么太笨,要么不够谦虚,这样的新人我不会要。
当然,若工作经验特别丰富,属于公司特招的人才,就不在此范围内了。耍大牌需要资本,资本够,我不介意伺候你。
接下来就是面试了。通常一个岗位面试十来个人,最终只会留下一两个。有些岗位,比如销售岗位需要HR和部门总监分别面试,而技术性岗位,部门总监一个人面试就可以了。不同的人考察的方向不一样。HR看面试人的性格、反应能力、判断是否严谨认真以及是否能够和公司同事融洽相处,总之就是第一印象,而直属上司考察的是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也要看与团队的融合度。这时候,除了专业知识外,性格讨人喜欢、口才好、博学、逻辑清晰或智商和情商高,都是加分项。加分项越多,被录取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会被淘汰。
很多职场新人搞不清楚状况,花大价钱去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之外的衣装,还有些人,为了面试,专门到外面请人化妆。拿再多的钱去打扮,也无法和职场“老鸟”的审美及经济实力相媲美,不如干净整洁即可。只要别太学生气,别太休闲,别太怪异,一般都不会减分。
新人就像白纸,比拼的是纸张本身的质量及是否是“可用之材”。质量是硬件,而是否“可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对于白纸来说,“可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是:态度够不够好。越虚心,才有可能学到更多东西;越自信,才能给上司更多用你的信心;只有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态度,用人单位才会相信,你应聘的岗位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