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杀手锏,我有温情招
2014-01-15罗文娟
罗文娟
超市门口,豆包娘提着大包小包出来,一眼看到小豆包正吃着爸爸买的冰淇淋。“你怎么又给孩子吃冷饮!他上星期刚感冒,你出差了,孩子烧得糊里糊涂,就我一个人担惊受怕地守着他,三天三夜啊!”
豆包娘越说越怒,火气蹭蹭蹭直往上串,一把抢过豆包手中还剩一半的甜筒,扔进了垃圾筒。
豆包爹一片好心被劈头盖脸浇了冷水,满肚子狠话差点喷薄而出,但低头看了看豆包,忍下了,丢下母子俩,拂袖而去。
小豆包含着眼泪,被豆包娘扯着回家了……
这场景似曾相识吧,有多少对夫妻,就有多少因育儿纠纷引发的故事。也许有的家长看了会说:这挺好的啊,都没吵起来。没有吵起来就没有纠纷吗?没有吵起来就没有伤害吗?不是的,裂痕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始终熊熊燃烧,不知何时迸发。
我们为何而吵
我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身边10对夫妻,每对夫妻一听到“不和”俩字就开始皱眉,丈夫哀声叹气,妻子拉着我的手开始碎碎诉苦,仿佛这是他们家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实,夫妻间存有不同的育儿理念,不但非常正常,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
吵的不是孩子怎么成长,而是当年我们怎么成长 夫妻二人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这就代表了不同的成长环境,自然有不同的价值观,投射在育儿上,便成了争执的原点。
越是会吵的,越是代表着爸爸或妈妈原生家庭痕迹的情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夫妻双方会怀着彻头彻尾一致的教育理念,如果磨合得好,就能求同存异;如果没磨合好,也许就变成双方争执或一方撤离。这个撤离,表面上看是撤离争吵,其实是撤离了教育责任,撤离了家庭角色。
爸爸妈妈之间感情越好,越有利处理纷争 有人说真正的家庭不是从结婚开始,而是从有了孩子开始,这就代表着,婚姻从爱情转入亲情时,亲子关系起到的作用最为重要,怎么处理育儿纷争,是夫妻感情质量的“温度计”。有个做律师的朋友特别擅长打离婚官司,他告诉我,自己所接手的每个离婚案子中,只要有婚内生子的,全部都因为育儿理念不同大战过。他们以为是因为育儿导致感情不和,实际上正因为感情不和,所以才处理不了育儿矛盾。这是个恶性循环。
以为争执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孩子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基本上就是关系的问题,当育儿理念不一致时,父母亲的处理方法将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学习的蓝本。
我们在育儿时,往往重视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对,其实,怎么样处理不同理念,夫妻出现矛盾时怎么应对,才更为重要。童年环境中的父母,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称呼,叫重要客体。重要客体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后将内化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为孩子提供人生动力:互相支持的动力模型,就为孩子提供方向一致的动力,而彼此不认可,互相攻击的动力模型,将持续地成为反向拉力。
看看当下的爸妈们处理育儿理念不同时常用的对话模式和对孩子的影响吧:
“一个月,就为了怎么教育萌宝吵了5次!”萌宝妈很头痛,因为事情的起因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为了萌宝是上绘画班还是小主持人班意见不合。
“但是吵着吵着,她就会说:‘上次你非要这么做结果还不是怎么样……’明明就事论事,她非要翻旧账!”萌宝爸忿忿不平地说。
结果,萌宝每次见到爸妈为自己而吵架时,都低头不安,原来自己上不上绘画班是件如此严重的事情,关系到爸妈过去现在那么多恩怨情仇。他不知道,其实爸妈吵架的点,已经不在自己身上了。
“儿子,千万别学你爸,你看他今天又让你迟到了!”豆子娘低下头恨恨地给儿子“洗脑”,在她看来,豆子要是学会了他爸的磨蹭性格,自己就是白生下这个儿子了。豆子爸也毫不示弱,当豆子娘因为追求速度而闯祸,比如洗碗时摔了个盆子时,爸爸总是能够适时冲出来:“豆子你看,这做事快就容易搞砸!”
当大人们拆完对方的台,纷纷自以为“胜利”而暗喜时,豆子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困惑——慢是肯定会被骂的,快也不见得就讨喜,我该怎么办?也许妈妈或爸爸在对方面前赢了,但他们在孩子面前却都输了,因为无效的教育,让孩子始终无所适从。
“我一个人说了算!”做起事来雷厉风行的大宝妈落地有声。过去,她和丈夫之间也曾为了育儿理念不合大吵过几次,最后,她“胜利”上位,一碰上孩子的事情,爸爸就靠边站,这形成了中国家庭的典型模式“女主内”。
很多的家庭都会发展到这个阶段。表面上看,这样他们不吵了,但是,爸爸去哪儿了?父亲角色的缺位,导致一个家庭特别重要的内核丧失了,当爸爸的责任和感情不再投注在家庭的时候,也就是婚姻关系开始不健康的导火索——这不仅关系到夫妻情感的稳定,还关系到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康完整。
许多前来咨询的夫妻们,都在问:“我要如何说服他(她)?”这就说明大家潜意识里都还是想占上风,按照自己的意思养育孩子。可是一场场咨询听下来,我认为许多育儿纠纷,并没有对错之分。
按照你的意思也不错,按照对方的意思也可行,根本就不到非黑即白、影响孩子一生成长的地步。自己成长中的养分,孩子不一定领情;自己成长中的阴影,孩子不一定战胜不了——因为他不是你,别揣测他的未来,预见他的失败。
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从为了孩子的角度出发,大多数情况下完全没必要吵;但是若你在育儿中掺杂了太多其他情绪,比如想在家庭关系中占主导,比如育儿焦虑症已经濒临扭曲,那就会越吵越凶:你以为你在为孩子据理力争,其实是在为自己找情绪的出口。
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对方的理念,而是自己的心态;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夫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透过育儿理念看见对方
越是激烈吵过的育儿观念,往往代表了过往对方的重要情感投注,别以为吵完了就好了,这后面,可能有对方过往的骄傲或伤痛。
许多家庭关系中,有了孩子以后,孩子成了主心骨,夫妻双方成了退居次要的关系。但孩子需要呵护,不等于对方就不需要关怀和体谅了,我们先是夫妻,才是父母,我们不互相伤害,孩子才能接收正能量。
回忆那些曾用尊重解决掉的纷争
育儿焦虑特别严重的父母,意见不合时说话都句句带刀,潜台词就是“为了孩子,我可以不尊重你”。如此各种拆台纷纷上演,这样下去,最有可能拆掉的,是这个家,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机会。
两个人能走到一起,肯定有互相欣赏的时候,回忆一下那些夫妻双方曾经携手战胜过的问题、那些曾用分工和尊重解决掉的纷争,我们不仅仅要爱对方与自己的相同,更要爱对方的不同。
把矛盾变成机遇
同样一件事,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展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这本身就是一次教育机会,因为他将来所要踏入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存在不同的声音。所以夫妻在产生矛盾时怎么倾听对方,分析症结,寻求解决……这一演示过程,就是对孩子行事最好的言传身教。反而是那些通过争吵而获得育儿主动权的场面,会给孩子“不用思考讲理,吵赢就是王道”的低级示范。不要害怕双方理念不同,我们肯定会怀有不同理念,只要问题解决得好,反而是孩子获得生长平衡的机会。
毕竟,最有可能保证孩子幸福的,是互相协调的夫妻关系,是异中求同的育儿理念,以及彼此欣赏、互相支持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