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旅游与旅游季节性平衡:研究述评与启示
2014-01-15冯学钢孙晓东于秋阳
冯学钢 孙晓东 于秋阳
[摘要]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季节性的含义、测度、成因和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缓解旅游季节性的措施和方法。近年来渐渐兴起的反季旅游成为应对旅游季节性的有效措施。深刻理解反季旅游的内涵和特征,努力实现反季旅游常态化,能有效解决旅游季节性造成的产业失衡问题。但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反季旅游的研究成果却十分有限。文章的主要工作是对旅游季节性和反季旅游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对反季旅游研究和开发的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对气候与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回顾;其次,对旅游季节性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反季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剖析和界定,并重点对利用反季旅游缓解季节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我国反季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反季旅游;淡季旅游;季节性;旅游季节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01-0092-09
1引言
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旅游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较短的特定时间内集中了大规模的客流,由此产生了所谓的旅游旺季(peak season)、淡季(low season或offseason或slack season)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季(shoulder season)之分。旅游季节性是旅游现象的短暂不平衡,主要以游客数量、游客花费、旅游交通、旅游就业、景点客流量等关键因素的波动为具体体现[1]。季节性直接造成旅游业需求和供给的双重波动[2],根据淡旺季的不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服务提供商会对资源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直以来,需求的季节性波动成为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3],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甚至高于假期集中化趋势所导致的客流波动[4]。旺季游客出游过强的集中性以及淡季资源的过分闲置造成了旅游业的产业失衡问题。在旺季高需求情况下,旅游接待的拥堵和饱和现象经常发生,集中在较短时期内的客流将大大降低产业效率,同时对目的地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产生沉重压力,对旅游地的承载力造成巨大的考验。比如2012年的“十一”黄金周,全国传统热门景点大多出现“爆满”和“井喷”现象,有的甚至造成游客滞留事件;此外,旺季的高需求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无资格和非技能型服务人员的比重,大大降低了旅游供给品质,造成游客利益受损[5]。 而在淡季低需求情况下,巨大的需求波动则使得服务设施利用率很低,造成季节性失业和投资吸引度缺乏,给旅游目的地的经营管理造成极大的挑战[6]。供需的错位致使季节性明显的秋冬季节常常出现“秦皇岛式的淡季萧条”和“三亚式的旺季井喷”现象。可以说,作为旅游资源的内在属性,季节性一方面使旅游吸引物呈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成为困扰旅游业健康发展“易于理解而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演绎成“旅游事件”,成为政府部门在制定旅游政策以应对危机和规避风险时考虑的中心问题之一[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季节性的测度、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缓解旅游季节性的措施和方法。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不断追求,传统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行社开始推出“反季节”(antiseason)的旅游产品,比如在冬季向消费者提供海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澳洲等地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提前享受夏天的暖意。近年来兴起的反季旅游渐渐成为应对旅游季节性的有效措施。如何准确而具体地测度反季旅游的要素需求与运行规律,进而通过科学而客观的方法探索反季旅游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策略,最终跳出旅游业“潮汐式波动”的囹圄,成为当前促进旅游业健康而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性难题。然而,作为缓解季节性、提升旅游整体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反季旅游尚未引起国内外学者足够的关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与气候与旅游以及旅游季节性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然后对反季旅游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剖析和界定,并对利用反季旅游产品缓解旅游季节性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最后提出了反季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2气候与旅游
众所周知,气候和旅游紧密相连。气候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7]。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更加依赖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更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8]。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大众旅游[9],特别是冬季旅游[10]最大的威胁。众多传统旅游胜地都因宜人的气候闻名于世[11]。特别地,日照时长、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速、海洋表面温度等气候因素对海洋旅游(sea tourism)的影响也十分显著[12]。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滨海旅游业的供需关系,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13]。同时,环境与气候也是旅游季节性的重要成因之一。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有关气候与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区域的实证分析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对气候与旅游的文献做过多罗列,仅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感兴趣的读者可继续参阅文献[14]和文献[15]等。
从国内文献来看,旅游与气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适宜性方面。旅游气候的舒适性及持续时间直接影响旅游季节的长短和客流量的年内变化,是旅游项目开发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任健美和牛俊杰等对五台山的气候状况和气象景观进行了分析,并对全年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进行了测算,继而对五台山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为旅游规划和游客出游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16]。长安和葛全胜等基于1991~2000 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以生物气温指标、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气含氧量以及障碍性天气等因素为评价指标,对青藏铁路旅游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虽然紫外线辐射较强,雷暴及冰雹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综合来看,5~9月是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相对舒适的时间段。研究还表明,旅游适宜期与适宜时段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步缩短,全年适合旅游的地区是位于铁路线两端的西宁、拉萨等地,这些地区的旅游气候条件最优;而高海拔地区的五道梁、沱沱河、安多等地旅游适宜期则较短[17]。孙根年和马丽君则基于30年左右的气候资料,对西安及周边山地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对该区域旅游适宜性等级和时段进行了划分,并利用OLS方法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本地游憩客流量的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从而估计出了西安市、大雁塔、骊山、太白山和楼观台等地的气候弹性系数 [7]。此外,曹伟宏等利用丽江1954~2009 年的气候资料,对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等级和旅游适宜期年内分布进行了划分和识别,并进一步利用2006~2010 年丽江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客流量月度数据,对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年内客流量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舒适度与旅游地年内客流量变化有密切关系[18]。
近年来,气候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气候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气候对旅游流的影响、气候对游客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气候对旅游产业系统的影响等[14]。古克鲁(Guclu)对黑海地区的土耳其进行研究后发现,较高的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短的日照时长和较低的温度是制约该区域海洋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12]。恩德尔和马扎拉基斯(Endler & Matzarakis)的研究表明,气候在消费者目的地和旅行类型选择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19]。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往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他们在目的地选择和时间安排方面具有很强的弹性。为此,充分理解旅游者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反应既能有效预测旅游需求,又能识别特定旅游市场中地理性和季节性的模式和波动[20]。顿斯泰德利和雅各布森(Denstadli & Jacobsen)等研究了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地区(包括挪威和瑞典)夏季旅游者对天气条件的感知,讨论了旅游者天气预期、天气感知和应对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天气条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很小,旅游者普遍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地区夏季的天气条件是满意和可接受的,因此在研究天气的影响时除了舒适度,还应考虑旅游者的动机和意图[21]。
3旅游季节性
3-1国内研究
季节性是旅游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虽然旅游季节性是一个旅游研究的常态问题,但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却并不丰富。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进行的工作是针对特定区域的实证研究。陆林等利用1996~2001年国内旅游客流月份分布数据,分析了三亚、北海、普陀山等海滨(岛)型旅游地和黄山、九华山等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通过对5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的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这些景区均受自然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自然季节性因素主要包括气候的舒适性、降水等,对于海滨(岛)型旅游地而言,海水温度、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也很重要;社会季节性因素则主要包括法定节假日、居民出游习惯等,对于富有宗教特色的旅游地,宗教节庆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2]。文章进一步指出,自然季节性因素是造成以自然吸引物或自然—文化吸引物为特征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而社会季节性因素只是在自然季节性因素形成的旅游季节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叠加作用[22]。钟静等以西递和周庄为例,对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两地在旅游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季节分布模式和季节划分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基尼系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的分析发现,两者在描述旅游流的季节性变动特征方面具有可替代性,且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后者。此外,旅游地的发展阶段也会对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有一定影响[23]。张朝枝和保继刚则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分别以1986~1988年、1996~1998年、2000~2002年和2004~2006年4个连续的3年跨期代表我国休假制度的不同时期,对遗产地客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休假时间的集中化趋势增加了该时段的客流量,但对遗产地全年的客流季节性并无显著影响[24]。李亚在收集云南省各地州市多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数据的基础上,对云南省各州市2004年至2007年客流量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对云南省在旅游季节性上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总结,从自然、人文方面探讨了云南省旅游季节性形成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云南省的自然季节性并不突出,气候适宜度较好,对旅游的限制较小;而相对自然季节性,旅游的社会季节性突出,可以成为协调旅游季节性矛盾的重要切入点[4]。朱红兵和高峻选取我国20个主要旅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入境客流季节性分布的不均匀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区域旅游城市入境客流分布相对均匀,西部城市入境客流分布则比较集中。作者进一步运用多维标度法分析了20个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和入境台湾客流季节性分布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地域和经济相近城市的旅游季节性分布具有较大的相似性[25]。此外,宋立杰和李平以青岛市国际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X-12-ARIMA和TRAMO/SEATS方法,从国际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两个视角对季节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视角下的季节性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26]。
除了以上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季节性方面也进行过类似的综述,进一步的信息可参阅文献[27]。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关于缓解旅游季节性方面的文献还非常有限。少有文献从反季旅游的角度对旅游季节性问题进行讨论。特别地,目前还没有发现涉及我国反季旅游在空间上的差异以及开发潜力方面的工作。
3-2国外研究
从国外文献来看,虽然季节性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现象之一,而且大多数旅游组织都理解其含义,但目前季节性却没有唯一和清晰的定义[2]。比较通用和引用较多的定义是巴特勒(Butler)于1994年给出的[1]。季节性直接造成旅游业的需求波动,这种波动往往由多种因素造成,比如气候条件、个人决策、惯性或者传统观念以及供给限制或约束等。需求的季节性波动成为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3]。因此,季节性成为影响旅游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旅游政策关注的中心主题之一[2],受到了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旅游业的季节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季节性成因方面的研究[28]、季节性游客细分和特征研究[29,30]、酒店业中的季节性分析[31]、外围旅游目的地的季节性(比如田园或乡村旅游[32])、季节性需求的定量建模和预测[33-35]、季节性测度[36]等。
从旅游季节性的影响来看,对旅游季节性的重视,主要源自季节性对旅游产业的负面效应。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季节性会带来资源使用低效、最优投资水平难以识别、潜在利润流失、经济收益高风险、目的地超负荷运作以及社会和生态承载力紧张等负面作用[37]。更早期,曼宁和鲍尔斯(Manning & Powers)也认为需求的剧烈波动是户外休闲和旅游活动最大的问题,往往会造成资源使用低效、利润流失、社会和生态承载力紧张以及经营管理安排困难等问题[38]。卡西亚和里佐(Cuccia & Rizzo)认为,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如果投资仅仅被限定在旺季,并且淡季期间处在很高的固定成本和很低的资源利用水平上,那么总体投资回报率就会很低[39]。当然,旅游季节性也可能带来益处,比如对于发达的超级文化旅游城市(比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来说,由于全年均处于很高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压力水平上,季节性不但不会带来负面效应,反而会带来好处,因为在旅游淡季,当地可以从游客那里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40]。此外,季节性员工(seasonal worker)也可能得益于旅游季节性,他们一方面可以从旺季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收入和补偿[41],另一方面可以在淡季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更好地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42]。
从旅游季节性的产生原因来看,一般归结为自然因素(natural causes)和体制因素(institutional causes)。自然因素超出了决策者的控制,比如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水等气候因素;体制因素通常是宗教、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综合,受决策者的自我控制,比如学校假期、旅游目的地节日和文化活动、城市的公共和私人旅游服务供给等[39,43],其中,公共节假日是体制季节性最一般性的表现。而对于时间不固定的假日时期(比如复活节),会对不同年份某个固定月份的季节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样地,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的某些事件(比如节庆活动),也会对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季节性产生影响。弗雷希特林(Frechtling)以及鲍姆和哈根(Baum & Hagen)将旅游季节性的成因概括为环境气候因素、社会习惯、行业习惯(包括会议、体育竞赛等)、日历效应、供应限制(劳动力可获得性和设施的替代性)等五类[28,44]。总体而言,对于特定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季节性是在自然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客源地和目的地公共/私营部门的综合调控效应而产生的。
自从巴昂(BarOn)分析了季节性对以色列旅游负面的影响作用以来[43],出现了大量旅游季节性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的或国家的)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比如,利姆和麦卡利尔(Lim & McAleer)讨论了确定性和概率性的旅游季节性,并研究了两种季节性在解释澳大利亚国际游客(亚洲)时间序列数据波动性的程度[45]。凯尼格-刘易斯和比肖夫(KoenigLewis & Bischoff)比较了英国威尔士地区和苏格兰地区旅游季节性模式,并讨论了解决季节性问题的不同方法[46]。安德廖蒂斯(Andriotis)讨论了希腊克里特岛(Crete)的旅游季节性问题,并分析了不同的产品组合、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组合在减小旅游季节性问题(包括季节性拥堵、旅游企业低投资回报、过度使用旅游设施、淡季造成的失业)上的效果[47]。库纳多等(Cunado,et al.)研究了西班牙旅游时间序列数据的季节性特征,并且发现季节性小幅集成模型(seasonally fractionally integrated models)能很好地解释西班牙的旅游数据[48]。佩格等(Pegg,et al.)通过半结构式的面谈研究了季节性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阿尔卑斯山地区旅游业和接待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多数管理者认为每年夏季游客数量的增加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经营业务[6]。阿哈思等(Ahas,et al.)使用移动定位数据分析了爱沙尼亚外国旅游消费空间的季节性,结果显示季节性导致了该国旅游者消费空间类型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49]。卡拉姆斯塔夫和乌里玛(Karamustafa & Ulama)使用土耳其文化与旅游部门的二手数据,利用多种方法对土耳其的旅游季节性进行了测度,包括(1)季节性的比例;(2)季节性的指标;(3)基尼系数和(4)季节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在测度季节性方面没有严格的优劣关系而是具有互补性,并建议旅游目的地应采用多种方法对季节性进行测度,从而更好地解决季节性带来的问题[36]。另外,考克和阿尔提娜伊(Koc & Altinay)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对月度土耳其入境游客的人均旅游花费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耳其人均旅游花费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并且这一季节性模式与旅游到达数据的季节性显著不同[50]。
4反季旅游的内涵
反季旅游(antiseason tourism)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季节旅游(或应季旅游)而言的,目的是打破旺季和淡季的界限,以缓解季节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反季旅游可以使旅游者打破季节束缚,有效规避旅游旺季带来的吃、住、行、游、购、娱难题,从而更加从容地体验户外休闲和旅游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在淡季时期,景区、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往往具有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能够进一步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用。
由于旅游活动是以游客为中心的一种由客源地和旅游目的为节点构成的OD模式(origindestination),因此,反季旅游可以分别从旅游者和目的地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对于旅游者来说,反季旅游也可称为淡季旅游,是指避开旅游高峰时节而开展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活动[51],比如在我国夏季的旅游旺季,旅游者选择去澳洲体验冬季的凉爽。即使大多数旅游者的假期一般是固定的,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其经营活动仍然是可选择的,因此其旅游季节性的成因可以分为推力(push)因素和拉力(pull)因素[52]。其中,推力因素主要来自客源地(旅游者)的制度、日历、习惯、传统、社交、时尚、交通和时间成本以及气候等;拉力因素则来自目的地的气候、户外运动项目和旅游事件等[52],如图1所示。此时,反季旅游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商务旅游、工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来提高淡季的旅游需求,从而达到平滑全年旅游季节性的目的。由于游客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从消费者选择来看,反季旅游包括旅游者避开客源地旅游旺季和避开旅游目的地旺季两个方面[51]。
通过对反季旅游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如果以克服旅游产业季节性问题为目的,反季旅游虽是在淡季出游但又不同于淡季出游,而是改变人们的观念,将淡季出游常态化,形成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出游现象。从反季旅游的含义来看,要研究反季旅游必须要从旅游季节性问题入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季节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缓解或弱化旅游季节性的措施和方法,但作为减弱旅游季节性、提升旅游整体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反季旅游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足够的关注。
5反季旅游:旅游季节性平衡的措施
长久以来,季节性一直困扰着旅游行业的发展。事实上,正是旺季容量超载和淡季客源不足导致了旅游业诸多的季节性问题。因此,深入理解旅游季节性的原因及变化特征,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消除淡、旺季之间的巨大差异,将是克服旅游季节性问题的关键。而淡季旅游可能成为缓解旅游季节性的有效措施。更进一步,将淡季出游常态化,并形成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出游现象,将有助于克服季节性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因此,淡季旅游常态化是反季旅游的精髓和意义所在。
为了缓解季节性对旅游业的不良影响,吸引非旺季时期的需求尤为重要,而前提必须是深刻理解淡季市场的特征。只有更好地理解淡季旅游市场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处理季节性问题。斯宾塞和霍莱切克(Spencer & Holecek)基于大湖(Great Lake)地区家庭电话调查的数据,对北美非旺季(秋季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夏季市场相比,秋季游客的年龄往往更大,一般不与孩子同行且不喜欢剧烈的游憩活动[29]。一项对土耳其50岁以上、客源地为德国和荷兰的入境旅游者的研究表明,这些游客多为铂金会员,而且往往喜欢选择淡季旅游[53]。此外,摩勒等(Moller,et al.)对澳大利亚55岁以上旅游者的休闲旅行习惯及偏好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时间维度上,老年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没有太多变化,而变化之处是他们在淡季选择旅游的愿望[54]。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老年游客可能成为反季旅游的重要组成成员。
在降低旅游季节性、拓展淡季旅游市场方面,航空业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反季节性”(或减少季节性波动)可能是低成本航空产品(low cost carriers, LCCs)对旅游业最重要的积极影响之一。格雷厄姆和丹尼斯(Graham & Dennis)对地中海岛国马耳他研究后发现,低成本航空能显著增加来自欧洲的旅客数量[55]。马耳他长期以来旅游者数量稳定,2006年为了刺激平季和淡季入境旅游者的需求,该国政府开始向欧洲主要城市的旅客提供低价的(冬季50%折扣和夏季30%折扣)航空产品。LCCs使得2007年马耳他欧洲游客数量增长了10-9%,且首次入境游客中使用LCCs的旅客数量比购买正常航空票价产品的游客数量要多[55]。事实上,这一举措也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新的细分市场。唐泽利(Donzelli)的研究则强调,只有当航空公司大规模提供LCCs时,这种“反季节”作用才显著[56]。比如,意大利南部地区一直以来提供有限的低价航空产品,目前仍然受困于旅游季节性,该地区游客数量的增长并不明显[56]。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低价航空在减少季节性方面的作用持怀疑态度。钟和王(Chung & Whang)基于2000年到2009年韩国济州岛的月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LCCs对该岛旅游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LCCs能显著增加济州岛的游客数量,但在降低客流季节性波动方面的作用却微乎其微[57]。
此外,为了减轻季节性影响,旅游目的地往往通过开发文化、宗教、体育和商务旅游来捕捉新颖的旅游细分市场,目的是鼓励平季和淡季的旅游需求[58]。菲吉尼和维西(Figini & Vici)通过社会—人口统计学分析,识别出了三种反季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并认为文化旅游是抵销目的地旅游季节性和解决目的地成熟期以后若干问题的主要工具之一[37]。卡西亚和里佐(Cuccia & Rizzo)以意大利西西里地区不同文化吸引度的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度对旅游季节性的影响作用,并建议决策者应该清楚地制定旅游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识别出与之相适用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这一目的[39]。张(Jang)利用证劵市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来平滑季节性的影响后认为,鉴于旅游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混合市场细分策略是规避季节性带来风险的理性选择[59]。不莱纳斯和诺德斯罗姆(Brnns & Nordstrm)也认为建立新的细分市场是提升非旺季需求的重要策略[60]。此外,节事活动也是克服旅游季节性最常用的策略之一,这是因为节事活动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6结论及启示
季节性是旅游业所固有的,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旅游经营者和研究者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季节性产生的原因、测度方法和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平滑或缓解季节性的方法和措施。特别地,许多研究者都提出通过提高淡季需求来减小全年的旅游季节性,但这些措施只能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缓解季节性带来的产业压力,缺乏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各地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明显,对我国不同区域旅游季节性特征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地区发展反季旅游的潜力,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因地制宜地发展反季旅游,将是我国旅游产业克服季节性带来的旺季 “拥堵”、“爆满”、“井喷”和服务水平低下以及淡季服务设施利用率低、投资吸引力缺乏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然而,作为削弱旅游季节性、提升旅游整体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反季旅游并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足够的关注。少有文献从“淡季旅游常态化”的层面探讨旅游季节性问题。从研究内容和视角来看,(1)既有的成果,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旅游季节性的成因和对特定区域的季节性特征的实证研究上,鲜见打破季节性的约束,将反季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尤其对从潜力角度研究特定区域开发反季旅游的可行性与操作性,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测度;(2)现有研究普遍注意到了通过提高淡季需求来减小全年的旅游季节性及其负面影响,但这只能暂时的被动的缓解压力,缺乏对目的地供给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我国各区域反季旅游供给的空间差异和市场潜力研究,难以实现“淡季旅游常态化”的突破和供需匹配。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与划分旅游季节性因素和地理区位分析,(1)对反季旅游市场潜力的形成因素、供需要素配置和开发路径尚缺乏成熟的定性剖析框架和定量的测度体系;(2)对我国不同区域开发反季旅游潜力的空间差异缺乏横向比较性测度和协调性均衡研究。
因此,要有效消除季节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深入剖析特定区域是否具有反季旅游的潜力,科学界定反季旅游潜力的构成要素,全面对比不同资源禀赋下区域反季旅游市场潜力的差异性,充分探索反季旅游开发的协调均衡策略,最终实现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utler R W. Seasonality in tourism: Issues and problems[A]//: Seaton A V.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M]. Chichester: Wiley, 1994-332-339.
[2]Koenig\|Lewis N, Bischoff E E. Develop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ackling seasonalit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0, 7(4): 395-413
[3]Chung J Y. Seasonality in tourism: A review [J]. e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 (eRTR), 2009, 7(5): 82-96.
[4]Li Ya.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Yunnan tourism seasonal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J]. Tourism Forum, 2009, 2(4): 573-577.[李亚. 云南省旅游季节性成因与影响机制分析 [J]. 旅游论坛, 2009, 2(4): 573-577.]
[5]Dickson T, Huyton J. Customer service, employee welfare and snowsports tourism in Austral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8, 20(2): 199-214.
[6]Pegg S, Patterson I, et al. The impact of seasonality o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operations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 31(3): 659-666.
[7]Sun Gennian, Ma Lijun. An analysis of tourist climate comfortable degree and yearly variation of tourist traffic in Xian [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7): 34-39. [孙根年, 马丽君. 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J]. 旅游学刊, 2007, 22(7): 34-39.]
[8]Bode S, Hapke J, Zisler S. Need and options for a regenerative supply in holiday facilitie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3): 257-266.
[9]Scott D. Why sustainable tourism must address climate change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 19 (1): 17-34.
[10]Luthe T, Schlapfer F. Effects of thirdparty information on the demand for mor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 choice experiment on the transition of winter tourism [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1, 1(2): 234-254.
[11]Amelung B, Nicholls S, Viner D.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flows and seasonality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7, 4(53): 285-296.
[12]Guclu Y. The determination of sea tourism season with respect to climatical conditions on the black sea region of Turkey [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9: 258-269.
[13]Weng Yi, Zhu Hong. Review 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s change on the coastal tourism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2):2132-2137. [翁毅, 朱竑.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启示[J]. 经济地理, 2011, 31(12):2132-2137.]
[14]Xi Jianchao, Zhao Meifeng, Wu Pu, et al. A new hot topic for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cience: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industry [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5): 86-92.[席建超, 赵美凤, 吴普,等.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 2010, 25(5): 86-92.]
[15]Ding Yulian, Lu Lin. Study on status quo about tourism climate and its enlightens [J]. Human Geography, 2008, (5):7-11. [丁雨莲, 陆林.旅游气候研究进展与启示 [J].人文地理, 2008, (5):7-11.]
[16]Ren Jianmei, Niu Junjie, Hu Caihong, et al. Tourism climate and evaluation of comfortableness in Wutai Mountai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4, 23 (6): 856-862. [任健美, 牛俊杰, 胡彩虹, 等.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 地理研究, 2004, 23 (6): 856-862.]
[17]Chang An, Ge Quansheng, Fang Xiuqi, et al. Climatic suitability for tourism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3): 533-540. [长安, 葛全胜, 方修琦, 等.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J]. 地理研究, 2007, 26(3): 533-540.]
[18]Cao Hongwei, He Yuanqing, et al.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limate comfort degree and monthly variation of tourists in Lijiang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2):1459-1464. [曹伟宏, 何元庆 ,等.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年内客流量变化相关性分析[J].地理科学,2012, 32(12):1459-1464.]
[19]Endler C, Matzarakis A. Climate and tourism in the Black Forest during the warm seas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1, 55(2): 173-186.
[20]Gossling S, Scott D, et al. Consumer behaviour and demand response of tourists to climate chang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9(1): 36-58.
[21]Denstadli J M, Jacobsen J K S, et al. Tourist perceptions of summer weather in Scandinavi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3): 920-940.
[22]Lu Lin, Xuan Guofu, Zhang Jinhe, et al. An approach to seasonality of tourist flows between coastal and resorts and mountain resorts: Examples of Sanya, Beihai, Mt. Putuo, Mt. Huangshan and Mt. Jiuhu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6): 731-740.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等. 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 [J].地理学报, 2002, 57(6): 731-740.]
[23]Zhong Jing, Zhang Jie, Li Donghe, et al.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sea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flow to the historic culture village (Town): Examples of Xidi and Zhouzhuang [J]. Human Geography, 2007, (4): 68-71. [钟静,张捷,李东和,等.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比较研究——以西递、周庄为例 [J]. 人文地理, 2007, (4): 68-71.]
[24]Zhang Chaozhi, Bao Jigang. Impact of holiday policy upon tourist flow in world heritage site: Taking Wulingyuan of Hunan as a cas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6): 1295-1303. [张朝枝,保继刚. 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以武陵源为例 [J]. 地理研究, 2007, 26(6): 1295-1303.]
[25]Zhu Hongbing, Gao Jun. A study on the seasonality of the inbound tourist flow in Chinas major tourism cities [J]. Tourism Forum, 2011, 4(4): 128-133. [朱红兵,高峻. 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客流季节性研究 [J]. 旅游论坛, 2011, 4(4): 128-133.
[26]Song Lijie, LI Ping. Analysis on seasonali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of Qingdao City: Based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1, 27(9): 845-848. [宋立杰,李平. 青岛市国际旅游的季节性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 [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9): 845-848.]
[27]Xu Keshuai, Zhu Haisen. Review on seasonality in tourism abroad [J]. Human Geography, 2010, (1): 12-17. [徐克帅,朱海森. 国外旅游季节性现象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 2010, (1): 12-17.]
[28]Frechtling D C.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Methods and Strategies [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1-58-63.
[29]Spencer D M, Holecek D 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ll tourism market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2): 491-504.
[30]Garau\|Vadell J B, de BorjaSole L. Golf in mass tourism destinations facing seasona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J]. Tourism Review, 2008, 63(2): 16-24.
[31]Jeffrey D, Barden R R D, et al. What makes for a successful hotel? Insights on hotel management following 15 years of hotel occupancy analysis in England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2, 22(2): 73-88.
[32]Kastenholz E, de Almeida A L. Seasonality in rural tourism: The case of north Portugal [J]. Tourism Review, 2008, 63(2): 5-15.
[33]Lim C, McAleer M. Time series forecasts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demand for Australi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4): 389-96.
[34]Fernandez\|Morales A, MayorgaToledano M C. Seasonal concentration of the hotel demand in Costa del Sol: A decomposition by nationalitie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5): 940-49.
[35]Song H, Li G. Tourism demand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2): 203-220.
[36]Karamustafa K, Ulama S. Measuring the seasonality in tourism wit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ethods [J]. EuroMed Journal of Business, 2010, 5(2): 191-214.
[37]Figini P, Vici L. Offseason tourists and the cultural offer of a masstourism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Rimini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4): 825-839.
[38]Manning R E, Powers L A. Peak and offpeak use: Redistributing the outdoor recreation/tourism load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4, 23(2): 25-31.
[39]Cuccia T, Rizzo I. Tourism seasonality in cultural destin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icily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3): 589-595.
[40]Butler R W. Seasonality in tourism: Issues and implications[A]. //: Baum T, Lundtorp S. Seasonality in Tourism [M]. Oxford: Pergamon, 2001-5-22.
[41]Mourdoukoutas P. Seasonal employment, seasonal un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88, 47(3):315-329.
[42]Ainsworth S, Purss A. Same time, next yea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easonal workers [J]. Personnel Review, 2009, 38(3): 217-235.
[43]Bar-On R R. The measurement of seasonality and its economic impacts [J]. Tourism Economics, 1999, 5(4), 437-458.
[44]Baum T, Hagen L. Responses to seasonality: The experiences of peripheral destin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l999, 1(5): 299-312.
[45]Lim C, McAleer M. A seasonal analysis of Asian tourist arrivals to Australia [J]. Applied Economics, 2000, 32(4): 499-509.
[46]Koenig-Lewis N, Bischoff E E. Seasonality of tourism in Wal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Tourism Economics, 2003, 9(3): 229-254.
[47]Andriotis K. Seasonality in Crete: Problem or a way of life? [J]. Tourism Economics, 2005, 11(2):207-224.
[48]Cunado J, GilAlana L A, Perez de Garcia F. The nature of seasonality in Spanish tourism time series [J]. Tourism Economics, 2005, 11(4):483-499.
[49]Ahas R, Aasa A, et al. Seasonal tourism spaces in Estonia: Case study with mobile positioning dat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898-910.
[50]Koc E, Altinay G. An analysis of seasonality in monthly per person tourist spending in Turkish inbound tourism from a market segmentation perspective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1): 227-237.
[51]Li Qiong, Wang Guiyu. Researsh on antiseasonal tourism [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7, 18(5): 641-643, 669. [李琼,王桂玉. 论反季节旅游 [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8(5): 641-643, 669.]
[52]Koenig-Lewis N, Bischoff E E. Seasonality research: The state of the ar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7(4/5): 201-219.
[53]Kozak M, Martin D. Tourism life cycle and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Profitfocused strategies for mature destina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1): 188-194.
[54]Moller C, Weiermair K, Wintersberger E. The changing travel behavior of Austrias ageing popu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ourism [J]. Tourism Review, 2007, 62(3/4): 15-20.
[55]Graham A, Dennis N. The impact of low cost airline operations to Malta [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10, 16 (3), 127-136.
[56]Donzelli M. The effect of lowcost air transportation on the local economy evidence from Southern Italy [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10, 16 (3), 121-126.
[57]Chung J Y, Whang T. The impact of low cost carriers on Korean island tourism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1, 19(6): 1335-1340.
[58]Higham J, Hinch T. Tourism, sport and seasons: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of overcoming seasonality in the sport and tourism sector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2): 175-185.
[59]Jang S. Mitigating tourism seasonality: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4): 819-836.
[60]Brnns K and Nordstrm J. Tourist accommodation effects of festivals [J]. Tourism Economics, 2006, 12(2): 29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