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A的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实证分析
2014-01-15郑伟民李伙金
郑伟民,李伙金
(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0 引言
城市旅游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旅游竞争力成为了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Stansfield(1964)在其著作《An note 0n the urban-unurban imbalance in American recreational research》中首次阐述了旅游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城市旅游的研究[1].随后,威廉姆斯和肖(Shaw&Williams,1984)[1]从表意、组织和感知三个层次分析了城市旅游吸引力.国外研究多将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从旅游营销和游客感知的角度进行剖析,如Metin&Mike(1999)对土耳其[2]、Pearce(2001)对巴黎[3]的研究.国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稍晚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郭阳旭[4]提出了重庆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概念,张明清、刘超[5]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旅游业国际竞争力,黎洁、赵西萍[6]根据波特“钻石模型”提出了旅游国际竞争力六大影响要素和四个演进阶段,郭鲁芳[7]提出从当前旅游竞争实力、旅游竞争潜力和未来旅游业竞争的发展力来评价旅游国际竞争力,窦文章、杨宝英[8][9]等人的研究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进展做出了详尽的综述等.
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旅游业发展在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通过福建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深入了解福建省各地市旅游业竞争力分布现状,找出福建省各设区市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升福建省整体城市旅游竞争力,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提供科学的依据,是福建省区域旅游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
1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万绪才等从旅游资源、产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方面建立城市国际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各地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的研究[10];苏伟忠、顾朝林等从城市旅游业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和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4个角度初步拟定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郑州市与北京、南京和西安3个城市进行对比实证研究[11];郭鲁芳[12]提出从目前旅游竞争实力、旅游竞争潜力和未来旅游业竞争的发展力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国家和福建省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基本依据,根据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城市旅游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环境支持力和城市旅游竞争潜力3方面构建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表1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2 数据来源与指标量化
(1)数据来源.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分析单元, 2010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为依据,所有指标数据直接或间接取自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和《福建旅游统计年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福建旅游之窗以及9个城市统计局官方网站,保证了评价指标数据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2)指标无量纲化.由于上述指标单位不统一,必须对之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得到(见表2).
2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综合比较分析
2.1 旅游业绩竞争力比较分析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中的降维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从输出结果(表3)可以看到,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分别是5.158、1.206和1.069,累计贡献率就达到了92.905%,所以选取主成分个数为3.选y1为第一公因子,y2为第二公因子,y3为第三公因子.且这三个公因子的方差和占全部方差的92.905%,即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因此,只用3个公因子即可代表原始8个指标(见表1).
由表4数据可以得出:旅游外汇收入C1,旅游业总收入C2,入境旅游人数C3,国内旅游人数C4和旅游社收入C7主要由第一公因子解释,旅游收入占GDP比重C8主要由第二公因子解释,客房收入C5,餐饮收入C6主要由第三公因子解释.与第一因子关系密切的变量主要是反映城市的总体旅游市场规模,为市场规模因子f1;与第二因子关系密切的是反映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重的变量,为旅游比重因子f2;与第三因子关系密切的是反映城市旅游接待能力的变量,为接待能力因子f3.
表2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指标无量纲标准化值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旋转成份矩阵
将因子得分保存为变量f1、f2和f3,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福建省9个设区市城市旅游业绩现状竞争力的综合得分F1.即: F1=(0.63068*f1+0.16163*f2+0.13656*f3)/0.92905,得分如表5所示.
结合福建省9个设区市在三个公因子的得分和旅游业绩现状竞争力得分(见表5)可以看出,在旅游市场规模因子f1的得分上,厦门和福州显示了领先于全省的强劲实力,说明厦门和福州在福建省的旅游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旅游比重因子f2的得分上,南平处于第一位,厦门处于第二位,反映了这两个城市的旅游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贡献,这与两个城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很大关系.南平和泉州在接待能力因子f3的得分上较高,反映了这两个城市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而在旅游业绩现状竞争力综合得分F1上,厦门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福州居第二,泉州处于第三位.其余城市得分均为负数,宁德最低,这与福建省设区市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相吻合.
表5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业绩竞争力得分
2.2 旅游潜力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SPSS18.0 统计软件因子分析输出结果得出前两个公共因子特征根依次为4.961、1.556,均大于1,贡献率分别为51.812 %、20.603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2.415%,因此得到两个公因子:4A级旅游景区(点)数C9,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 总数C10,旅行社数量C11,星级饭店数量C12,拥有高等院校数C13和第三产业占GDP比值C17主要由第一公因子解释,近5年城市旅游收入增长率C14,近5年城市旅游人数增长率C15,近5年城市GDP增长率C16主要由第二公因子解释.与第一因子关系密切的变量主要反映的是城市旅游的发展潜力,为发展潜力因子f4;与第二因子关系密切的变量主要是反映城市旅游的发展速度,为发展速度因子f5.将因子得分保存为变量f4、f5,加权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出福建省9个设区市城市旅游潜力竞争力的综合得分F2(见表6).
表6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
从表6可以看出:在发展潜力因子f4的得分上,福州位居第一,说明福州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其次是厦门,除此之外,泉州和南平的发展潜力因子得分也为正值,其余城市为负值.龙岩和厦门在发展速度因子f5的得分上占有很大优势,说明这两个城市在近五年,旅游发展速度较快,除三明、南平和宁德三个城市的得分为负值外,其余城市均为正值.在旅游潜力竞争力综合得分F2上,福州则居于领先的位置,厦门次之,泉州第三;其他城市均为负值,说明福建省旅游发展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2.3 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方差最大化旋转后的因子模型中可以得出前三个公共因子特征根依次为7.455、1.747、1.086,贡献率分别为67.769 %、15.878 %、9.875 %,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3.522%,故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年客运量C21,年末出租车数量C22,万人公交车数量C23,拥有医院床位数C24,医生总人数C25主要由第一公因子解释,与第一因子有关系的变量主要是反映城市的交通、医疗的状况,因此可命为交通医疗条件因子f6;工业废水达标率C19,人均GDP C26,城市财政收入C27和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C28主要由第二公因子解释,且与之关系密切的变量主要是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情况,故命为社会经济基础因子f7;人均绿地面积C1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20主要由第三公因子解释,与第三因子关系密切的变量主要是反映城市的环境基础状况,为社会环境基础因子f8.将因子得分保存为变量f6、f7和f8,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福建省9个设区市城市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的综合得分F3(见表7).
表7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得分
结合福建省9个设区市在三个公因子的得分和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得分(表7)可以看出:在交通医疗条件因子f6的得分上,福州占有绝对的优势,说明福州的交通和医疗体系较为发达;位居第二的是泉州,其余城市的得分均为负值.厦门在社会经济基础因子f7的得分上处在第一位,说明厦门的经济相对于全省来说是最高的;泉州位居第二,其余城市的得分均为负值.在社会环境基础因子f8的得分上,莆田显示了其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位,其次是龙岩,漳州位居第三,其余城市均为负值.
2.4 旅游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根据福建省设区市旅游业绩、旅游潜力、旅游环境支持三类竞争力的得分值,经过加权计算和整理,得出了福建省9个设区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和排序状况(见表8).
表8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得分
3 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
由表8可以看出,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分布有很大的空间差异.福建省设区市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等级明显,呈现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厦门、福州,城市旅游竞争力强;第二层次 :泉州,城市旅游竞争力强较强,第三层次:漳州、龙岩城市旅游竞争力一般;第四层次:南平、莆田、三明、宁德城市旅游竞争力较弱.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呈现沿海地区强于内陆,少数较强多数一般的状态.福建省旅游竞争力平均水平为0.228分,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只有3个城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余6个城市均低于平均水平.第一层次的平均分为0.839,远高于福建省平均值;第二层次为0.367,略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第三层次为-0.303、第四层次-0.553,均远低于福建省设区市平均水平.
3.1 旅游竞争力强的城市
厦门、福州是设区市旅游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且与其他设区市差距较大.厦门、福州的旅游竞争力有所差别,厦门旅游业绩竞争力得分几乎是福州的两倍,说明厦门的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要强于福州,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是我国十大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又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不仅使境外、境内的游客量大于福州,且游客在此地的逗留时间也长于在福州逗留的时间;福州旅游潜力竞争力的得分高于厦门,这主要是因为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各方面的基础配套设施,如拥有较多的旅行社、星级饭店、高等院校等;厦门和福州城市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得分几乎持平,说明二者在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力建设上是相当的.综合三个二级指标得分,厦门的最终综合得分(F)高于福州,说明厦门的旅游业相对于福州而言发展得更好.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上,福建省应以厦门、福州为中心,优先发展,使这两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福建省旅游业的核心,从而带动、辐射周边城市旅游的发展,加强城市间的区域合作,使福建省形成竞争优势较强的城市旅游圈.
3.2 旅游竞争力较强的城市
泉州是旅游竞争力较强的城市,成为福建省的二级旅游竞争力城市.泉州旅游业绩竞争力远低于厦门和福州,泉州旅游资源丰富,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38处,在福建省首屈一指,但是泉州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真正形成市场上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还不多,产品的体系化程度也还不足,导致泉州旅游经济效益较低;在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F2)上,泉州和厦门、福州的差距相对较大,这是由于泉州旅游业存在产业的地位作用没得到重视、旅游管理体制过时、没有强势旅游品牌和市场空间狭小等不足造成的;泉州在城市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得分(F3)上,与厦门、福州相差不大,说明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力还是有保障的.泉州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应当从确立旅游形象定位、强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塑造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企业经营改制,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几方面努力,争取成为福建省旅游中心城市之一.
3.3 旅游竞争力一般的城市
漳州、龙岩为旅游竞争力一般的城市.漳州在旅游业绩竞争力得分和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上均高出龙岩很多,但在城市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得分上,漳州和龙岩很接近,综上二者在综合得分上,漳州还是高于龙岩的.龙岩旅游资源的丰度并不亚于漳州,如龙岩的永定客家土楼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外还有冠豸山、龙崆洞、古田会址、华南虎园等众多景点,但龙岩众多景点还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而且在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上分散,这些造成了龙岩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均低于漳州.而漳州处在福建省东南沿海,且靠近厦门,得到厦门的辐射,在地理区位上优于龙岩,加之漳州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品质也较好,不仅有南靖土楼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有漳浦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东山风动石等4A级景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各项得分和综合得分上均高于龙岩.漳州、龙岩要重点发挥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打造具有高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
3.4 旅游竞争力较弱的城市
南平、莆田、三明、宁德为城市旅游竞争力较弱的城市.在旅游业绩竞争力得分和旅游潜力竞争力得分上,南平处于领先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南平的武夷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5A级旅游景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知名度要高于其他三个城市,这给南平的旅游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这两项指标的得分远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在城市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得分上,莆田较其他三个城市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这是由于莆田在交通、医疗、社会环境基础等条件上都优于其他三个城市.综上,在综合得分上,南平处于该旅游竞争力级别的首位,而宁德成为了全省旅游竞争力最弱的城市.但这些城市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它们综合得分低主要是由于城市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较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旅游业发展的相应配套基础设施相对缺乏,这些方面均有待于提高.宁德的综合得分排名最后主要是由于其优良级旅游资源数量较少,宣传力度不大、交通设施滞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使得宁德市的旅游业绩、旅游潜力和旅游环境支撑力均是全省最低值.
4 结语
应用城市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采用近年来国家和地区实际统计数据,得到了福建省设区市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结果:福建省设区市的旅游竞争力差距显著,等级明显,全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可分为4个层次,设区市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福建省设区市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应向均衡方向发展,各设区市应该合理制定旅游发展目标,优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树立各市旅游品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厦门、福州应发挥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和人才方面等优势,结合两个城市各有的优质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断推出具有新生命的旅游精品.泉州应发挥闽南文化优势,结合已有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通过确立旅游形象定位、强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塑造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旅游产业集群等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以福州、厦门、泉州为福建省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先行发展,辐射并带动三明、漳州、莆田、南平、宁德、龙岩等设区市的发展,城市之间进行区域合作,建立竞争优势较强的城市旅游圈,加快整个福建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其他6个设区市应有目的地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旅游环境、培育旅游市场,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1]Sansfield C A.A note on the urban—nonurban imbalance in American recreational research[J].Tourism Revicw,1964,19(4):196~200.
[2]Kozak M,Rimmiagton M.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 timing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9,18(3):273~283.
[3]Pearce D G.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926~946.
[4]郭阳旭.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J].探索(哲社版),2000,(4):84~87.
[5]张明清,刘 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0,(4):116~119.
[6]黎 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J].社会科学家,1999,(5):19~22.
[7]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0,(2):12~15.
[8]窦文章,杨开忠,杨新军.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0,(3):22~26.
[9]杨宝英等.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2,(2):88~96.
[10]万绪才,辛 纲,张 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3):355~358.
[11]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3):39~42.
[12]杨宝英等.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2,(2):88~96.
[14]谢欢芳,袁书琪.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33(4):54~58.
[15]叶晨露,王 彬,等.福建北部地区古村落空间特征及文化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