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教学是解开语文课堂的密码

2014-01-15杨友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

◎杨友红

杨友红,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王 玲

语文的魅力在哪里

有人说,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就是诗;有人说,语文是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语文就是情智;有人说,语文是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语文就是青春。可是,语文里不仅有诗、有情智、有青春,也有平淡、苦难、死亡……所以,语文不是单色体,语文应该是个多彩体,只要生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因此,体味语文,关键不在于她是什么,而在于咂摸出生活的味道。语文课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师生共同享受生活的精彩和味道,彼此在不断的心灵洗礼中才会有心智的健全、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在引领课堂有序展开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来逐步完善人性。它拒绝强加、敷衍,只接受碰撞、分享、调适,让师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通过对话场的感应作用来顺应心灵的变化。这样,对对话展开起到支撑和关键作用的话题的设置就成了课堂成效性的核心因素。在这样的课堂意蕴的理解下,设置话题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应该成为我们课堂设计和展开的根本性问题。因此,课堂的话题,就成了解开课堂的密码。源于一次教学视导故事的“话题教学”对以上问题作了系统回答,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第一次对新课程的课堂“对话”本质作出了明确而有意义的实践层面上的深入探索。其在对话理论的建构、话题实质的回答、话题操作的策略、话题操作的方法以及话题操作的案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较为全面的体系,对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做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回应。

一个应该铭记的故事

2008年,一个平常的金秋。我一连跑了10所学校,听了50多节语文课,真的没有想到课改已经进行了六七年,老师的课堂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从课堂的行为来看,讨论的问题要么太大、太空,要么缺乏内涵造成无效的讨论。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是“涛声依旧”,老师自我陶醉,学生心不在焉。课后和老师们交流,他们对于新课程理念说得头头是道,就是课堂上无所适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是老师急需破解的难题。“您作为特级教师,有办法吗?”这是一种信任和事关学术尊严的问询。我应该也有责任给他们说清一部分问题。尽管秋天已凉气逼人,但我仍在青灯下静静地思考:尽管我们的教改培训进行了这么多年,但大多只是专家们在那里宣讲新理念,老师们并没有得到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又如何找到这种教学操作策略,或许只有真正的教育实践家的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之美阐释得让人感动。于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等人的名字溢满了我的大脑。我读他们的名著,也搜集他们的蛛丝马迹,逐渐地,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对我产生了触动,使我对课堂“问题”这一概念逐步清晰起来,产生了与以往认识的本质不同。我想,这也正是大多数老师由于对“问题”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才产生了课堂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我又借鉴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马克尔的“问题连续体”理论明确了“‘话题’教学”这一概念。所谓“话题”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综合设计的彼此相关联的几个问题情境,让师生在互动和分享的过程中达到知识提升、思维深化、体验丰富、方法积累、人文蕴涵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发展。这一问题情境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问题”概念,它包含三个要素: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的描述;给定的信息,指有关问题的基本描述和材料背景,包括问题解决的有关指向、路径、方法和文本材料等;障碍,这是问题的核心价值体现,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它需要学生的系统分析、归纳、概括等,全面、深刻地表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心智模式等。了解了这些要素也就知道了“问题”和我们日常教学中的简单问答有着本质的区别,厘清了这一问题也就有助于我们对“问题”设计的策略把握。由此可见,“话题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引导教师必须设置恰当问题情境来作为教学组织的平台,必须采用对话和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过程。

一个给人明亮的课例

为了展示“话题教学法”的操作策略,让大家有法可依,我在大型示范课《背影》 的教学中运用“话题教学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找到了通向远方的路。《背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关于它的成功课例也屡见不鲜,但基本上没有走出“父亲爱儿子,儿子更爱父亲”的情感浅薄认识。怎样认识父亲在自己陷入生活困境依然坚守父爱的执着和伟大应该是深刻理解父亲形象的关键,为引导学生深化对父亲的认识,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三个教学话题:1.画一画,画出父亲过铁道的形象。让学生在展示自己富有个性见解的漫画时自然会抓住有关对父亲动作、外貌的描写来表达对父亲形象的理解,在多个学生的展示下自然就会对朱自清父亲的细节描写品味全面、独特而深刻。2.说一说,说说本文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样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有关朱自清父亲的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从而加深学生对朱自清父亲形象的认识。3.谈一谈,学了本文谈谈自己对自己父亲的认识有没有变化,为什么。经过三个话题的探讨,学生对父亲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被一种崇高和伟大深深地感染着,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浓郁而严肃。这次的成功促使我进一步在话题教学的道路上探索,逐渐构建了话题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范式,并上升为江苏省重点专项规划课题,已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几个可以操作的范式

话题的设置必须遵循教学内容即人的思维表达的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们包括学生认识世界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和高效的。因为教学内容总是以特定的思维形式表达人们思维活动时对特定对象进行反映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学话题的安排必须符合思维形式自身组合规律。在思维形式自身组合规律的要求下话题之间也就形成了话题链,根据话题链的组合特点,话题链可以分为并列式话题链、递进式话题链、选点式话题链、因果式话题链等,可以简称为并列式话题、递进式话题、选点式话题、因果式话题等。

(1) 并列式话题,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话题内容,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文本的教学要素,彼此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场景。如我教《芦花荡》一文就设置了三个并列的教学话题:感知传奇故事、品味传奇人物、欣赏小说美点,这三个教学话题分别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手法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话题,反映了小说教学的三个重点。

(2) 递进式话题,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有机有序地安排几个话题内容,这几个话题彼此形成了递进关系,前一个话题是解决后一个话题的基础,几个话题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地解决课文的问题,达成教学的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就形成逐渐深入的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场景。如我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五个具有递进关系的话题。第一个话题: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能否找出三句话来概括春的特点?在解决第一个话题的基础上老师接着抛出了第二个话题:你能否分别从这三句话里各找一个词。接下来抛出第三个话题:你能否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来品析这几个词的特点呢?在把握课文的主旨春天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的基础上再完成对课文的深化认识,进一步抛出课堂的第四个教学话题:写春雨的段落景物的总体特点和其他段落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妙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丰富的,也更突出了春天的活力。接着老师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自然体会到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从而深刻体会到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在苦闷、彷徨的心绪下,总想寻找一种成长的力量来冲破心中的藩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的理想的良苦用心。最后,在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自然抛出第五个话题:你能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五个话题由浅入深、由语言形式到情感体会再到声音的传达,呈现出对课文螺旋上升式的理解。

(3) 选点式话题,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和把握。如我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了“山寨传歌”部分让学生体会。课堂上我抛出了教学话题:“山寨传歌”是如何写出宏大场面的?经过同学们的多角度品评,学生深刻体会到多角度描写的精妙,这里人多、声厚、装盛、时长、曲多,还有特写的人物,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总之,教学话题的设置必须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有关的教学话题,同时又要根据话题的联系设计不同特点的话题链。在话题链逐步展开的过程中,使课堂不枝不蔓而又灵活有度,解决了课堂上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背课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