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浅析

2014-01-15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语言学吉林理由

高 波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一、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 Theory)是由英国哲学家J.L. Austin于1962年出版的名著《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在此书中,言语行为被定义为,通过言语本身实施行为。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Searle,在《言语行为》(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一书中,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充实与完善。

二、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Searle(1969)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现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1)提出理由或办法;(2)道歉;(3)让对方放弃请求;(4)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5)回避;(6)引用经典。接下来,对这几类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一一的分析和讨论。

(一)提出理由或办法。在说话者拒绝对方的提议或请求时,给出其拒绝的理由或是提供其他办法。因为,在说话者给出拒绝言语时,拒绝的原因多是非个人的,无法控制的或是不稳定的。说话者相信,给出合理的好理由,更能减轻愤怒和厌恶。据调查显示,理由或其他办法经常同时出现在间接拒绝言语中。例如:A:这周末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要是有人能帮我就好了。B:我很乐意帮忙,可是,我早就和妈妈约好要去办事,你找小李帮你吧。

(二)道歉。说话者对于对方的提议或请求,在无法接受的情况下,用道歉来表达歉意和遗憾。 例如:A:能不能帮我把这本书还给小李?B:对不起,我有急事,实在来不及了。

(三)让对方放弃请求。说话者尝试通过一些手段,让对方放弃自己刚刚提出的请求。

1. 要求回报

说话者回答对方提出请求时,说出如若答应请求,对方会付出的代价,以此让对方主动放弃自己刚刚所提出的请求。比如:A:去帮我把这几页资料复印一下吧。B:100块钱一张。

2.威胁或发声明

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威胁或发声明告诉对方,请求之事对听话者没好处。例如:A:张经理,我想要调一下工作岗位,我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B:别的岗位不一定适合你。

3.究既往之过

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指出对方在过去所表现过的言行上的不恰。例如:A:把你电脑借我用一下,可以吗?B:上次我向你借手机,你都没借我。

4. 批评请求行为或请求人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对对方批评请求行为或是甚至对请求人提出批评。例如:A:你把地板上的污渍擦一擦不行吗?B:你怎么不知道擦呢,非让我擦?

5.侮辱或攻击对方

这一形式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表达出的意思非常明确,而且不友好。说话者在拒绝时,对对方进行侮辱或攻击。例如:A:爸爸,帮我把这个玩具修修吧?B:去,一边儿待着去,我忙着呢。

(四)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说话者交际时,字面意义是接受,但是,言外之意却是拒绝。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是,对方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主观感兴趣或愿意去做,但是客观情况不允许。例如:A:通融一下,让我进去吧。B:我是想让你进去,可是公司规定不允许。

(五) 回避。说话者作答时,有意躲避对方请求的事情,不作正面直接回答。回避,是一种间接策略,但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例如:A:这是由于什么考虑呢?B:哎呀,这个这个我还不好给你回答。

(六)引用经典。说话者通过引用经典来回答对方,表达一定的哲理。例如:A: 学习太累了,这是何苦呢?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

三、总结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如何在拒绝别人的同时,又不让对方觉得尴尬难堪,有时候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了六类,并逐一分析,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使其交际顺利、成功的进行。

[1]王爱华.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 2001.

[2]徐婧. 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J]. 2011.

猜你喜欢

语言学吉林理由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绝对理由
吉林卷
吉林卷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迟到理由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吉林出版集团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