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剧到喜剧:冯小刚疯了
2014-01-14方言
方言
冯小刚——这个活跃于各种媒体,以会说各种含沙射影的俏皮话著称于世,并因贺岁喜剧起家的导演曾经玩转悲喜剧。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到《非诚勿扰》,“明明是悲剧,但看上去却全都是喜剧”的冯氏幽默大受欢迎;而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中,冯小刚又将悲剧诠释的欲哭无声,史诗风格的灾难大片中,冯小刚压抑着每个人的情绪表达展示出了时代的沉痛……《私人订制》的出现则像反讽:笑而无味,欲哭不能。
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为什么哭的没有眼泪,笑的没有声音?
在《一九四二》票房莫测之时,王朔安慰冯小刚说:“艺术片赔了不算啥,下回鼓捣个喜剧,再赚回来就是了。”
每个导演都有一部发宏愿要拍的电影,但不是每个导演都能拍成。冯小刚是幸运的,他突破了重重阻力,把民族的苦难史搬上大银幕。不同于此前《非诚勿扰》那种张扬而单纯的宣传——“想不笑,打麻药”;不同于传统的灾难片那种干脆的目的性指向,“这是一部让你痛哭的影片”——《1942》的悲伤中充满了冷静和克制。
“笑的时候笑中带泪,哭的时候欲哭无声”正是中国文化中的典型特质。
《1942》的主演徐帆对记者抱怨说,冯小刚不让她在电影里有情感的表达,“在那场花枝自愿被卖,和孩子分别的戏中,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泪。但导演坚持,灾民的感情,应该是寒风中垒起的岩石中生长的荒草,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悲伤显得太奢侈了。”
冯小刚找准了中国文化中的悲而不悲,甚至是自嘲的方式笑对悲伤。
《一九四二》影片的结尾,旁白这样说:“那个小女孩就是我的母亲,从我记事起,就没见她哭过,她也从不吃肉……”听到这样的结尾,哭与笑,你选择什么?
虽然影片的口碑不错,在各大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市场中的败绩还是令冯小刚难以释怀。于是,过完春节没多久,冯小刚就和他的伙伴们南下开工了。这就是《私人订制》。
面对一票影评人展开了一场“比犀利,赛刻薄”的竞赛,冯小刚终于忍不住,开始向影评人开炮:“《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
“喜剧不是真喜剧”是贯穿冯小刚电影的关键词。冯小刚的喜剧大多以“喜从悲来”为主线。1997年的《甲方乙方》第一个段落是战争梦,描写的是英达饰演的小人物“小书贩”,梦想统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故事。
冯小刚抓住的是一代人欲哭无泪的文化失落:这个国家里,几十年的时间内,一个普通人想要在战争中成为一个万人拥戴的英雄,从来都不会被视为是荒唐变态,而恰恰是集体梦想——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深深的断层、个体户的身份和英雄的梦想在同一个人身上纠结在一起时的可笑,使喜剧悲怆而反讽,迷惘而无助。
《不见不散》是《甲方乙方》的延续,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在那个年代里中国人常做的一个梦——出国梦。人到异乡的不适和孤独,迷惘和无助这种纠结的生存状态却没有以一种典型的悲剧面目出现,我们看到的是冯小刚连篇累牍的俏皮话,男性人物与女性人物错位而令人捧腹的情感关系,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的矛盾冲突。
再到《天下无贼》里荒诞不经、行为错误却有同情心的小偷,《非诚勿扰2》中调侃、幽默的诉说死亡——统统构成了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幽默审美:明明是悲剧,但看上去却全都是喜剧。
隐藏情绪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语境,“大悲稀声”的传承之下我们不曾擅长直接表达。2010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和2011年的《1942》恰好又把握住了这种“麻木的情感表情”。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整整跨越了三十年,作为一部史诗风格的灾难大片,冯小刚恰如其分的用中国人情绪中惯常的“隐忍、悲悯、活着、善良”赢得了影评人和受众的一片较好。
冯小刚电影的特质正在此处:,将那种普遍的、悲剧性的情感用最为恰当的欢乐的呈现出来。
(上接第13页)
集体梦想的文化失落:“在这个十年活在时代前列,不代表在下一个十年活在时代前列”
《私人订制》的失败与其说是冯小刚的失败,不如说是大院子弟的集体谢幕。
大院子弟是出生在京城军区大院里的孩子,王朔的大部分小说都在书写这个阶层的故事。王朔、冯小刚、葛优、姜文、张元、叶京等人也都出生于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他们对旧制度的嘲讽以及警觉还有对变化世代的深刻观察让他们成为活在浪尖上的人。因为他们醒得比别人早。
1997年,对于冯小刚是最值得纪念的,他终于把他们的“好梦一日游”公司开到大银幕上,《甲方乙方》奠定了冯氏幽默的贺岁片传奇,冯小刚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王朔没挂名的事实、传闻中“因五万块编剧费闹掰”都没挡住冯小刚在贺岁片路上的一路奋进……而冯小刚也在王朔语言上一路狂奔:《不见不散》、《没完没了》……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你在这个十年活在时代前列,不代表你在下一个十年活在时代前列。
当时代来到二千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今天,他们在占据了社会大量资源之后却发现群众居然也不听他们的了让人愤怒,冯小刚在微博里说:“第二个故事你们看不出是骂你们的么?”——显然低估了群众的智慧,所以才引发了骂声——这也是《私人订制》故事的源起和冯王的基调。
两年前的 《非诚勿扰2》给他们这样的完全获得主流话事权有钱有闲的北京苍孙们提早开了一个人生告别会,《私人订制》则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大院子弟的现世观:他们得到了时代给他们最大的红利,但对现下这个信息巨量,社会巨变,群众们娱乐一切消解一切的时代他们已手足无措,搞笑无能、调侃无力——他们只知道重复属于他们的“时代黄昏”里的旧段子最后疯玩一把:你们都是傻X!
在《一九四二》后遗症和《私人订制》的疲惫感之间,冯小刚还和春晚这个烫手山芋不期而遇。冯氏春晚会交出怎样的答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