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例析
2014-01-14艾义国
艾义国
(蒙阴县刘洪中学, 山东 临沂 276200)
案例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例析
艾义国
(蒙阴县刘洪中学, 山东 临沂 276200)
针对案例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分别提出教学观念及策略:依据课标确定案例主题、围绕目标实施案例教学、案例背景决定解决方案、以梯度问题引领案例分析、从案例中抽取地理原理、改变案例条件思考解决途径、运用案例通理要具体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加以分析阐释,论证了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策略。
案例教学;教学策略
一、问题缘起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框架下,案例式是地理教材的主要编排形式,以呈现地理案例取代了以往陈述经典结论的编写方式。人教社编审高俊昌指出:“新课程目标制定时,没有系统地考虑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知识,而是采取案例式学习,目的是重在方法论不重在地理知识本身,希望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由此及彼,迁移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在此背景下,地理课堂如何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呢?
二、概念界定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案例出发,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案例这个个案来说明一般情况,归纳总结出通理方法,再用通理方法解决同类的问题,针对个例差异进行分析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的教学环节划分为“案例准备——案例呈现——案例剖析——案例总结——案例评价——案例迁移”六个阶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珠江三角洲”为例,针对案例教学的六个环节,谈一谈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六个环节的教学策略
三、案例教学策略的主要观点
1.课标意识——依据课标确定案例主题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凝结着众多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教材精选的案例一般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是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案例中隐含着科学方法、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有地理共性的内涵,又有个性的特殊。案例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相关理论,又能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反思。
在案例准备阶段(备课),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教师应努力领会教材编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将课标和教材案例对照研究,分析确定案例主题。透过案例的文字图片等显性知识挖掘出其深层次隐性知识,不仅要挖掘案例涉及的基本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体系,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
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挖掘出涉及的地理原理有:①工业区位理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条件(土地、水源、矿产)、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社会条件(劳动力、政策)等。②外向型经济特征及影响。外向型经济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③城镇化的特征及影响。城镇化表现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数量规模的扩张,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乱占耕地、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2.目标意识——围绕目标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全程,要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应该根据课标结合教材来制定。制定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点,也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宏观内容如何分解,结合教材内容吸收进去,两方面有机结合,就是教学目标。
无论在案例准备还是教学实施中,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适当分解,使得一节课着眼于达成两三个目标,使目标真正成为一节课的指引方向,而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达成,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目标也没有彻底达成。教学目标制定后,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要围绕目标来落实完成,教师对教材的任何个性化创新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珠江三角洲”一节,课程标准条文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过分析教材可以用两课时教学,分别制定两课时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利用地图评价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②结合“珠江三角洲”实例,利用地图分析说明区域合作的模式“前店后厂”,归纳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及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讨论说明城镇化的发展贡献及带来的问题;②感受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
3.背景意识——案例背景决定解决方案
背景是案例重要的环节之一,说明事件的发生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案例的背景描述一般在篇首部分,涉及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是问题产生的场景,对于作出一项决策,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备选方案,那么较为适宜的方案,就是与特定的背景密切相关的那一个。
在案例呈现阶段,背景资料的使用应当以阐明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依据。案例涉及的知识背景过深,学生会因为知识欠缺而无法理解案例事实。背景太浅,学生又会觉得案例设计没有必要,失去学习的兴趣。案例形式为文字、图片、数据、影像等,呈现手段为阅读教材、口头描述、挂图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
上课伊始,“珠江三角洲”的案例背景用视频加以呈现:1980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程,其中深圳、珠海就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开放体系。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4.问题意识——以梯度问题引领案例分析
问题的产生有多种途径,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问题,也有学生自然产生的问题,都是推动案例深入探究的动力。在呈现案例后,教师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地理事实与被说明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对地理理论的理性认识。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自主探究案例并提出问题,再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在案例剖析阶段,教师适当地问题引领可使探究的指向更明确,避免案例分析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案例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在展开说明时,要注意问题引领的逻辑性,给学生留足思考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对互动产生的问题答案予以评价。
“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知识点的梯度问题:①调查你家中的家电有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吗?②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加工制造业密集分布的有利条件是什么?③模拟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合作模式“前店后厂”,谈谈它对区际联系有什么作用?④观察GDP曲线图,将珠江三角洲过去与现在,本区与全国进行对比,理解外向型经济的作用。
5.地理建模思想——从案例中抽取地理原理
案例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从案例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对案例蕴含的地理原理的提取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由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探究出具有共性的地理原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案例这个具体来归纳一般,该过程属于归纳思维过程,称为“地理建模”。
在案例总结阶段通常要进行地理建模,先将中心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子问题,然后理清中心问题与子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系统分析方法、物理方法或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学完一个案例后,要让学生对另一个相似的案例独立分析以强化思维方法,一般通过拓展练习或作业方式来完成。
“珠江三角洲”中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地理建模时,将学生分成四组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和其它因素等方面讨论交流,归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条件。A组区位因素:毗邻港澳,交通便利,位置优越。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是著名的侨乡。C组政策因素: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政策。D组其它因素: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最后进行地理建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条件(土地、水源、矿产)、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社会条件(劳动力、政策)等。
6.变通思想——改变案例条件思考解决途径
案例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案例当前的解决途径,而是要寻找多方面的解释或者多种解决途径,融合各种知识达到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这类似于综合性学习或解决综合化问题。
在案例评价阶段,可以站在理论高度重新对案例进行评价。一是改变案例的某个条件,再思考其解决途径,以此来理解地理原理的定义域,增加地理思维的深度。二是转换案例透视角度,从其它方面提出新的问题,通过重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理原理的适用范围,增强地理思维的广度。
“珠江三角洲”案例,角度变换一:假设不发展加工制造业,而是发展钢铁、造船化工等重工业,可不可行?(珠江三角洲煤炭、铁矿、石油等资源贫乏,电力能源紧张,不适合发展重企业。而廉价的土地和优越的位置为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便利,加工制造业应运而生。)角度变换二: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批台湾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近年随着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台商投资热点已经转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请尝试分析原因。(投资者要考虑各种因素,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即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提高,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
7.因地制宜思想——运用案例通理要具体分析
为了突出普遍性的地理原理,教材选取的案例往往过于强调典型性,有时会对学生造成思维误区:将案例的推论套用到其他任何事物中,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忽略了地理事物形成的具体条件。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迁移时,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特殊因子,深刻认识地理事物时空变化的特殊性。
在案例迁移阶段,学完一个案例后,要精心选择另一个案例进行对比,以便突出地区差异,纠正学生的惯性思维。每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时,都有一些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利因素,应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因地制宜”是学习经济地理时应该形成的一个基本观念。
学完“珠江三角洲”后,让学生比较“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与发展条件的差异。①主要产业部门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轻工业为主;辽中南地区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②发展条件不同:珠江三角洲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且海陆交通便利,毗邻港澳,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辽中南地区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四、实践效果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背景下,运用上述策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学生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所以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虽有了较大的提高,却难以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知识,需要在总结时构建知识体系。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剑平,朱雪梅,周文健.地理思维建模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2.
[3] 山东省教研室.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教学[Z].山东省初中教师远程研修,2012.